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华
冠心病也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缺血性心脏病[1]。冠状动脉是对心脏提供血液的动脉,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发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发生胸痛和胸闷等不适症状,由此引发冠心病[2]。年龄≥40 岁的人为冠心病主要发病群体,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而且通过临床相关数据得知,冠心病发生率有趋向年轻化形式,若病情持续性恶化,还可增加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不适症状[3]。临床中针对冠心病治疗方案较多,但多选择药物治疗,不同药物的应用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性,其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有着较高的有效率,可抑制疾病发展,改善患者机体不适,治疗效果确切,深获临床医师认可与满意。因此,本文针对冠心病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进行治疗,探讨其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2 月~2021 年2 月本院收治的120 例冠心病患者,通过交替分组方式分为参照组和探析组,各60 例。参照组患者男32 例,女28 例;年龄最小45 岁,最大78 岁,平均年龄(61.72±6.32)岁;病程最短1 年,最长6 年,平均病程(4.00±1.25)年。探析组患者男31 例,女29 例;年龄最小46 岁,最大79 岁,平均年龄(61.75±6.35)岁;病程最短1 年,最长7 年,平均病程(4.23±1.2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①通过超声心动图、血液检查等确诊为冠心病;②患者本人或家属对本次调研完全知情同意;③患者机体出现胸痛、呼吸短促、胸部压迫等不适症状。排除标准[4]:①中途退出者或更换治疗方案者;②听力障碍、语言沟通障碍者;③严重传染性疾病者;④并发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者;⑤存在精神方面疾病者;⑥对本次治疗药物过敏者;⑦肝肾等器官功能严重衰竭者。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参照组应用常规方案治疗,选择洛伐他汀分散片20 mg/次,1 次/d,口服;美托洛尔25 mg/次,2 次/d,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次,1 次/d,口服。共治疗30 d。探析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选择卡托普利片12.50 mg/次,2 次/d,口服,治疗14 d后将剂量增加为25 mg/次,2 次/d;观察患者治疗情况,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适当增减药物剂量,但药物最大剂量≤50 mg/次,3 次/d。共治疗30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有效:患者呼吸不畅、胸闷等不适症状全部消失,或与治疗前相比好转≥90%,心电图等指标处于正常范围;改善:患者呼吸不畅、胸闷等不适症状与治疗前相比好转65%~89%,心电图等指标接近正常范围;无效:患者呼吸不畅、胸闷等不适症状与治疗前相比好转≤64%,心电图等指标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有效率+改善率[5]。②治疗前后脑钠肽水平。③日常生活质量评分,应用日常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治疗后患者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进行评价,每一项均为100 分,所得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越高[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探析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33%高于参照组的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脑钠肽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脑钠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探析组脑钠肽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脑钠肽水平比较(,pg/ml)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脑钠肽水平比较(,pg/ml)
注:与参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探析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参照组比较,aP<0.05
冠心病是近年来临床中发病率持续性增高且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基具有死亡率高等特征,而且年龄越高疾病发生率越高[7]。临床中将冠心病类型分为慢性冠状动脉疾病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疾病诱发与年龄、遗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精神压力大及错误饮食等因素有着紧密关联[8]。通过临床相关数据得得知,冠心病有趋向年轻化趋式。所以,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正确、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临床中,针对冠心病治疗方案较多,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属于基础性治疗,也是应用率较高的一种治疗方案,可予以患者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β 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等,虽然以上药物可改善心脏负荷,调节心肌缺氧、缺血状态,但整体治疗效果并未达到理想状态[9]。近年来,医学研究者加强对冠心病的重视度,从而在治疗药物的选择方面提高重视,认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对冠心病治疗效果显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属于一种化合物,可有效控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利于提高内皮功能,使一氧化碳合成酶的活性与缓激肽水平提升,从而改善内皮功能,促进平滑肌增生因素表达减少,改善内皮依懒性血管扩张[10,11]。卡普托利片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应用率较高的药物之一,可对血管炎性反应进行作用,金属蛋白酶活性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少,利于斑块稳定性,更有助于纤维蛋白的讲解作用提升,从而形成血栓,减轻心脏负担[12,13]。此外,卡普托利片还可调节血压,对高血压疾病达到一定预防作用,减低心血管事件发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探析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33%高于参照组的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脑钠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探析组脑钠肽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析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充分表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对冠心病患者的应用价值与优势性,在提高患者心功能的同时还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与意义。此外,治疗期间告知患者冠心病常见诱发因素、治疗目的、预后效果及疾病所需注意事项等内容,对于患者疑问进行全面解答,对于其合理需求尽可能满足,从而确保患者治疗积极性。同时,细化讲解保持正确饮食、生活规律对疾病好转重要性,冠心病患者需戒烟忌酒,控制高脂肪、高热量、高钠食物的摄入,多休息,合理控制体重,并遵医嘱应用相关药物,不自行增减药物剂量,从而保证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患者实施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脑钠肽水平及日常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