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卫东 潘 霞 操 玮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第四次产业革命推动了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驱动了产业链再造与价值链提升。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需要制造业创新发展,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企业投资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变,优先培育专属竞争优势(吴晓霞,2018)。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全球化趋势下,企业由于无法单凭物质资源垄断地位获得竞争上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整合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利用价值链微笑曲线的机理,抓住研发和市场两端实现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重组产业链成为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之一(邵志高 等,2019)。
在此背景下以研究开发和市场发展为中心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快速发展,企业在运营中借助自身轻资产资源,以最少的固定资产投资或资金投入,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以此实现公司价值并打造企业独有的竞争优势。轻资产运营模式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日益普遍,根据统计显示,在美国纳斯达克、纽约交易所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中,采取轻资产运营模式的企业近60%(廖涵平,2015)。
对轻资产运营的研究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领域的热点话题。已有研究主要关注轻资产运营的财务特征与盈利模式、轻资产运营对企业研发投入和企业绩效的影响等方面。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对于自身知识等轻资产的开发和运营。“轻”是对核心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开发与运用,这需要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是以核心技术能力为基础,通过建立核心技术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Markides et al.,2007)。研发投资会提供关键的资源,成功地与现有的公司竞争(Filatotchev et al.,2009)。企业谋求长足发展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绩效,将创新能力注入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中。结合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实现中国智造一方面要改善企业资产结构,提高知识资产比重;另一方面要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力度,注重防范研发风险,提升企业绩效。轻资产运营模式凭借自身资产结构和运营上的特色占据有利竞争优势,需要比非轻资产运营企业拥有更高的研发投入绩效。因此,轻资产运营是否能提升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绩效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中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轻资产运营特征的总结,分别从资产比重和运营方式两个方面测度轻资产运营,在分组方法上采用凝聚式层次聚类法改进现有的轻资产分类,分析轻资产运营对研发投入绩效的影响机理,并分析轻资产运营对企业研发投入绩效的调节作用。
20世纪80年代,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首先提出全新的轻资产公司运营模式,企业通过并购等手段将企业的生产环节外包,可以将公司资源更加集中于销售与服务等方面。轻资产是指企业的客户关系、专利、产业链、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其运营依靠自身的轻资产特点,以较低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对轻资产运营的测度是学术界研究的难点。以往对于轻资产运营特征的表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类文献关注轻资产运营企业在资产结构或财务特征上与非轻资产运营的不同。譬如,Liou et al.(2011)提出企业环境中的轻资产运营模式是指企业偏好不拥有固定资产。Sohn et al.(2013)进一步提出轻资产商业模式是一种更加注重管理的经营模式,而不是着重于固定资产所有权,企业可以在很少或不需要资本投资的情况下进行产品开发和运营。另一类文献关注轻资产运营企业在经营上与非轻资产运营的不同。王卫星等(2015)、Fawcett et al.(2016)认为轻资产运营模式从本质上说是企业借助自身轻资产资源,以最少固定资产投资或资金的投入,整合企业内外资源,达到创造独特竞争优势与公司价值的目的。综合已有文献可知,轻资产运营模式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企业自身轻资产拥有量较高,二是企业管理和运营轻资产并以此获取竞争优势。
在轻资产测度上,王智波等(2015)以行业中固定资产占比(从小到大)排名前百分之五和销售费用占比(从小到大)后百分之五为标准测度轻资产运营模式。周泽将等(2019)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固定资产占比、销售收入占比、流动比率三个因素衡量企业是否实行了轻资产运营模式。邵志高等(2019)以1990—2016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固定资产占比测度轻资产运营程度。Wang et al.(2017)在研究全球航空公司的动态效率时提出轻资产通常被称为无形资产,其中包含商誉、专利、特许经营、商标和版权,并以此界定49家航空公司是否为轻资产运营公司。Seo et al.(2019)通过商誉与无形资产测度轻资产,并以轻资产与有形资产的比率构建了另一种企业层面的资产轻度度量。
纵观国内外关于轻资产运营的研究可知,轻资产运营模式的“轻”是对核心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开发与运用,是获得超额收益的盈利方式。企业将资源向价值链的两端输出,在减少重资产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自身对轻资产的投入,即品牌、技术、管理、服务等。这些轻资产实际上是一种技术类型的资产,其关键是如何将轻资产注入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中。对于轻资产运营的测度不仅要关注企业轻资产价值,还应考虑企业对于轻资产的管理能力。这种管理能力集中表现在轻资产运营特点上,资源集中于价值链上下游,将中间环节外包,所以在识别轻资产模式时还应关注企业在管理和销售上的投入。
关于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也十分丰富。孙维峰等(2013)从企业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两个维度对企业绩效进行测度,发现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企业规模和控股股东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起到调节作用。Wakelin(2001)发现研发经费支出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生产率的增长,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存在负向关系(Mank et al.,2001)。
产生上述观点分歧的原因可能是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企业创新的成功使得企业生产拥有技术优势,产品有着更高的技术含量,企业也拥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增加研发投入会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正向影响企业绩效。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研发投入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边际影响逐渐降低,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企业绩效的边际影响随之下降,服从边际递减规律。在此基础上,一些研究指出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要更加复杂和动态化,是一种非线性关系。譬如,Chiou et al.(2011)指出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间存在显著的二次关系。戴小勇等(2013)提出研发投入在第一门槛值时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第二门槛值时促进作用将不再显著。刘德胜等(2010)发现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呈倒“U”形关系。基于企业研发投入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本文提出:研发投入在初始阶段会促进企业绩效的上升,但随着研发投入增加到一定规模,研发投入会使企业绩效下降,存在倒“U”形关系。
1.轻资产运营下研发投入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企业绩效
部分学者在财务视角下通过对传统企业与轻资产运营模式的企业进行对比,从中总结轻资产运营与传统经营方式的区别(Surdu,2011;刘婧 等,2012;Sohn et al.,2013;王军辉,2014)。唐璎璋等(2007)发现企业轻资产占比与资本报酬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以此说明轻资产运营模式对于企业绩效的提升有促进作用。Wen et al.(2012)发现企业通过业务外包服务的方式降低经营风险和提高竞争效率。
轻资产运营在研发投入绩效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从价值分配角度考量,轻资产模式充分开发自身知识资产,以及将中间环节外包的特殊经营方式,通过研发和销售环节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从风险角度考量,轻资产运营企业的资产结构投资有利于提高企业偿债能力,为企业创造丰富的现金流,保障创新投入的连续性,减少由于资金链断裂带来的研发失败风险。与此同时,轻资产运营的企业通过主动的技术进步,能为企业前瞻性选择提供更大余地,有利于防范研发所带来的风险。由此本文提出:
假说
1:
轻资产模式下,研发投入能带来更高的企业绩效。2.轻资产运营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创新效率
白旭云等(2020)使用创新产值和创新强度对创新绩效进行测度,其中创新强度是创新资金的投入量,创新产出是企业创新投入带来的收益。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可以测度创新强度,研发投入带来的企业绩效的边际产出,能够测度创新带来的收益。一方面,轻资产运营模式下,企业注重开发知识资产,将整合后的资源投入到研发与创新领域,有助于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另一方面,轻资产运营模式下,由于将中间制造环节外包,企业更加注重创新成果的转化,并且通过提高销售与管理的投入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的效率,从而增加创新产出。即强轻资产运营企业增加相同单位研发投入所带来企业绩效值的提高高于弱轻资产运营企业,由此提出:
假说
2:
轻资产运营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创新效率。本文从CSMAR数据库中选取2009—2019全部制造业的上市企业,数据库包括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红利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库等。将全部11年的截面数据合并为一个非平衡面板数据集,并剔除了销售收入、固定资产、研发投入等小于0的异常观测样本,采取0.001缩尾处理,以降低异常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最终样本涵盖了2644家企业的11年面板数据,共18279个观测值。
本文依据轻资产运营特点将数据集分为两类,一类为强轻资产运营企业,另一类为弱轻资产运营企业。强轻资产运营企业的轻资产测度指标明显区别于弱轻资产运营企业,其轻资产特征更加明显。具体分组方法与模型选择如下:
1.轻资产运营分组
在轻资产的测度上以往文献没有综合考量轻资产运营模式的资产结构与运营模式。轻资产运营是企业对自身轻资产营运管理模式的特征总结。在资产结构上,采用固定资产占比和无形资产占比测度轻资产运营企业在资产结构上的不同。轻资产运营特点是将制造的中间环节外包,专注于产品研发以及销售与服务,企业运营特征主要表现在销售和管理,从而选取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两个指标进行度量。综上所述,本文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销售、管理四个方面对轻资产运营进行测度。轻资产界定表达式如下:
Light=βFix Asset+βIn tan gibles+βSale+βManage
(1)
式(1)中Light为轻资产运营模式程度,Fix Asset为固定资产占比,In tan gibles为无形资产占比,Sale为销售费用,Manage为管理费用。各指标的具体测度见表1。
表1 轻资产测度指标
在测度方法上,本文采用数据层次凝聚聚类算法,先将每一个样本点当作一个聚类,并不断重复将其中最近的两个聚类合并,直至满足迭代终止条件。采用欧式距离计算每两类之间的相似度,如式(2)所示:
(2)
其中i,j表示研究对象,n是对象特征的个数。用Ward方法度量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最终得到由离散型数据组成的决策表,分类数量选择两组。如式(3)所示:
(3)
层次聚类法可以避免主观指标对实证严谨性和可信度的影响,以观测值之间的距离将数据分类。聚类分组样本情况与统计特征见下文。
2.模型选择
本文将研发投入与研发投入的二次项作为主要解释变量,将企业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由于数据集包括2644家企业11年数据,符合短面板特征,选择控制时间固定效应(Year_effect)和行业固定效应(Industry_effect)的多重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进行检验。为直观观测轻资产运营对企业研发投入绩效的调节作用,本文使用轻资产作为调节变量。具体模型设定如式(4):
(4)
(5)
式(5)中的innovation为研发投入滞后一期,innovation为研发投入滞后二期,ε为扰动项。式(5)是在式(4)的基础上考量了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滞后影响。本文中被解释变量是研发投入绩效,使用总资产利润率(ROA)进行衡量。由于研发成果最终会转化为企业利润,选用利润率作为考核企业绩效的依据。总资产利润率(ROA)反映企业总资产的盈利能力,有效剔除了资本结构、行业特征、税收等因素的影响。
借鉴企业绩效框架分析和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冯红霞 等,2018;戴天靖 等,2012),选取控制变量包括销售收入、资产负债率、经营时间、企业规模等。在公司治理理论中,股权激励以及人力资本都会影响企业经营状况,选取员工规模、高管持股比例等控制变量,将企业性质、董事是否兼任总经理设置为虚拟变量,具体见表2。
表2 控制变量说明
表3报告了本文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表3中组(1)Total为全样本数据值,第(2)组为弱轻资产运营企业,第(3)组是聚类结果中具备强轻资产运营特征的企业。由表3可知,第(3)组在无形资产占比、管理费用占比和销售费用占比上高于第(2)组,在固定资产占比上第(3)组小于第(2)组。此外,第(3)组的营业利润率均值为0.1023,而第(2)组中营业利润率均值为0.0579。可以初步判断轻资产运营模式下,研发投入能带来更高的企业绩效。由于第(2)组和第(3)组的样本量差距较大,需要考虑样本偏态问题。从表3可以看出,主要解释变量研发投入以及其他控制变量之间的均值差距均较小,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偏态问题。
表3 描述性统计
(续表3)
进一步对被解释变量资产利润率进行均值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经均值T检验,强轻资产运营企业和弱轻资产运营企业在利润率上有显著差异。为研究轻资产运营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影响,本文将轻资产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实证分析。
表4 均值T检验结果
本文基准回归结果见表5。运用多重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表5中列(1)为当期回归结果,列(2)为滞后一期回归结果,列(3)为滞后二期回归结果。由表5可知,研发投入滞后二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稳健,模型拟合更好,因而选择研发投入滞后二期为核心解释变量。由表5列(3)可知,轻资产运营在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敏感性影响中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并且没有改变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倒“U”形关系。
表5 研发投入对利润率的影响
(续表5)
1.轻资产运营企业的研发投入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企业绩效
根据表5报告的研发投入项与研发投入平方项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系数,可以分别计算出强轻资产运营分组和弱轻资产运营分组的倒“U”形抛物线函数表达式,两者做差可知研发投入在[0.02,0.66]区间内时,强轻资产运营企业的绩效高于弱轻资产运营企业。在资产结构方面,强轻资产运营企业降低了固定资产的沉默成本,整合了企业的冗余资源,有利于企业做出更多的前瞻性选择。在运营方面,企业外包制造环节使资源流向附加价值更高的研发、销售与服务环节,使企业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企业获得超额收益,行业竞争优势更加明显。由此,验证了假说1。
2.轻资产运营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创新效率
由表5列(3)不难计算出强轻资产运营分组和弱轻资产运营分组的拐点位置以及两者边际产出水平。强轻资产运营分组的拐点会更偏右,说明强轻资产企业的绩效上升区间相较于弱轻资产运营企业更宽。边际产出差值表明强轻资产运营企业的企业绩效边际产出大于弱轻资产企业,这是由于强轻资产运营能更高效的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减少企业冗余资本,提高利用率。相反,弱轻资产运营企业由于更多依赖固定资产运营,对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弱于强轻资产运营企业,其拐点位置更靠前。企业在追加研发投入时会考量其为企业带来的收益,若继续追加会导致企业收益下降并停止追加,故实际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曲线位于拐点到来前的区间,并且样本均值也处于拐点前区域。拐点到来前在相同的研发投入水平下,强轻资产企业研发投入所带来的利润率的增加量高于弱轻资产企业,即强轻资产企业的创新效率更高。由此,验证了本文假说2。
纵观国内外关于轻资产运营模式研究,一般将轻资产运营方式界定分为三种:一是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较轻的企业;二是固定资产占比低并且销售收入占比高的企业(王智波 等,2015);三是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周泽将 等,2019),将固定资产占比、销售收入占比、流动比率综合考量,确定企业是否实行了轻资产运营模式。但固定资产占比无法说明企业轻资产占比高低,并且销售收入占比以及流动比率只能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无法体现轻资产运营的特点。对此,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固定资产占比、无形资产占比、管理费用占比、销售费用占比合成轻资产量化指标,并对其进行排序(从大到小),结合已有文献对于轻资产运营的研究(王智波 等,2015),轻资产运营企业大致占比5%~10%左右,将排名前5%的企业视为强轻资产运营企业,剩余为弱轻资产运营企业。由表6可知,运用因子分析法分类的强轻资产企业分组在无形资产占比、销售费用占比、管理费用占比上高于弱轻资产分组企业,在固定资产占比上低于弱轻资产运营分组企业,符合轻资产运营的特点,分组方法合理。经均值T检验,强轻资产运营企业和弱轻资产运营企业在资产利润率上有显著差异。
表6 改变轻资产分组方法的描述性统计
表7控制了时间和行业固定效应,以轻资产运营为调节变量,对研发投入滞后二期进行回归。表7列(1)为主回归中以凝聚式层次聚类法划分轻资产运营程度,研发投入滞后二期对企业绩效的回归结果;表7列(2)为主成分分析法划分轻资产运营程度,研发投入滞后二期对企业绩效的回归结果。从回归结果不难看出:首先,倒“U”形关系并未发生改变。其次,轻资产运营对研发投入一次项仍有正向调节作用,对二次项仍有负向调节作用。最后描述性统计中强轻资产运营分组企业绩效依旧高于弱轻资产运营分组企业,并且通过计算发现,强轻资产运营分组企业的拐点更靠右,拐点到来前强轻资产企业研发投入带来企业绩效的边际产出更高。由此可知,改变轻资产程度测算方法后,回归结果依旧稳健。
表7 改变轻资产分组方法的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模型的稳健性和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将主回归中的资产利润率更换为营业利润率,进行调节效应回归。营业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均为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前者反映了企业经营成果,后者反映企业投资的资产利润率。使用营业利润率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见表8。
表8 改变被解释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表8中列(1)为主回归结果,列(2)为更换被解释变量后的回归结果。用营业利润率代替资产利润率后对数据集进行分组回归,结果依然显著。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倒“U”形关系依然存在,与前文中固定效应回归结果一致。并且轻资产运营对研发投入的一次项有正向的调节效应,对研发投入的二次项有负向的调节效应,这与主回归结果一致,回归结果稳健。
在轻资产测度上,本文从有形资产占比、无形资产占比、销售费用占比、管理费用占比四个维度,使用凝聚式层次聚类的方法对强轻资产运营企业和弱轻资产运营企业进行划分。利用2009—2019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通过多重固定效应模型并以轻资产运营为调节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强轻资产运营下,顶点会更高、偏右,说明强轻资产运营企业的创新投入带来的利润更大。强轻资产企业的企业绩效上升区间长于弱轻资产运营企业。研究还发现轻资产运营特征更明显的企业其企业绩效高于轻资产运营特征较弱的企业。通过替换轻资产运营分组测度方法和企业绩效测度指标,结论依然成立。
根据本文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制造业企业轻资产运营能提高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提升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效益的推动作用。产业政策需要向轻资产运营倾斜,鼓励制造业企业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在价值分配上,价值链中间制造环节的利润空间远低于价值链两端研发与销售环节,而轻资产运营模式在价值分配理论的指导下将企业资源集中于价值链两端,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和企业上升前景。同时,轻资产企业固定资产占比较低,为企业减少固定资产沉默成本的同时,创造了更多的冗余资源,冗余资源能够增强企业化解风险的能力,使企业做出更多前瞻性的战略选择。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应针对轻资产运营企业制定相应的鼓励创新的政策,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
第二,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意味着研发投入要适度,研发投入不足无法提升企业技术水平。由于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有滞后效应,需要时间沉淀,具有研发失败的风险,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在合理区间内加大研发投入。企业除了锁定于眼下利润率增长外,还要聚焦整个企业生命周期,积极进行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借鉴轻资产运营模式,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