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祥恺
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结肠癌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其发病部位以乙状结肠与直肠连接处为主,早期并无典型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肠梗阻、粪便性状改变、贫血、腹部肿块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当前尚不明确结肠癌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不良饮食习惯、遗传等诸多因素有关。手术是当前治疗结肠癌的一种常用方法,尤其是结肠癌根治术,但其具有复发率高、并发症多以及创伤大等缺点,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德国的Hohenberger 教授于2009 年首次提出CME,认为结肠系膜与直肠一样存在一个平面,这一平面作为脏层筋膜间和结肠壁层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不存在明显的神经和血管,在手术过程中可以减轻对腹膜后脏器、神经以及血管的损伤,并且能够将结肠系膜完整切除,降低术后复发率。本文对结肠癌患者采用CME 治疗的效果进行了探讨,报告如下。
随机将我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2 月期间收治的78例结肠癌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9 例。对照组肿瘤分期:10 例为Ⅲ期、20 例为Ⅱ期、9 例为I 期;年龄55-80 岁,平均(67.3±9.6)岁;发病部位:22 例为右半结肠、17例为左半结肠;男性24 例、女性15 例。观察组肿瘤分期:10 例为Ⅲ期、21 例为Ⅱ期、8 例为I 期;发病部位:21 例为右半结肠、18 例为左半结肠;年龄56-81 岁,平均(67.4±9.7)岁;16 例为女性、23 例为男性。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1 纳入标准
(1)具有清醒的意识,沟通和交流正常,具有较好的依从性;(2)与手术适应证相符;(3)临床资料完善;(4)经病理学和结肠镜检查,符合结肠癌诊断标准;(5)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
1.2.2 排除标准
(1)中途退出研究或者临床资料缺失者;(2)急诊手术者;(3)周围组织器官被广泛浸润者;(4)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病变者;(5)重要器官包绕且肿瘤融合者;(6)有手术禁忌证。
1.3.1 对照组
对照组行传统根治术,全身麻醉后,采用超声刀将右侧结肠系膜切开,运用可吸收夹顺着结肠系膜夹闭合离断结肠血管、Henle 干以及回肠血管,并清扫周围淋巴结。同时,经Toldt's 间隙对升结肠、结肠肝曲以及横结肠进行分离,然后将肝结肠韧带和胃结肠切开,顺着Toldt's 经右侧结肠旁沟处将结肠外腹膜切开,直到回盲部,并且对右半结肠进行游离。最后,于腹部正中做一切口,将右半结肠提出并切除,吻合横结肠回肠,放置引流管,将切口关闭,手术结束。
1.3.2 观察组
观察组行CME 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全身麻醉后,于腹部正中做一个切口,游离肠系膜下脏器、血管,钝性分离患者腹腔筋膜,对Toldt 筋膜平面进行解剖,避免损伤系膜,使结肠供应血管、乙状结肠动脉以及肠系膜上动静脉充分暴露,对结肠动脉淋巴结进行清扫并结扎,将壁层筋膜、脏层之间无血管区域的结肠系膜完整切除,使肠系膜上动脉、静脉充分暴露,然后从头端分离肠系膜动脉,从胰腺下缘经过直到尾端,依次对系膜血管根部进行分离并结扎,并将肿瘤位置作为基本依据,彻底清扫动静脉根部淋巴结,将距离肿瘤上、下缘各15cm 的肠管切除,最后吻合系膜,止血彻底后对腹腔进行冲洗,将切口缝合,手术结束。
观察下列指标:(1)术后指标,包括住院、肛门排气、首次排便、拔除引流管以及进食时间;(2)应激反应指标,包括皮质醇(Cor)和NE;(3)手术情况,包括淋巴结清除数目、近端切缘距离、阳性淋巴结数目、手术时间、远端切缘距离以及术中出血量等;(4)炎性因子水平,包括C 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介素-6(IL-6);(5)术后并发症,包括肠粘连、吻合口漏、切口感染以及肠梗阻等。
采用SPSS20.0 软件分析数据,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行x检验,并且运用t 检验计量资料比较,以P<0.05 表示有差异。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淋巴结清除数目和阳性淋巴结数目较多,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远端切缘距离、手术时间以及近端切缘距离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s)
两组术前的炎症因子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的IL-6、CRP 以及TNF-α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n(%)]
术前,两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观察组的Cor 和NE 水平均有所下降,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4。
表4 两组应激反应指标对比(±s,ng/ml)
相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进食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以及首次排便时间均较短,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术后指标比较(±s,d)
近年来,我国结肠癌患者人数增加,该疾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不容易被患者察觉,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诸多并发症,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相关数据显示,40-50 岁人群结肠癌发病率较高,相较女性而言,男性更容易发病,其发生与结肠息肉、慢性结肠炎等有关,常见诱发因素包括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肥胖以及遗传等。手术是治疗结肠癌的首选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将病灶完整切除,彻底清扫肿瘤区域淋巴结,降低复发风险,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既往运用传统根治术,在操作时采用钝性分离,切除结肠系膜,会导致机体创伤,并且在清扫淋巴结时容易残留一些肿瘤,导致复发风险增加,影响患者术后恢复。CME 以胚胎学和解剖学理论知识为基础,在术中依照胚胎学发育过程中的外科平面进行钝性分离,可以保护患者的肾脏、输尿管等腹腔脏器,并且还能减轻患者神经、血管的损伤。CME 能够保持肠系膜的完整性,降低肠系膜破裂诱发的癌细胞扩散风险,并且术中可以将肠系膜根部充分暴露,为清扫淋巴结创造有利条件。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对照组,且NE 和Cor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CME 能够增加淋巴结清扫数目,有助于术后恢复,并且术中不会破坏脏层筋膜的完整性,可以减轻手术诱导的损伤,减轻对机体的应激性刺激,加上术中可以获得清晰的术野,可以将血管夹断,减少出血量,促进患者恢复。同时,相较传统根治术而言,这一术式能够将肿瘤完整剥离,可以预防癌细胞扩散,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有助于保护机体各项功能,减少并发症,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结肠癌采用CME 治疗,不仅可以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和应激反应,还能减少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