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刘海霞 亓伟伟
随着医护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早产儿的救治成功率逐年升高。临床实践研究表明,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的各脏器和系统发育不成熟,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对外界适应能力相对稳定,及早实施对症干预能够改变早产儿体格和智能发育水平,对于早产儿开展早期干预,早期训练,有效且合理的科学综合干预对于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有促进作用。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7 年9 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80 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早产儿实施母婴同室综合干预对其行为智能、体格发育的影响,现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9 月~2019 年9 月在本院新生儿科分娩出生并收治的80 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的早产儿;②经NICU 治疗后各项生命体征均平稳且>72 h;③父母无智力或精神障碍;④父母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呼吸不稳定,反复呼吸暂停或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②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③经确诊需外科手术治疗患儿;④先天性畸形及遗传代谢性疾病。按照自愿参与顺序将所有早产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观察组男22 例,女18 例,胎龄31~36+3周,平均胎龄(33.72±1.12)周,出生体重1.26~3.10 kg,平均出生体重(2.30±0.52)kg。对照组男23 例,女17 例,胎龄30+5~36+1 周,平均胎龄(33.51±1.02)周,出生体重1.30~3.15 kg,平均出生体重(2.35±0.60)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上报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征得早产儿家长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早产儿给予基础护理及对症支持治疗,包括保暖、合理喂养,必要时给予肠外静脉营养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母婴同室综合干预,具体如下。①为早产儿提供独立的病房,和父母共处一室,让父母参与到治疗护理中,在住院期间给予袋鼠式护理,并指导母亲母乳喂养的好处及相关知识,教会父母如何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应对措施。针对早产儿的生理特点进行讲解治疗护理常识,让父母更早的参与到救治过程中,并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指导家长解决护理中遇到的问题。②鼓励家长参与到治疗及护理查房,在查房过程中和家属面对面交流早产儿的病情,积极与父母进行病情分析,了解父母心理,给予父母信心和坚持,让家长坚信通过共同参与治疗和护理,早产儿生长发育能够快速追赶上同龄足月产儿。③病房内播放舒缓音乐,0.5~1 h/次,2 次/d。给予早产儿抚触,首先取仰卧位,对其面、胸、腹及下肢按顺序抚触;再取俯卧位,对头、肩、背按顺序抚触,10~15 min/次,2 次/d。④出院后继续实施早期干预计划并定期进行新生儿门诊随访,以确保达到预期干预效果。参照《0-3 岁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1]设计科学干预训练方案。包括认知能力、语言、运动发育和交往能力训练,可在觉醒状态下进行听觉、视觉、触觉等刺激,尽早开始认知和语言开发训练,并根据不同月龄和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粗大运动,能力训练包括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运动训练以及抚触、婴儿操等训练,促进体格运动能力发育。对不同早产儿给予个性化早期综合干预,采用一对一指导,利用回访电话、微信群等与患儿家长建立密切联系,及时进行沟通,直到6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早产儿出院前体重、进奶量及睡眠时间;出院3 及6 个月体重、身高、头围、DQ。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和国家儿童发展中心编制的《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按照量表的5 个能区(大运动、适应性、行为语言、精细动作、个人社交)进行智力与行为功能评估与测试,每个能区成熟年龄与实际生理年龄精细比较,计算DQ,评分越高表示智力与行为功能越好[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早产儿出院时体重、进奶量及睡眠时间比较观察组早产儿出院时体重(2485±207)g、进奶量(289±48)ml/d、睡眠时间(20.98±0.46)h 均优于对照组的(2242±183)g、(235±30)ml/d、(18.11±0.69)h,差 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出院时体重、进奶量及睡眠时间比较()
表2 两组早产儿出院时体重、进奶量及睡眠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早产儿出院3 及6 个月体重、身高、头围指标比较 观察组早产儿出院3 个月体重、身高、头围以及6 个月体重、身高、头围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早产儿出院3 及6 个月体重、身高、头围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早产儿出院3 及6 个月体重、身高、头围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早产儿出院3 及6 个月后DQ 评分比较 观察组早产儿出院3 及6 个月的大运动、适应性、行为语言、精细动作、个人社交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表5。
表4 两组早产儿出院3 个月后DQ 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早产儿出院3 个月后DQ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5 两组早产儿出院6 个月后DQ 评分比较(,分)
表5 两组早产儿出院6 个月后DQ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本院通过实施早产儿母婴同室综合早期科学干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早产儿出院时体重(2485±207)g、进奶量(289±48)ml/d、睡眠时间(20.98±0.46)h均优于对照组的(2242±183)g、(235±30)ml/d、(18.11±0.69)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早期新生儿母婴同室,积极给予综合早期科学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早产儿体格及智力发育,利于新生儿早产儿健康成长[3,4]。
3.1 促进智能发育 近年来研究表明,父母参与的治疗护理可改善早产儿智能发育[5]。在住院期间给予袋鼠式护理可以缓解其孤独感和恐惧感,增加舒适感,利于早产儿神经发育。给予早产儿听力、感知觉训练及按摩抚触,有助于安定情绪和减少焦虑,可以促进胃肠道功能发育,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和利用,从而为增加体重及神经发育提供了有力保证。根据临床经验,早产儿在智能发育方面尤其运动发育落后于足月儿,早期综合干预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发育,尤其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大脑功能代偿的潜能,减少脑瘫的风险[6]。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母婴同室综合干预的观察组早产儿出院3 及6 个月的大运动、适应性、行为语言、精细动作、个人社交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儿出院后,指导家长继续给予综合干预,包括认知能力、语言、运动发育和交往能力训练直到2 岁是行之有效的。
3.2 促进体格发育增长 身高、体重及头围的发育情况是评价早产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虽然近10 多年来对早产儿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进步,但仍有相当高比例的早产儿在出院时存在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情况。根据临床资料[7],相当数量的早产儿出生早期生长发育低于生长曲线的第10 百分位。本研究实施母婴同室综合干预发现,观察组3 及6 个月早产儿身高、体重、头围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母婴同室综合干预能促进早产儿的体格生长发育。
3.3 促进母子感情 研究发现,过多的疼痛刺激会对早产儿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神经、免疫系统的发育影响较大,早产儿成年后可出现注意力缺陷、认知障碍等。在治疗护理过程中,通过母亲的安抚与交流可以缓解患儿的痛苦,有利于增进早产儿的安全感及情绪稳定。在母婴同室过程中通过袋鼠式护理干预,母亲与早产儿亲密接触可以增加母子感情,更能增强早产儿的安全需求。母乳喂养既能增加母亲与早产儿的沟通与交流,又避免母婴分离带来的焦虑与痛苦[8]。新生儿母婴同室作为新型医疗护理模式,较传统NICU 模式可以让患儿感受到家庭的温暖[9]。
3.4 促进早产儿康复 母婴同室时母亲参与治疗与护理,可以促进早产儿的良好睡眠,增加其睡眠时间,本研究中观察组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同时母婴同室综合干预,尤其抚触可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功能,更好的促进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提升免疫力,从而提高早产儿的免疫功能的发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故可以减少住院时间[10]。父母对早产儿的生理特点及行为表现有正确的认识,有效促进早产儿尽快康复回归家庭,增强了家长对早产儿出院照护信心和能力,减少了喂养不耐受、感染等导致再次患病住院的机会[11,12]。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实施母婴同室综合干预能够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及智能发育,值得运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