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友江,崔 萧,张 翼,黄 斌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脾科,四川宜宾 644000
胰腺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五大原因,是患者存活率最低的实体肿瘤之一,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的5年生存率大多低于3.5%[1]。胰腺炎性病变如慢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等疾病的预后相对较好[2]。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最常用的诊断检查手段,用于评估通过导管获得的胰液成分[3]。胰液细胞学检查(PJC)被认为是诊断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IPMC)较准确的诊断方法[4]。然而,PJC对PDAC和IPMC诊断的准确度并不令人满意,需要联合其他方式来提高诊断效能[5]。黏蛋白1(MUC1)是一种膜相关黏蛋白,根据不同的糖形式有多种类型,在胃肠道组织中广泛表达[6]。研究表明,MUC1在胃肠道肿瘤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具有重要意义,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7]。INAGAKI等[8]发现,MUC1可有效地用于诊断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几乎所有PDAC标本的免疫组化检测MUC1均呈阳性。本研究分析胰腺疾病患者胰液中MUC1的表达水平,以及PJC和胰液中MUC1水平检测对胰腺疾病的诊断价值,以期为此类患者的有效诊断提供更多依据。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月本院肝胆胰脾科收治的70例胰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2例、女28例,年龄35~83岁、中位年龄70.2岁。纳入标准:(1)均接受PJC及胰液中MUC1水平检测。(2)均接收病理学检查。入选的70例胰腺疾病患者中,恶性胰腺疾病患者39例,包括PDAC 34例(PDAC组)和IPMC 5例(IPMC组);良性胰腺疾病患者31例,包括IPMN 19例(IPMN组)和胰腺炎性病变12例(炎性病变组)。本研究获得所有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方法
1.2.1PJC及MUC1水平检测 患者取仰卧位,在十二指肠镜引导下找到乳头开口,通过导丝,导管被推入主胰管,拔出导丝,用注射器收集胰液,见清亮液体为胰液,黄色则提示混有胆汁,应重新插管。约5 min后停止吸引,将导管拔出。胰液收集完成后,尽快在4 ℃、3 000 r/min条件下离心20 min,分别收集上清与沉淀,保存于-80 ℃冰箱。取上述沉淀用Papanicolaou′s法进行PJC,取上清液10 μL进行MUC1水平检测。采用PICOLUMI MUC1试剂盒(日本东京EIDIA公司)一式两份重复测定MUC1水平,取平均值。
1.2.2免疫组化检测 手术获取胰腺组织,用10%中性缓冲甲醛溶液处理后,常规石蜡包埋,4 μm切片,脱蜡,3% H2O2浸泡除去内源性的过氧化氢酶,血清封闭后与MUC1单克隆抗体(稀释1∶2 000)共同孵育过夜,磷酸盐缓冲液(PBS)清洗后加入二抗,加上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SABC),然后置于37 ℃温箱中0.5 h。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复染,脱水,封片,显微镜下观察,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
1.2.3诊断结果判定 最终诊断根据PJC结果、临床随访和手术病理确定。对胰腺无恶性病变的患者(不包括慢性胰腺炎、自身免疫胰腺炎和IPMN)进行影像学随访。密切观察所有患者的即时或延迟性并发症。根据Cotton等的标准判断ERCP后胰腺炎的严重程度。所有接受PJC的患者信息均已在检查前输入数据库中。记录的数据包括病变的位置、类型、大小和内镜特征、充分性、细胞学结果、最终诊断等资料。
2.1患者基本临床资料 患者基本临床资料见表1。各组患者年龄及肿瘤最大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AC组和IPMC组患者胰液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9-9(CA19-9)、Span-1、DU-PAN-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明显高于炎性病变组和IPM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合并良性主胰管狭窄的IPMN组患者进行超声或CT随访,随访时间13~27个月,中位时间18.7个月,无一例发现恶性病变。
表1 各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M(P25,P75)]
2.2各组患者胰液中MUC1水平比较 PDAC组[167.7(125.6,286.5)U/mL]和IPMC组[(86.9±21.1)U/mL]患者胰液中MUC1水平均明显高于炎性病变组[17.5(11.6,22.8)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IPMC组[167.7(125.6,286.5)U/mL]患者胰液中MUC1水平明显高于IPMN组[(14.4±2.0)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
2.3免疫组化检测PDAC组及IPMC组胰腺组织中MUC1的表达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MUC1主要定位于PDAC组和IPMC组胰腺组织的细胞质,在细胞膜上也有少量表达。见图1。
注:A为PDAC组患者胰腺组织MUC1表达;B为IPMC组患者胰腺组织MUC1表达。
2.4MUC1鉴别胰腺良恶性疾病的ROC曲线 ROC曲线分析显示,MUC1水平鉴别胰腺良性疾病(炎性病变和IPMN)、恶性疾病(PDAC和IPMC)的临界值为16 U/mL,曲线下面积(AUC)为0.752。见图2。
图2 MUC1鉴别胰腺良、恶性疾病的ROC曲线
2.5PJC及MUC1水平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良恶性疾病的诊断效能 MUC1水平、胰液PJC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良、恶性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见表2。本研究中,PJC未确诊的7例患者中,6例(85.7%)胰液中检测到MUC1水平异常,最终诊断为PDAC和IPMC;10例患者(14.3%)在PJC后出现并发症,均为轻度胰腺炎。所有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
表2 胰液PJC、MUC1对不同胰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MUC1在炎症和癌症中具有多种功能,有研究显示,MUC1可通过细胞外基质促进肿瘤侵袭,有助于早期肠道肿瘤的形成,以及在肠癌和胃癌中调控促结缔组织增生反应[9]。MUC1可在肺损伤模型中控制促结缔组织增生反应和趋化因子的释放,在胰腺炎症中诱导腺泡细胞凋亡[10]。各种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Span-1和DU-PAN-2已被广泛用于检测PDAC和IPMC[11]。有研究者报道,44%的胰腺癌患者血清MUC1、PJC标本的MUC1水平可测得,而已发表的报道包括了相对较少的PDAC和IPMC患者[12]。
本研究中,PDAC和IPMC患者有较高的MUC1水平,联合MUC1水平检测可明显提高PJC诊断PDAC和IPMC的灵敏度和准确度。PJC结果不确定或阴性的7例患者中,6例患者胰液中MUC1水平升高,最终诊断为PDAC和IPMC。此外,胰液中MUC1水平有助于鉴别IPMC和IPMN,当根据临床病程或影像学表现怀疑IPMN时,胰液中MUC1水平可能有助于排除IPMN。
MUC1水平的测定不会影响PJC的诊断能力,因为MUC1水平是用胰液检测的,PJC是从胰液中取出细胞团进行的检测。有研究表明,PJC对胰腺癌的灵敏度为33.3%~67.0%,特异度为100.0%,准确度为46.7%~94.0%[13]。HASEGAWA等[14]的研究表明,PJC对胰管狭窄诊断的灵敏度为71.4%~93.0%,特异度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75.0%~84.4%,准确度为88.8%~94.0%。有研究显示,PJC对胰腺恶性肿瘤表现出极好的诊断能力[15]。在本研究中,10例(14.3%)患者在PJC后发生轻度胰腺炎,与文献[16]研究结果相近。因此,建议将PJC限制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无法获得证据时。
本研究结果发现,胰液中MUC1水平与PJC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胰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效能。但本研究样本量尚小,未来有待实施更大样本量的研究,以得出更具说服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