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常赛”,就需要赋予“赛”更多的形式和功能。基于学情与学练需要,应多样性、趣味性地组织比赛,促使学生更好地熟悉及掌握技能。本文以《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一课为例,阐述各教学环节中递进的“常赛”安排。
赛前,学生仅有运球及日常积累的篮球经验,教师根据学情设问“2人相互传接球时,怎么传、传至队友身体哪个部位最稳、最舒服”来引导学生尝试体验传接球,而后进入“揭示问题答案,教授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并练习”环节,让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知进入泛化阶段。在此基础上,安排技术学练之“赛”,通过降低要求、加大练习密度、确保准确率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本环节设计的比赛项目以不掉球为关键,意在激发学生参与挑战的热情,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学练的技术动作上,尽可能减少多余动作,从而降低掉球的概率,达到“以赛成形”的效果(表1)。
表1 《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一赛”内容安排
通过进行技术学练之“赛”,学生建立了完整动作的正确概念,但传球方向、传接动作及发力方式等质量不高。对此,教师设计“邀请学生示范纠错提高练习”环节,让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知逐渐走向分化阶段。在此基础上,安排技术规范之“赛”,通过提高要求并设置一定的达成难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技术动作质量的目的。
本环节设计的比赛项目以提高技术动作的质量为目的,以传准为评判标准,设置距离不同、目标大小不等、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以此激励学生尝试挑战,将注意力投射到传接球于胸前、蹬伸拨压、自下而上协调发力等规范技术上,加强对动作细节的要求,从而促进分化抑制的建立和发展,达到“以赛提质”的效果(表2)。
表2 《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二赛”内容安排
通过前面的比赛,学生的技术动作虽已得到规范,形成较为准确的动作记忆,但其整体性、连贯性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对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巩固练习”环节,让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知进入分化阶段。在此基础上,安排技术巩固之“赛”,通过规定时间比次数、规定次数比时间等方式,实现规范和提高动作稳定性的目的。
本环节设计的比赛项目以提高学生技术动作的稳定性为目的,用规定时间比次数、规定次数比时间的项目激励学生快速传接球。要想取得比赛胜利,就需要学生在高质量、较精准的基础上加快传接球的动作速率和连贯性,从而提升熟练程度,达到“以赛定型”的效果(表3)。
表3 《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三赛”内容安排
有了以上3个环节比赛的强化,学生均能熟练掌握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但在实战情况下,仍不知道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基于此,教师引导推出“2人综合练习和4人小组赛”2个环节,让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知进入自动化阶段。在此基础上,安排技术应用之“赛”,通过情境化比赛设置,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实战能力。
本环节创设了一定的篮球比赛情境,更具实战化,包括无球跑动、运球跑动与传接球的组合以及更加接近篮球比赛的2VS2攻防。这类比赛设置能够激励学生把单一的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与运球、跑位、防守、投篮等技术进行组合,在应用中巩固和提升,从而内化成为自身技能,达到“以赛化能”的效果(表4)。
表4 《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四赛”内容安排
综上所述,落实课堂教学的“常赛”不宜拘泥于标准比赛,可将比赛融合于技术动作形成、规范、熟练和应用的全过程中,从而更好地促进技能的掌握,整体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