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强
(利津县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山东东营 257400)
上消化道出血作为临床中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情变化快,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疾病发生后,患者将会出现面色苍白、心悸、黑便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中针对该疾病的治疗多采用消化内镜的方式,随着消化内镜在该疾病中的广泛应用,其治疗效果较为理想[1]。但是从整体疗效上分析,有部分患者在经过消化内镜治疗后,依旧会发生再出血的情况。因此,明确此类患者的再出血原因,并在临床治疗工作当中积极预防很有必要[2]。故本文选择了88例经消化内镜治疗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分析影响再出血的主要因素,为临床治疗以及预防提供对策,现对结果进行说明。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利津县中心医院收治的88例行消化内镜治疗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44例治疗后发生再出血患者设为观察组,另44例治疗后未发生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53.11±5.37)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7例;年龄35~64岁,平均年龄(52.24±6.31)岁。本研究经利津县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通过,患者及家属对研究均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各项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3];②存在上消化道出血症状,且经过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③肝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合并肿瘤者;②对该治疗措施不耐受者;③合并其他出血疾病者;④对治疗药物不耐受者。
1.2 分析方法 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量、心率、疾病类型(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痛变、上消化道肿瘤)Forrest分级、内镜开始治疗时间>24 h、发生恶性肿瘤出血、出血病变直径、内镜治疗方法、出血量及后续质子泵抑制剂(PPIs)使用情况。Forrest分级评估标准为:Ⅰa级为喷射样出血;Ⅰb级为活动性出血;Ⅱa级为血管暴露;Ⅱb级为附着血凝块[4]。通过分析以上因素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经消化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经t检验 ;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例(%)]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经消化内镜治疗再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
2.1 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发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单因素分析中,两组患者Ia级出血、恶性肿瘤出血、出血病变>2 cm、单纯内镜治疗、缺乏PPI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发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2.2 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发生再出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经过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得知,Ia级出血、恶性肿瘤出血、出血病变>2 cm、单纯内镜治疗、缺乏PPIs是影响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行消化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发生再出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虽然消化内镜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发挥了理想的治疗效果,但若患者发生再出血情况,将会加重病情,增加疾病死亡率。经过分析后发现,导致再出血发生的影响因素众多,因此了解相关因素,并在治疗中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从而控制死亡率,具有改善预后的价值。
结合本研究分析后得知,影响再出血因素的危险因素有:Ia级出血、恶性肿瘤出血、出血病变>2 cm、单纯内镜治疗、后续PPIs缺乏。在相关研究中显示[5],患者血常规指标发生异常是引发再出血的主要因素,其能够反馈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异常情况,包括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等指标,因此在治疗中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能够及时发现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异常情况,有利于控制再出血的发生[6]。同时,在疾病因素当中,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糜烂及血管畸形的两组差异并不明显,说明疾病因素可能和再出血的关系较小。而在其他相关研究中显示[7],恶性肿瘤是影响再出血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肿瘤组织易发生坏死,并且生长速度较快,故血管当受到肿瘤细胞损伤后引发再出血情况,针对此类患者,疾病一经确诊,应当早期落实外科手术处理,保证止血效果,降低死亡率;同时在消化内镜治疗完成后,选择质子泵抑制剂能够保证胃内酸碱度,为止血和血小板凝聚提供了理想环境,以此方式来加快损伤恢复,也能发挥稳定血栓,保证治疗效果的作用[8]。在实施消化内镜治疗过程中,联合其他治疗措施止血是常用的治疗方案,可以保证早短期内止血,提高治疗效果[9-10]。在治疗中,辅助内镜使用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可保证术野清洗,应用钛夹固定效果理想,故在治疗中通过上述方式,也可以降低再出血的发生风险[11]。在本研究中发现,出血病变直径>2 cm、单一内镜治疗方式也是引发再出血危险因素。由此提示在临床治疗当中,患者入院后应当了解出血病变的具体情况,从而对其实施综合评估[12-13]。在有关资料中记载[14],若患者因为出血过多出现休克症状,证明机体血容量显著缺乏,不仅对术后恢复会造成影响,也会显著影响治疗效果,若发生异常情况,出血倾向将会较之正常人群更为明显[15]。治疗方式的选择也会影响后续出血预后状况,单一内镜治疗方式不但会限制恢复速度,而且也会提高再出血的发生风险[16]。若治疗的PPIs给药不足,将会难以控制出血症状,因此在治疗中应当确保兰索拉唑、奥美拉唑等支持治疗[17]。
综上所述,在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消化内镜治疗中,为预防再出血的发生,要求观察明确患者出血的等级是否为Ⅰa、是否为恶性肿瘤出血、出血病直径是否>2 cm、内镜治疗方式是否单一、后续PPIs是否缺乏等,并完善各项干预工作,警惕再出血的发生,以此方式保证治疗效果,减少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