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多元化的发展,受运动创伤、车祸、高处坠落等因素影响,肩袖损伤患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肩袖损伤的类型较多,因此需要临床进行准确的判断才能施以针对性的治疗,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目前,临床针对肩袖损伤常以CT 诊断与常规MR 诊断对患者进行确诊,但对于上述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果仍存在着一定的争议[1,2]。基于此,本文选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患者同时予以CT 及常规MR 诊断,对比诊断结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疑似肩袖损伤患者,其中男52 例,女48 例,平均年龄(39.52±12.74)岁,韧带损伤22 例,骨质损伤17 例,半月板损伤36 例,关节积液25 例。纳入标准:均符合疑为肩袖损伤的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排除标准:严重脏器损伤;精神疾病;影像检查禁忌证;妊娠哺乳期。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CT 及常规MR 诊断。CT 检查:指导患者正确的扫描姿势,采用CT 扫描仪扫描患者的肩关节参数设置为:电压100 kV、电流0.8 mAs、层厚1 mm、层距250 mm。常规MR 检查:使用3.0超导常规MR 系统扫描患者肩关节,采用常规TWI、T2WI 及PDW-SPAIR 序列以PDW-SPAIR 序列为主,进行轴位、斜冠状位、斜矢状位扫描,层厚3.5 mm,层间距1.0 mm。先扫T2W 轴位,后扫PDW-SPAIR 及TWI 斜矢状位。经2 名以上专业影像医师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临床诊断结果、诊断费用、诊断时间及患者对诊断方式科学性与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满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代表安全性评价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对比 常规MR 总检出率95.00%高于CT 诊断的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费用与时间对比 CT诊断费用(335.12±19.52) 元低于常规MR 诊断的(712.43±33.52)元,CT 诊断时间(15.41±3.52)min 短于常规MR 诊断的(38.41±5.2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费用与时间对比()
注:与CT 诊断对比,aP<0.05
2.3 两种诊断方式的科学性与安全性评价对比 CT诊断科学性评分(93.64±1.36)分,与常规MR 诊断的(93.23±1.8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安全性评分(95.12±1.03)分,与常规MR 诊断的(95.24±1.36)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种诊断方式的科学性与安全性评价对比(,分)
表3 两种诊断方式的科学性与安全性评价对比(,分)
注:两组对比,P>0.05
肩袖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是为肩关节提供重要的活动动力,进而帮助肩关节维持稳定。其组成主要包括岗上肌等。肩袖损伤是临床常见、多发的肩关节损伤性疾病,当患者的肩袖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便会直接导致其出现肩关节活动不稳的情况,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想要有效判断该疾病产生的原因,一般需要通过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详细的询问,由此对其实际的病史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学检查,综合二者结果,找到真正的原因。然而人体的肩关节结构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进行理学检查,也很难实现检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进而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若患者未及时的治疗,随着病情的恶化发展,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到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患者致残,因此早期积极有效的诊断对于肩袖损伤的治疗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治疗的同时,需要对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全面、有效的认知,这是后续采取相关治疗措施的重要前提。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CT 与常规MR 诊断技术为肩袖损伤患者带来了新的诊断机遇,CT 与常规MR 诊断都能够清楚的观察到患者的关节创伤情况,具备较高的诊断价值[3,4]。其中CT 检测的诊断费用相对较低,且具备操作简易、诊断时间较短的优势,诊断经济性较高。与CT 检测相比,常规MR 的确诊性更高,能够的有效确诊出软组织情况,特别是针对关节囊、囊内结构损伤的患者而言,采用常规MR 诊断能够及时的获取异常信号,分辨肩袖各肌腱损伤的特点,准确判断患者损伤的程度与损伤病因[5,6]。常规MR 诊断通过利用原子核的自旋运动特点,最终在计算机上呈现图像,能够精准的发现患者是否存在肌腱炎或肌腱变性、肩袖完全撕裂或部分撕裂的情况,可准确、清晰地把患者的韧带走向、肌腱结构等显示出来,充分弥补CT 等检测手段的局限性,为临床治疗肩袖损伤提供有利的证据,帮助临床医师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情况,从而为患者施以针对性的诊疗方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此外常规MR 还能从多方位、多参数观察到患者的肩袖损伤程度,且具备较高的分辨率,能够观察到患者的软组织情况,但整体的检测费用较高,检测时间较长,不易被患者所接受[7-9]。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常规MR 总检出率95.00%高于CT 诊断的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 诊断费用(335.12±19.52)元低于常规MR 诊断的(712.43±33.52)元,CT 诊断时间(15.41±3.52)min 短于常规MR 诊断的(38.41±5.2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 诊断科学性评分(93.64±1.36) 分,与常规MR 诊断的(93.23±1.84) 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 诊断安全性评分(95.12±1.03)分,与常规MR 诊断的(95.24±1.36)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上述结论可知:CT 与常规MR 在诊断肩袖损伤方面各具优势,CT 更集中于骨结构的清晰辨别,常规MR 更集中于能够观察到肩袖不同位置的解剖结构,且对肩袖损伤的敏感性较高,能够有效减少误诊漏诊情况的发生,因此在实际的运用当中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及诊断需求选择最佳的诊断方式[10,11]。
综上所述,针对肩袖损伤患者,常规MR 诊断效果更佳,但常规MR 具有诊断实际长与费用高的缺陷,因此,在实际的诊断当中,可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诊断效率高,患者易于接受的诊断措施满足患者的临床治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