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研究

2022-08-31 03:44刘侠
智慧健康 2022年17期
关键词:泪膜移植术结膜

刘侠

安徽省灵璧县人民医院,安徽 灵璧 234200

0 引言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病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病理学研究表明,翼状胬肉的主要成分为大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并由其导致相应的病变。该病好发于老年人,多数发生在球结膜的鼻侧,少数发生在球结膜的颞侧。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以防影响视觉质量[1-3]。传统的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较高,尤其是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率就更高,本次研究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并与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相比,以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科室接受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6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5例。对照组男160例,女165例;年龄41~65岁,平均(57.15±1.48)岁。观察组男150例,女175例;年龄55~68岁,平均(58.36±1.52)岁。所有病例排除既往有角膜炎、葡萄膜炎、高血压病、糖尿病、青光眼等眼部病变。两组的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手术前后进行术眼的裸眼视力、裂隙灯、角膜曲率、眼表功能等相关检查。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对患者进行麻醉,麻醉后将眼睑撑开,然后剥离浅层角膜,手术过程中要认真分离角膜组织与胬肉组织,切除已完成分离的所有胬肉组织,使用巩膜隧道刀刮切巩膜,采用灼烧止血法进行止血处理,缝合切口。

观察组患者在给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具体内容如下:切除翼状胬肉后,确定患者眼部创面大小,明确后取大小相似的近角膜缘的结膜组织移植至创面处,同时注意贴合度,将移植片与浅层巩膜进行缝合,缝合固定良好后在结膜囊内涂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分析650例翼状胬肉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②对比分析650例翼状胬肉患者治疗后的视觉质量改善情况,主要从SR、TF-OSI以及IMTF cutoff进行分析;③对比分析650例翼状胬肉患者治疗后的角膜屈光状态;④对比分析650例翼状胬肉患者治疗前后的泪膜功能改善情况;⑤对比分析650例翼状胬肉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关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的研究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 22.0版本)中,用t、χ2检验,若P<0.05时,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650例翼状胬肉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更佳,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650例翼状胬肉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比较()

表1 650例翼状胬肉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比较()

2.2 对比650例翼状胬肉患者治疗后的视觉质量改善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视觉质量改善更佳,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650例翼状胬肉患者治疗后的视觉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表2 650例翼状胬肉患者治疗后的视觉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2.3 对比650例翼状胬肉患者治疗后的角膜屈光状态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更佳,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650例翼状胬肉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比较()

表3 650例翼状胬肉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比较()

2.4 对比650例翼状胬肉患者治疗后的治疗前后泪膜功能改善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泪膜功能改善情况更佳,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650例翼状胬肉患者治疗前后的泪膜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表4 650例翼状胬肉患者治疗前后的泪膜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2.5 对比650例翼状胬肉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650例翼状胬肉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退行性结膜病变,常常表现为睑裂区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变性,呈翼状向透明角膜增生,鼻侧多见。其发病由多种因素造成,其中紫外线辐射是最重要的触发因素,另外泪膜眼表微环境的改变、细胞因子失衡、免疫调节紊乱、基因突变、遗传因素和病毒感染等,也是翼状胬肉发生的危险因素[4-6]。翼状胬肉的治疗根据胬肉所处于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处理方法,在胬肉比较小的时候,常规是指爬到角膜上面≤2mm时,是胬肉的初发期,如果本身不是特别充血、特别隆起、特别肥厚,建议采用保守的治疗方法,比如激素或者非甾体类等药物,以预防充血;当翼状胬肉侵入透明角膜2mm以上时,会改变眼表的环境,降低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增加散光和表面不对称性指数,导致患者出现视物模糊、刺痛、干涩不适、异物感和视物疲劳等症状。翼状胬肉的早期,应进行药物治疗,如侵入角膜>2mm的时候就需要手术治疗[7-8]。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短期内泪膜功能通常会受到影响。手术本身可损伤眼表上皮细胞,导致泪液中黏蛋白对上皮细胞的黏附功能下降,使泪膜稳定性变差;同时术中所用表面麻醉药物及术后所用含防腐剂的滴眼液等也会对眼表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泪膜功能受损;另外术中剪除多余球结膜,又造成部分杯状细胞损失,最终导致黏蛋白分泌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翼状胬肉切除手术是眼科非常常规的手术,这个手术基本原理是将增生的异常结膜组织从整个眼睛的表面切除。为了降低疾病的复发率,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疾病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能降低疾病的复发率[9-10]。但不论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术中都应尽量减少对正常结膜的扰动,注意结膜的对位修复,保持结膜囊的平整,有助于恢复正常的泪液动力学,保持泪膜稳定性;取瓣后都应对取瓣部位的结膜进行合理的固定缝合,尤其是下方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更应合理缝合固定下方残留结膜,防止继发结膜松弛,减少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本次研究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更佳,观察组患者的视觉质量改善更佳,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更佳,观察组患者的泪膜功能改善情况更佳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十分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角膜屈光、泪膜功能以及视觉质量,降低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非常具有临床价值,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泪膜移植术结膜
泪液成分异常与不同泪膜破裂方式的研究进展
干眼患者泪膜破裂形态的临床研究
对比经结膜入路开眶术和内外联合开眶术摘除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基于泪膜破裂方式的干眼诊断新思路
老泪纵横可能是结膜松驰症
你可能不知道,眼睛也会长结石!
探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的护理配合
交腿皮瓣移植术后护理
改良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对泪膜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