李克波
莒南县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山东 临沂 276600
胃癌是目前临床消化内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胃部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且胃部周围的淋巴组织丰富,一旦发生胃癌其转移的概率较大,因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胃癌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胃癌的临床分型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根据胃癌的位置进行分类,包括胃体、胃窦以及胃底;另外一种是根据分化程度进行划分,主要包括高分化、低分化以及未分化。其中未分化的早期胃癌很难被发现,因此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差甚远,其恶性程度极高,生长速度较快,若不及早治疗就会发生淋巴道或血道等广泛转移[1-2]。目前,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两大类,虽然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的疗效较好,但对人体创伤大,使患者免疫力降低,进而出现各类并发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属于内镜下治疗,该治疗方式可以完整切除病灶,有助于术后病理评估,且对人体创伤较小,患者治疗后恢复较快[3-4]。本文就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治疗中的效果展开探讨,报告如下。
收集莒南县人民医院82例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开展回顾性分析,患者就诊时间均为2018年7月-2020年6月,将41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归入甲组,将41例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患者归入乙组。
纳入标准:超声内镜检查、病理学和组织分型明确诊断为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早期胃癌无合并存在溃疡的患者;年龄低于80岁,手术耐受状况良好的患者。排除标准:严重心肺疾病、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病变抬举征阴性、有胃肠镜检查禁忌证的患者;合并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无法配合者;临床资料不足且中途无法耐受退出者。甲组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39~68岁,平均(51.48±4.05)岁;肿瘤直径0.8~2.1cm,平均(1.63±0.21)cm。乙组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40~71岁,平均(51.58±4.66)岁;肿瘤直径0.8~2.2cm,平均(1.66±0.27)cm。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家属及本人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且签署同意书。
采用胃癌根治性手术对甲组患者进行治疗:对于病变位置位于胃中上部的患者,应选择给予近端切除;对于病变位置位于胃下部1/3处的患者,应通过远端切除进行治疗;按照肿瘤的发生位置实施标准淋巴清扫术。
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乙组患者进行治疗:给予患者全麻,将胃镜经过口腔插入胃内,找到病灶的位置,用电刀做好标记,标记好之后在病灶下面注射有颜色的生理盐水,使黏膜的病变与肌肉完全分开,分开之后用电刀将病变黏膜从肌肉层上逐渐剥离下来。当病变完全剥离下来之后,将病灶从胃经过口腔取出体外;然后,对切除的区域进行仔细处理,包括夹闭裸露血管、修复肌肉损伤等。
1.3.1 两组围手术指标比较
围手术指标主要包括记录两组手术过程中的失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胃肠减压时间情况。
1.3.2 两组疼痛情况比较
其中观察的时间段分别是术后1d、术后3d、术后7d以及术后14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的疼痛程度,VAS是指患者根据自身痛感在标有“0~10”刻度的标尺上指出相应数字的评估方法,0分表示无疼痛,10分表示极度疼痛。
1.3.3 两组总体疗效对比
参考相关文献中疗效评估标准[3]:患者经过治疗,病灶被彻底清除,1个月后癌症活检化验结果为阴性,记为完全缓解;患者经过治疗,肿瘤清除率超过50%,1个月后癌症活检化验结果为阴性,记为部分缓解;患者经过治疗,肿瘤清除率低于50%,但1个月后癌症活检化验结果为阴性,记为轻微缓解;不符合上述条件,记为无效。总体疗效=(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轻微缓解例数)/总例数×100%。
1.3.4 对比两组并发症情况
主要并发症包括:穿孔、出血、感染、腹胀,总计并发症发生率。
数据由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中围手术期指标、疼痛情况属于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t检验计算,总体疗效及并发症属于计数资料n(%),以χ2检验计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甲组的术中失血量为(217.11±18.27)mL、手术时间为(190.03±23.39)min、住院时间为(12.28±3.39)d、胃肠减压时间为(5.51±2.11)d,乙组的术中失血量为(20.38±2.19)mL、手术时间为(47.26±10.22)min、住院时间为(6.37±2.84)d、胃肠减压时间为(3.05±1.42)d,两组在围手术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围手术指标比较(±s)
甲组在术后1d的疼痛评分为(7.19±0.39)分,乙组在术后1d的疼痛评分为(7.21±0.41)分,两组在术后1 d 的疼痛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 >0.0 5);甲组在术后3 d 疼痛评分为(6.38±1.11)分、术后7d 疼痛评分为(4.4 9±0.4 3)分、术后14 d 疼痛评分为(1.7 7±0.2 4)分;乙组在术后3 d 疼痛评分为(5.0 1±1.0 1)分、术后7 d 疼痛评分为(3.6 7±0.4 0)分、术后14 d 疼痛评分为(0.82±0.22)分;甲组在术后3d、5d、7d的疼痛评分与乙组在术后3d、5d、7d的疼痛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疼痛情况比较(±s)
甲组无效例数为6例,占比为14.63%,轻微缓解例数为10例,占比为24.39%,部分缓解为10例,占比为24.39%,完全缓解为15例,占比为36.59%,总体疗效例数为35例,占比为85.37%,乙组无效例数为1例,占比为2.44%,轻微缓解例数为6例,占比为14.63%,部分缓解为15例,占比为36.59%,完全缓解为19例,占比为46.34%,总体疗效例数为40例,占比为97.56%,甲组的总体疗效显著低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总体疗效对比[n(%)]
甲组出现穿孔2例占比为4.88%、出血2例占比为4.88%、感染2例占比为4.88%、腹胀2例占比为4.88%,并发症发生率为19.51%,乙组出现腹胀2例占比为4.88%,并发症发生率为4.88%,甲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恶性程度极高,病情易复发或者转移,因此患者一旦确诊,应立即接受及时的治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治疗早期胃肠道肿瘤的一种手术,该治疗方式既不需要开腹,又不像腹腔镜一样需要在腹部打洞,而是在胃肠镜下进行手术[5]。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中,通过胃镜或肠镜进入病变的区域,在病灶下面注射生理盐水,然后用电刀将病灶完全剥离,可最大限度保留器官,因此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在以往的治疗方式中,不但需要把肿瘤切掉,还需要切除一部分产生肿瘤的器官,导致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较长[6]。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只需要把病变的胃黏膜表面剥掉,胃部仍然较为完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避免并发症。有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7],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其与外科手术相比容易漏掉一些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不了的微小淋巴结转移而导致一些致命的后果,而不被作为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常规治疗手段。但有数据证明,切除标本及活检确定肿瘤组织类型存在15%~80%的差异,治疗方式的选择存在争议,因此,术前对病变组织的肿瘤类型进行分析意义重大。有关早期胃癌的前瞻性多中心实验研究报道,男性、肿瘤直径大于30mm、浅表隆起型及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等,可以作为早期胃癌的预测指标,而且即使外科手术也不能完全避免这种事件的发生[8]。因此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是否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常规手术之间的对比还是存在一定的争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①甲组的术中失血量为(217.11±18.27)mL、手术时间为(190.03±23.39)min、住院时间为(12.28±3.39)d、胃肠减压时间为(5.51±2.11)d,乙组的术中失血量为(20.38±2.19)mL、手术时间为(47.26±10.22)min、住院时间为(6.37±2.84)d、胃肠减压时间为(3.05±1.42)d,两组在围手术指标比较上差异显著(P<0.05);分析原因主要是通过腔镜剥离手术可以有效的减少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应激性反应,同时内镜下黏膜剥离可以详细的观察胃黏膜表面的未分化组织改变情况,通过精准的剥离可以减少对胃组织的损伤,同时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的胃肠减压,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②甲组在术后1d的疼痛评分为(7.19±0.39)分,乙组在术后1d的疼痛评分为(7.21±0.41)分,两组在术后1d的疼痛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甲组在术后3d疼痛评分为(6.38±1.11)分、术后7d疼痛评分为(4.49±0.43)分、术后14d疼痛评分为(1.77±0.24)分;乙组在术后3d疼痛评分为(5.01±1.01)分、术后7d疼痛评分为(3.67±0.40)分、术后14d疼痛评分为(0.82±0.22)分;甲组在术后3d、5d、7d的疼痛评分与乙组在术后3d、5d、7d的疼痛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显著(P<0.0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腹腔镜手术和传统的手术方式由于在术中刺激机体产生的应激反应不同,炎症因子分泌减少使得术后人体对疼痛反应的敏感性较传统术后的减弱,加上本身腔镜手术的切口小,术后愈合快,因此术后腹腔镜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甲组。③甲组的总体疗效例数为35例,占比为85.37%,乙组的总体疗效例数为40例,占比为97.56%,甲组的总体疗效显著低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出现穿孔2例、出血2例、感染2例、腹胀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9.51%,乙组出现2例腹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88%,甲组并发症较乙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P<0.05),说明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以有效的减少穿孔、出血、感染、腹胀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可以提高总体疗效。上述结果表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效果显著,可减轻对患者的创伤程度,有利于患者恢复。
综上所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可避免术中失血过多,减轻患者疼痛,降低穿孔、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有利于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