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吉,孙 涛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大同市坐落于山西省最北端,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面为怀仁县,西面为左云县,东面为大同县,总面积共计2150km2。[1](P2)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2](P93),大同方言属于山西晋语大包片。
知庄章声母是中古时期汉语语音发展史上的三组声母。知组包括知母、彻母和澄母三个声母,在等韵图中位于二等和三等的位置,排在二等的知组字叫做“知二”,排在三等的知组字叫做“知三”。庄组包括庄母、初母、崇母和生母四个声母。章组包括章母、昌母、船母、书母和禅母五个声母。庄组在等韵图中排在二等,章组在等韵图中排在三等,这两组在宋代三十六字母中都归为照组,所以庄组也称为“照二”,章组也称为“照三”。
(一)知庄章声母从中古到近代的演变 中古前期的音系以隋唐《切韵》[3]音系为代表,在《切韵》音系内,知组从上古端组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组,在介音的作用下,知组由上古时期的舌尖前塞音[t]变成了舌面前塞音[ȶ]。庄组声母在上古时期归于精组,到了中古时期渐渐从精组中分化出来,读音为[tʃ]。章组从上古时期的舌面前塞音[ȶ]发展成中古时期的舌面前塞擦音[tɕ]。到《切韵》时期,知庄章三组是各自独立存在的,知庄章处于三分状态。
中古后期的音系我们可以以宋代三十六字母为参照。从中古初期的《切韵》音系到中古后期的宋代三十六字母,知组继续独立存在,章组和庄组合并为照组,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这一时期的“庄章合照”并不是庄组和章组的彻底合流。“庄章合照”的演变顺序为庄三先失去-i-介音,变成tʂ-,然后庄二和庄三彻底合流为tʂ-,没有了介音的区别。接着合并后的庄和章三合流,但合并后的庄和章三并未彻底合流,因为章三仍有-j-介音,而庄没有。所以,照组是由没有介音的庄组[tʂ-]和有介音的章组[tʃj-]组成的。在宋代三十六字母时期,知庄章由隋唐《切韵》时期的知庄章三分演变成了知照两分。
近代音也就是元明清时期的语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4]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语音系统。目前,关于《中原音韵》中知庄章三组声母的分合问题,学界尚未有定论。主要可以分成合一派和两分派两种观点。合一派认为三组声母合为一组,拟为舌叶音或卷舌音,如罗常培(1932)、李新魁(1979)、杨耐思(1981)。两分派认为知庄章三组声母分为舌叶音(知三章)和卷舌音(知二庄)两组,如陆志韦(1946)、蒋希文(1981/1983)、王力(1985)。[5](P1)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原音韵》的分合问题有很多深入细致的论述,关于合一派和两分派的具体的观点和讨论本文就不再赘述。为了更直观地说明《中原音韵》在大同方言中的演变,本文采用两分法的观点:知二入庄(没有-j-介音),知三入章(有-j-介音),知二庄(tʂ 组)和知三章(tʃ 组)是两分对立的格局。到了元代《中原音韵》时期,知庄章三组声母重新进行了分化组合,知二与庄合为一组,知三与章合为一组,形成了知二庄与知三章两分对立的格局。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宋代三十六字母时期庄和章三的非彻底合流为《中原音韵》时期的知二庄合流,知三章合流提供了条件。为了更加直观地看到知庄章三组声母从中古时期到近代的读音及演变情况,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如表1所示。
表1 知庄章声母从中古到近代的演变
(说明:为了更好地说明知庄章三组声母的演变过程,在本表内我们将知庄章三组详细地分为知二、知三、庄二、庄三和章三。)
从表1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知庄章三组声母从中古到近代经历了知庄章三分;知照两分;知二庄、知三章两分三个阶段。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知庄章三组声母的音值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三组声母的关系既有分化,也有合流。不同时期的读音反映了这一时期特定的语音系统,从中古到近代的读音变化及声母分合情况反映了知庄章声母的演变轨迹。
从中古到近代知庄章三组声母的读音及分合情况是相对固定一致的。但是知庄章三组声母发展到现代方言中,其表现形式及发展路径在不同的方言中却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以《中原音韵》时期的语音为枢纽,在此基础上挖掘知庄章声母从近代到现代大同方言的演变方式及具体表现。
(二)知庄章声母从近代到现代大同方言的演变
《中原音韵》作为近代汉语史上重要的韵书之一,在语音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中古音到现代大同方言的一个重要枢纽。王洪君(2007)认为,“根据历史比较法,它们(其中包括大同方言)更早期的出发点(古山西方言)应该是既能区分知二庄和知三章,又能区分精组的三分型方言。根据历史比较法得出的古山西方言开口字知二庄、知三章、精三组分立的情况,与《中原音韵》完全相同。”[5](P7)据此,我们可以判定现代大同方言就是在《中原音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知庄章三组声母从《中原音韵》到现代大同方言的演变顺序为:先是合口知三章入知二庄,读音为[tʂ]组,与精组[ts]对立。然后开口知二庄入精[ts]。这一演变过程如表2所示:
表2 知庄章声母从《中原音韵》到现代大同方言的演变
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从《中原音韵》时期的知庄章声母到现代大同方言的演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两个不同时期和阶段的演变后,《中原音韵》时期的知二庄、知三章两分才发展到了现代大同方言的ʦ 组和tʂ 两分。从《中原音韵》到整个山西方言知庄章声母的演变来看,大同方言知庄章声母的演变处于较古老的阶段。[5](P8)
(三)知庄章声母在现代大同方言中的演变 近百年来,大同方言的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庄章声母的演变现象也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大同方言内的知庄章声母经历了两分(ʦ 组和tʂ 组)到合一(ʦ 组)的一个大转变。我们可以将近百年来大同方言知庄章声母的发展情况分为早期和后期。
1.早期的大同方言知庄章声母
根据《方言调查字表》[6]古音系统的声韵配合关系,知庄章三组不与一、四等韵相拼。知组和庄组可以与二、三等韵相拼,章组不能与开口二等韵相拼。大同方言早期的知庄章声母拼合及读音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早期的大同方言知庄章声母情况
从《大同方言志》(1986)[1](P10)、《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1993)[7](P546)以及21世纪初的一些学术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同方言知庄章声母两分,读为[ts、tsʰ、s]或[tʂ、tʂʰ、ʂ]。开口知二庄和章组止摄读为[ts、tsʰ、s],开口知三章(除止摄)读为[tʂ、tʂʰ、ʂ],合口全部读为[tʂ、tʂʰ、ʂ]。这一类型与熊正辉(1990)[8](P5)所说的“昌徐型”类型相同。
2.后期的大同方言知庄章声母
目前,大同方言内知庄章声母两分的现象越来越少,知庄章合流为[ts、tsʰ、s]渐渐成为主流。而这一合流现象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早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可能就已经出现了tʂ组→ts组的音变。[9](P66)发展到现在,知庄章声母合流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读为tʂ组的情况在不断减少。
笔者调查了云冈区、平城区和云州区知庄章三组声母的读音,此三区的读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同方言知庄章声母后期的读音及分合情况,具体信息如表4所示。
表4 后期的大同方言知庄章声母情况
(说明:①知母假开三的“爹”字声母读为[t],其余字均读为[ts]。②澄母曾开三的“瞪”字声母读为[t],其余字均读为[ts]或[tsʰ]。③庄母曾开三的“侧”字声母读为[tsʰ],其余字均读为[ts]。④初母梗开二的“栅”字声母读为[ts],其余字均读为[tsʰ]。这些字均为例外字。)
语音演变遵循一定的规律,语音演变的结果会呈现一定的系统性。但是,规律中总有例外,例外与规律是一体的。例外也是可以解释的,也遵循了一定的规律。以上几例例外字都是可以解释的。针对上古时期的舌音问题,清人钱大昕曾提出过著名的“古无舌上音”论断。钱大昕认为“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10](P111)目前大同方言知母“爹”字、澄母“瞪”字的声母读为[t],就是钱大昕所说的“知彻澄”读如“端透定”现象。“爹”和“瞪”是古音在大同方言内的残留。至于庄母曾开三的“侧”字声母读为[tsʰ],初母梗开二的“栅”字声母读为[ts],可能受普通话的影响。
3.大同方言知庄章声母从早期到后期的演变
王洪君在《<中原音韵>知庄章声母的分合及其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5](P8)中,将古山西方言(=《中原音韵》)“精知庄章”组的各个发展阶段和各阶段上的不同演变方向归纳为图1。
图1 古山西方言“精知庄章”组的各个发展阶段和各阶段上的不同演变方向
(虚线箭头表示演变有两种来源的可能)
根据王洪君的推测以及大同方言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大同方言从早期到后期的演变可能遵循这样一种路径。
早期→后期:2a1大同→3a1忻州→4a1太原→ts组
在早期的大同方言知庄章声母分合基础上,合口知庄章声母卷舌音发生舌尖化,由tʂ 组变为ts 组;之后开口知三章声母卷舌音发生舌尖化,由tʂ组变为ts组,最后知庄章合流为ts组。
大同方言从早期的ʦ 组和tʂ 组两分发展到后期的合流为ʦ组,符合语音演变的历史逻辑。知庄章声母的合流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很多山西方言中,如五台、兴县、长治、高平等地,而且很多南方方言中的知庄章也是合流的,如四川南溪方言、大邑方言等。
大同方言知庄章声母与普通话不同。在普通话里,知庄章三组声母大部分合并为[tʂ、tʂ、ʂ]。但仍有很多例外,如读为[s]的有:洒、缩、瑟、涩、森、飕、馊、搜等字;读为[ts]的有:泽、锃、责、啬、色、邹、辎等字;读为[tsʰ]的有:策、册、测、侧、篡、岑、参、厕、差等字。
现在的大同方言,知庄章三组声母全部合并为[ts、tsʰ、s],例外是“爹”字声母读为[t];“瞪”字声母读为[t];“侧”字声母读为[tsʰ];“栅”字声母读为[ts]。将普通话的知庄章声母和大同方言的知庄章声母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一、大同方言从tʂ组和ts组二分合并为只有ts 组,并不是受普通话的影响。二、大同方言知庄章声母的合一现象比普通话的合一现象还要整齐、彻底。
从《切韵》时期的知庄章三分到《中原音韵》的知二庄、知三章两分对立,一直延续到现代大同方言的tʂ 组和ts 组两分,再到现在渐渐发展成只有一套ts组。大同方言中的知庄章三组声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那么促使这种合流现象发生的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语音演变往往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同方言知庄章声母的合流现象不仅仅是因为语音内部规律的作用,还有外部因素的影响。
1.语言内部系统演变规律的影响。根据王洪君推断的知庄章声母在山西方言的演变路径可知,知庄章合流是符合知庄章声母在山西方言中演变的路径,知庄章合流也是大同方言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从中古时期的知庄章三分一直到中原音韵时期的知二庄、知三章两分对立,再到现代大同方言tʂ 组和ts组合并为ts组,这是语音内部系统的演变规律。
2.语音类化的作用。在语音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关系相近的三组声母,在类化作用下,渐渐趋同合并。大同方言早期的知庄章声母是处于tʂ 组和ts 组两分的格局,之后,合口卷舌音发生舌尖化,在类化的作用下,开口卷舌音(知三章)也开始发生舌尖化。这样就造成了知庄章三组声母都类化为ts组的结果。
1.语言接触的影响。乔全生(2019)认为:晋方言中北部地区和东北官话区都只有一套舌尖塞擦音、擦音声母,这两地的方言语音均与阿尔泰诸民族语言或者与阿尔泰诸民族学成的汉语的接触融合有关。因为无论是蒙古语还是满语,都只有一套塞擦音、擦音。[11](P4)阿尔泰诸民族语言只有一套舌尖塞擦音、擦音声母。大同曾经是鲜卑拓跋族定都的地方,在融合的过程中,大同也会受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所以,大同方言知庄章组声母合流很有可能深受阿尔泰诸民族语言的影响,或者与阿尔泰诸民族学成的汉语的接触融合有关。
除此之外,大同方言的知庄章合流可能受区域特征的影响,大同及周边地区都存在ʦ 组合一的现象,比如左云,右玉这两个方言点,它们的知庄章都只有ʦ组一套。在语音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这种区域化特征会越来越明显。
2.发音省力。ʦ是舌尖平舌音,tʂ是舌尖卷舌音。tʂ 比ʦ 多了一个卷舌特征,所以tʂ 发音比较复杂吃力。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我们会遵循经济性原则,在语音方面就体现为发音省力。所以在语音演变的过程中,tʂ 组声母渐渐减少,并不断向ts 组靠近,ʦ 组声母渐渐成为知庄章声母发音的主要形式。大同方言中tʂ组和ts组合并为ts组,符合语言发展由复杂到简单的趋势。
知庄章声母在这一千多年来发生了很大的演变,从中古时期到现代大同方言的演变路径为:中古《切韵》时期知庄章三分→中古宋代三十六字母时期知照两分→近代《中原音韵》时期知二庄、知三章对立→现代大同方言早期tʂ组和ts组两分→现代大同方言后期合流为ts组。理清这样的演变顺序对于我们把握语音发展和历史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知庄章三组声母的合流是当今汉语方言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大同方言知庄章声母现在也已经合流,而这种合流是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