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留级生心理及转化研究
——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的视角

2022-08-30 06:30冉雪丽
大学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育转化效能学业

冉雪丽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1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发展从精英化阶段转向大众化阶段,留级生的人数、比例都在迅速上升。留级生指的是按照学校学籍管理规定,所修的学分不够升到上一年级,从而自愿或者被迫留到下一年级学习和生活的学生。留级生群体的增长,不仅对留级生本人及家庭造成了伤害,而且也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学风建设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留级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个体之间的差异尤为明显,因此,对留级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绝不能“一刀切”。只有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留级生转化工作才能产生实效。留级生转化成功,不仅能改变一个人、一个班级,还能改变一个家庭、一个学校。学生工作者若没有这样的认知与信念,把留级生当做负担、累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已经背离了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理念。本文从自我效能感理论的角度对留级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力求为留级生教育转化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深度促进教育公平。

一、留级生教育转化工作的必要性

完成任何一项工作首先须明白其必要性,而不是仅传授方法和措施。若对一项工作的必要性建立了认同感,强烈的责任感便能够滋养方法和措施的生发;而缺乏必要性认同便容易导致工作积极性的丧失,方法和措施也易走向形式主义。留级生转化工作是一项艰难、长期且反复的工作,学生工作者需要具备合理的动机、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方法、足够的爱与耐心。在未认识到其重要性之前,缺乏合理的动机,学生工作者与留级生“推心置腹”时容易在不经意间传达一些消极的情感;留级生在接收到这种情感之后,很难产生积极的情感与回应;而缺乏坚定的信念,学生工作者在面对这项艰难、反复的工作时,只能是无功而返。

(一)留级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落实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表现为: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留级生也是学生中的一员,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当他们出现偏差时,应该思考如何引导其回归正轨,而不是任其发展,卷入留级生的怪圈中。留级生的命运往往是一直逃课—挂科无数—学分不够—再次降级—本科学习年限达到上限—退学,这就是所谓的“留级生怪圈”。一味讲求效率是市场的特征而非教育的信条。当前留级生教育转化工作存在一个误区,一些学生工作者认为,凡是教育转化成效佳的学生,成绩必然得到了显著提高,也就等同于学习态度得到了质的改变,且学有其法。这些学生工作者并不在意学生是怎么提高成绩的,只要学生成绩提高了就好,至于学生是否具备终身发展的知情意行、是否全面获得了发展与提升也无暇顾及。

(二)留级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科学学生观的实践体现

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其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一以贯之的理念。科学学生观的内涵包括:学生是独立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拥有发展潜能并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独立的人,因此,学生工作者在与留级生沟通交往时,要真正做到平等对话,而不是表面说着“我理解”“我明白”实则要求学生服从。另外,人是差异性与相似性的统一体,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品质,留级生群体在具备某些群体性特征的同时,个体的差异也不能忽视。有的留级生需要施加压力,而有的则需要和风细雨的爱。再者,留级生也不是无可救药的,试想在高中时期,这些人也是班上的佼佼者,即便现在的学业暂时搁浅,也不能断定其未来的走向。部分留级生因为留级一年,更加珍惜学习机会,甚至考上研究生,这样的例子也绝非个例。

(三)留级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高等院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学生留级的原因有很多,生活学习环境不适应、缺乏专业兴趣、基础课程薄弱、宿舍小环境学习风气不好、自制力差、自信心低、理想与现实差距导致动力不足、对留级的相关规定不清楚等,都是造成留级的元凶。他们在进入大学校园的时候,学习能力相差不大,但是为何在一两年之后差别如此显著?一方而,有留级生的个体因素,但学校工作也必定存在盲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校有责任做好留级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而不是可做可不做、可做好可无成效。另一方面,教育的立足点在人本身,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一切决策应当关注到人,关注到留级生背后的家庭,关注到家庭背后的整个社会。因此,留级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内涵与基本观点

(一)自我效能感的提出

自我效能感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该理论获得了实证研究的支持。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身能否完成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行为受结果因素与先天因素的影响。这里的结果因素也就是联结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的强化。但班杜拉所指的强化内涵更广,他把强化分为自我强化、替代强化和外在强化。自我强化,是个体按照某一成就行为的社会标准来衡量强化自己行为的强化方式;替代强化,指的是强化榜样的某一成就行为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倾向性;外在强化,是通过对个体出现的某一目标行为的直接强化,以此增大该行为在未来出现的可能性。行为的出现并非是因为行为之后发生的强化,而是个体认识到强化与行为之间的依赖关系,从而产生了下一次强化出现的期待。班杜拉对期待的定义又与以往的心理学家大相径庭,他将期待分为结果期待与效能期待,前者指随行为产生的强化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后者就是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传统心理学研究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

(二)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1.决定人们选择学习活动与完成活动的坚持性。一个自我效能感稳定保持在较低水平的人,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倾向于选择难度低或者难度极高的任务。首先从选择范围内剔除的是概率为50%的任务,因为既感觉自己能力不足以完成该任务,又会因此将自己置于不适之境。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也会影响完成活动的坚持性,一个学生如果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某项学习活动,即便出于某些原因选择了,一旦在学习活动中稍遇“拦路虎”,也会因为没有信心“打虎”,导致活动进程中断,造成自我效能感的恶性循环。

2.影响人们对待困难的态度。认知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会不断涌现出大大小小的困难,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影响到人们如何看待困难,以及怎么解决困难。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困难出现的时候,更可能将困难看作挑战自我的机会,积极作为以消除困惑,最终获得成功。反之,如果面临困难的个体自我效能感较低,就会将困难当做失败的先兆,产生恐惧、焦虑、紧张心理,更有甚者会退缩、放弃。

3.影响新行为的获得以及习得行为的表现。班杜拉在观察学习理论中提出,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四个过程,并且认为个体在习得榜样行为之后是否实现动作再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新行为的信息获取,也影响已经习得的行为能否向外展现。

4.影响进行学习活动时的情绪。学习者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新时代提倡基于核心素养的全人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吸收和能力培养,也要注重学习者对知识的积极情感的培养,在具备终身发展的基本知识储备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持续成长的原动力。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容易焦虑、紧张,会滋生对学习的恐惧、厌恶,不利于其终身发展。

(三)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1.直接体验。个体的直接成败体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直接、深远。成功体验能够提高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体验则可能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反复的成功体验会使自我效能感稳定在较高水平,即便暂时失败,也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除能力因素外,非能力因素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任务难度大、努力程度不足、缺乏他人援助产生的失败并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即个体的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评价。

2.替代经验。当个体看到主观上认为与自己相似的人能够完成某一成就行为也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这个过程是依靠两个认知过程实现的,一是观察榜样完成任务的过程获取相关信息,二是在看到与自己相似的榜样成功完成学习任务时,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提高。

3.言语说服。言语说服是通过建议、劝告、自我引导的方式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其作用的发挥与说服者的身份、说服对象的特点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紧密的相关性。该法见效迅速,但是缺乏体验支撑的言语说服,维持的时间较短。

4.情绪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会导致个体低估自己的能力,降低自我效能感,从而降低成就动机水平。当个体处在焦虑、紧张的心理环境下,会妨碍认知操作,进而再次降低自我效能感。

三、高校留级生群体的心理特征

留级生的心理状况具有诸多群体性特征,把握这些群体性特征,有助于挖掘其内心深处的想法,制订合适的转化方案。

(一)学习生活上:失去信心,习得性无助

留级带来最直接的、最深刻的体验体现在学习生活中,留级生因为自身学习习惯不佳、环境不适应等问题留到下一年级,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本专业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大大降低,对学习失去信心。尤其理工科的课程衔接性极强,专业基础课不扎实的留级生无法跟上更进一步的学习。一方面,他们的成就动机本就十分薄弱;另一方面,学习又不得其法。而多次考试重修不能通过,使得原本并不困难的课程在留级生心里已经变成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并不是特指某门课程,而是指留级生对整个学业生活都产生了恐惧心理,认为自己一无所长,甚至觉得无法适应当今社会。渴望改变又丧失信心,留级生就这样掉进了习得性无助的深渊里。

(二)人际交往上:敏感自卑,圈子狭窄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高校人才输出也遵循着市场规律,这使得大学校园的整体氛围愈加具有竞争性。竞争性氛围下“慕强”现象就格外普遍,弱者则自然被轻视。留级生作为学业较困难的群体,不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其他学生都免不了对他们持有刻板印象。留级生一般与原班级同学关系比较融洽,但是因为失去了共同学习的平台,以乃生活背景的偏离使得其与原班级同学的关系越来越远;新班级同学一般不太容易接受新成员的加入,而把他们当做学业失败的“学长”“学姐”,使留级生在新班级中逐渐边缘化。留级生的敏感、自卑心理与周围人际环境对留级生的歧视现象,笔者认为,二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正因为感受到了歧视,留级生才变得更加敏感、封闭;亦因为留级生的敏感、封闭,歧视又有了“正当理由”的支撑。

(三)人生目标上:消极度日,没有方向

留级生大多沉迷网络虚拟世界,追求游戏带来的快感,既然现实世界的成功难以追求,那就在虚拟空间中获得成就感。他们对学业乃至生活的自我效能感低下,不明白奋斗的意义与方向。笔者通过他们的室友了解到,有一些留级生可以连续一个月待在宿舍的一方狭窄空间里,既不去教室,又无任何社交。留级生群体普遍缺乏积极的人生目标,对未来的规划也具有利己性、模糊性、短期性。他们一般责任感不强,规划未来时也只考虑自己,逃避承担家庭责任,拒绝履行社会义务。部分留级生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计划,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浑浑噩噩度日。他们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也不打算去探索,不了解自己,亦不了解职业世界。他们明明拥有二十出头的大好年华,对人生却悲观消极如同七旬老者。

四、自我效能感对留级生的作用流程分析及教育转化对策

自我效能感对留级生的学业、生活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留级是一项重大负性生活事件。留级生因为学业困难而自愿或者被迫留到下一年级学习、生活,他们对于某些课程、甚至是整个大学学业的自我效能感偏低,认为自己不能适应这样的专业和学习,严重的则认为自己无法适应这个社会和时代,从而郁郁寡欢。自我效能感低下会影响到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进而影响到学习行为,而不良的学习行为又会导致不理想的学习后果,如此一来,自我效能感再次降低,使留级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最后对世界、人生悲观绝望。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流程如下图所示。

通过对自我效能感在留级生内部作用流程的分析,高校可以对该过程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干预措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留级预警措施,另一类为留级生教育转化措施。

(一)强化新生入学适应教育,追踪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针对学生出现学业困难的现象,高等教育机构教学行政人员应该贯彻落实预防性原则。个体心理学认为,未准备充分的个体在遭到新环境的冲击时最有可能暴露出问题行为。高校学生来源分布广泛,物理环境、人际环境的急剧变化都易滋生心理问题,甚至造成留级。入学不适应、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存在于留级生群体中,而且广泛存在于整个大学生群体中,如果学校忽略这一问题,那么其结果除了多几个留级生之外,还会对学校声誉产生负面影响,正常毕业的学生也可能在时代里“留级”,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各高校应重视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内容应当包括:传授人际交往知识、引导专业兴趣、强调学籍管理规定、提高自主生活能力等学习生活的诸方面。此外,建立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是保证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举措。当前,各高校新生入学适应教育缺乏追踪调查是阻碍其作用发挥的主要原因。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人员应针对出现心理偏差的在校生进行追踪教育,实施一对一心理咨询,并且充分挖掘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对其进行心理发展倾向的追踪调查,适时引导。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建立在校生心理健康管理系统,从而使在校生心理健康管理更加信息化、科学化、便捷化。

(二)建立学业三级预警体系,针对预警信息具体管理

从高中的传授接受式到大学的自学辅导式、引导发现式等具有高度灵活性的混合教育教学模式;从高中的封闭型知识体系到大学开放型知识体系;从高中教师主导的课堂氛围到大学对学习自主性与自我发展意识提出更高要求的校园氛围,都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提出了巨大挑战。大多数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较成功地适应这种角色变化,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某些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沉浸在高中的心理模式里。这类学生往往在学期末各科考试中成绩不佳,虽然并未达到留级的标准,但这并非好征兆。他们会认为自己无法适应大学课程,从而对学习更加消极懈怠,最终陷入留级的怪圈之中。笔者认为,各大高校应积极运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学业预警体系,通过“黄—橙—红”对学生进行分级预警,实施针对性的管理。以往有部分留级生由于对大学学业生活存在认知偏差,或是对学校学籍管理规定认识不到位,不清楚自身不良学习行为的后果,在收到留级通知单时才惊诧万分、追悔莫及。而通过学业预警体系,高校管理人员能对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即时监控,对不同预警颜色采取适当的干预管理措施。学生也可以登录学籍管理系统查看自己的学籍情况,合理做出下一步的决策与规划。

(三)健全“一帮一”帮扶制度,增强制度执行力

目前高校普遍实行“一帮一”帮扶制度,即一个优秀党员帮扶一个学困生,以提升其课业成绩为主要目的制度设计。“一帮一”帮扶是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以人为本”理念的一项制度建设,一旦帮扶取得成效,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学困生走向留级的深渊。完善“一帮一”帮扶制度是提高帮扶对象成绩、切断留级流向、回归学业正轨的重要保证。当前,健全帮扶制度的重要工作包括建立帮扶过程督导机制、匹配结果奖惩机制、完善实施细则等。首先,建立帮扶过程督导机制,就是转变文件一发、报告一写便漠不关心的工作作风,对制度实施过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督导。从学院的层面来看,应对学生工作者的制度落实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增强制度执行力;而学生工作者应努力培养专业责任感,关心关注各帮扶对子的帮扶全过程,以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给予建议和指正。其次,建立帮扶结果奖惩机制能够直接刺激制度执行动力的提高。各学院应将帮扶结果纳入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学期末对进步明显的帮扶对子、学生工作者统一进行奖励,以便激励目标行为的再次出现。最后,完善帮扶工作细则是避免工作流于形式的关键一招。在帮扶文件下发之后,学院应该及时组织召开帮扶活动见面交流会,邀请帮扶者、帮扶对象、学生工作者、学院管理人员参加会议,明确各自工作内容与具体规则,强化责任意识,为帮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

(四)设立留级生导师职位,专项管理留级生群体事务

留级生转化工作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因为各高校的实际生师比过大,学校与教师难以关注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难以实行“因材施教”。另一方面,留级生是在思想上、行为上存在问题的学生群体,其教育转化过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而承担主要学生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往往同时管理多个班级,对留级生转化工作即便有心也无多余精力。笔者认为,应在各个学院设立留级生导师,专项管理各院留级生事务,并选择教学经验丰富、具备教育敏感与教育机智、有人文关怀与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担任。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整理档案交给留级生导师,留级生导师可通过翻阅留级生档案、对留级生进行单独访谈、向原班级教师与学生咨询等方式获得其基本信息,对其形成基础性的了解,从而初步制订教育转化工作方案。此外,留级生导师需要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减轻其留级焦虑,鼓励他们勇敢改变现状,调整学习心态,激发其学习动力。留级生导师还应事无巨细地对留级生学业事务进行提醒与协助,包括选课提醒、上课提醒、考试提醒等,确保留级生教育转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构建包容和谐的软环境,弱化留级生的无能体验

留级生在人际交往上的群体性特征是:敏感自卑、圈子狭窄。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能够感觉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从而获得自卑心理的补偿。留级生教育转化工作,不仅要在学业上对留级生进行课程知识点的强调、讲解、练习,以期提高其课业成绩,更要对个体以往生活中的心理模式提出挑战。留级是一项重大负性生活事件,留级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要想真正打破师生对留级生群体的歧视,促进高校的良性发展,须将留级生推到社会交往中去。首先,学校教学活动应广泛采取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即由多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的整体成绩评定优劣。为使合作学习能实现合作意识的培养与多方面能力的提升,教学工作者应对合作过程进行结构性设计,对小组的学习任务进行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实现组间合作、组内交流。笔者曾对南昌市某工科学校的留级生进行访谈,其中一位留级生主动谈及某小组课程设计,认为其在学习过程中收获颇丰,既更加深刻全面了解了课程的知识点,又与新班级的同学建立了十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新班级的辅导员应及时召开班委与留级生的见面会。先由班级骨干群了解留级生的基本情况,再引导其融入新班级。从以往的工作经历来看,班委能否真正认同、接纳留级生是留级生融入新班级的关键所在。唯有让留级生感受到“我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并非一无是处”,对留级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才能向纵深发展。

五、留级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教育转化对策

通过对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分析,学生工作者可以获得留级生管理与教育转化的新思路,打破传统的管理方式,从而使工作做出成效。增强留级生的自我效能感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留级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其既要关注认知层面的获得,又要注重培养其对学习和生活滋生积极的情感。

(一)成功体验的作用

直接成败体验对留级生的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自我效能感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就行为的激发与维持,因此,多措并举增加留级生的成功体验是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激发成就动机、顺利完成教育转化工作的重要策略。首先,学校应该建立留级生激励制度,设立留级生进步奖学金,表扬、奖励进步显著的留级生,肯定他们的价值,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使其发展转化过程呈良性循环。其次,学生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地增加留级生的成功体验,即使是学业上的微小进步,也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强化,以激励目标行为的再次发生。同时,学生工作者应当控制强化的频率。一开始以连续强化为宜,留级生一旦做出积极行为,便立刻给予强化;在行为习惯化之后,选择不定期强化更有利于行为的长期保持。再次,学习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外在强化不当会抵消内部动机,因此,学生工作者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外在强化内化为内部动机,持续为学业活动提供原动力。

(二)真实的榜样力量

留级生容易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加上学校整体的竞争性氛围,人们对留级生存在刻板印象,使留级生在集体生活中往往被边缘化。种种缘故使得留级生的人际交往范围窄化,甚至只愿意跟与自己有同样背景的人接触。一旦在留级生群体中有一个转化成功者,整个群体都会受到很大的鼓舞。高校应尽快建立留级生激励制度,建立留级生奖学金机制。校内各学院应在学期末统一召开留级生总结会,表扬、奖励变化显著的留级生,并且邀请他们分享心路转变历程及学习经验。为留级生群体树立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使其既能增强群体的自我效能感,又能寻求自我发展的具体路径。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未来暗淡,这种改观不仅对学业具有积极作用,更是将一束光照进了昏暗的留级时光。

(三)情绪唤起的危机

在情绪被高度唤醒的时候,人们对自己能力的主观判断会降低。减轻留级生的焦虑,是增强其自我效能感的重要举措。学生工作者应该耐心与留级生及其家长进行沟通,传达如下观念:留级只能证明过去的努力不够,并不能决定未来,未来的状况是由当下来书写的,只要脚踏实地学习,积极健康生活,就一定能够迎头赶上。在留级生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困惑时,学生工作者一方面要及时帮助解决,减轻留级生的焦虑;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留级生的个体差异性,并非每个留级生都因留级而感到焦虑,此时适当的情绪唤起可以激发其学习动力。例如,笔者曾对南昌市某工科学校某位从2014 级留到2017级的留级生进行访谈,他表示自己一再留级的原因是希望可以长时间待在学校这个舒适的环境里,并且相当笃定如果自己能够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学业表现会截然相反。针对这类留级生,适当唤起其情绪,也许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加强心理疏导

言语说服对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时间较短,但使用起来方便,适用范围广泛。学生工作者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以多种形式面对差异个体进行言语说服,增强留级生的自我效能感。学生工作者在对其进行言语说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工作者应摆正心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留级比传授其具体方法措施更为重要。若学生工作者对留级生群体持有嫌恶之意,即便再妥帖的言语、再关切的用词,也难以对留级生产生积极影响。

2.了解留级生的基本情况。在谈话前,学生工作者应该通过留级生的原班级任课教师、同学、舍友、家长等多渠道了解其学业情况与生活情况,寻找最佳沟通方式,制订相应的沟通方案。

3.掌握必备语言技巧。学生工作者应引导留级生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多倾听,不要中途打断,营造和谐良好的谈话氛围。为了保证谈话效果,尽量避免在其未表达内心想法时就率先表态。

4.提出行动计划。在留级生吐露内心想法之后,学生工作者要引导其制订行动计划,并且与其共同商定行动展开的时间、方式等。

5.及时整理谈话内容。学生工作者应该及时整理谈话过程,记录留级生的意识倾向、行动计划的内容,为下一步的心理追踪提供线索。

(五)引导正确归因

留级是学生生活中的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如果留级生将留级原因归于内部、稳定的因素,会导致留级生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如果将留级原因归为不稳定、可控的因素,则可能会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学生工作者应该及时与留级生沟通交流,促使其正确归因,明白留级不是惩罚,而是自己曾经在学业上不够努力造成的,是一次调整自己、认识自己的机会,是努力奋进的起点。此外,在正确归因的基础上,学生工作者要善于激发留级生的学业动机,向其传授学习方法并帮助其制订学习计划,将计划落实到学业过程中,且对其取得的进步及时进行强化。只有这样,归因才具备实际性、持续性效用,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因此多种转化措施是有机结合渗透在留级生群体的教育转化工作中的,以上措施须综合使用,才能使功效发挥最大化。

五、结语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做出成就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留级本身并不可怕,但是自我效能感的急剧降低会导致留级生的恶性循环,掉入留级的怪圈,形成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无论对个人、家庭,还是对社会都是一场灾难。本文仅从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对留级生教育转化问题进行了探究,而留级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全方位、多主体、多层次地对留级生实施教育转化工作。留级生转化工作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学生工作者在做留级生转化工作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责任心。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反复的、长期的,但是我们要明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我们的行动或许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可以挽救一个家庭,这样去想,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猜你喜欢
教育转化效能学业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
业精于勤
浅议高职“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策略
也谈后进生的思想教育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