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晓辉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病情进展快速,具有较高的致残风险和致死风险。由于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的神经功能受到损伤,在病情恢复期易留有后遗症,而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患者吞咽功能出现障碍,将无法自主进食。临床上常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通常是采取间歇性经口胃管输注营养液,来为患者补充营养,而在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期间,为保证营养治疗效果,还需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综合护理是一种主张从病患实际情况出发、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的综合性护理模式,其护理方案中的护理措施较之常规护理措施更加全面,本研究中对2021 年1 月至12 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应用间歇口腔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50 例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分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综合护理,以探讨在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治疗期间的护理措施及效果。
选择2021 年1 月至12 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应用间歇口腔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50 例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 例。其中,对照组的年龄为60~88 岁,平均(74.23±8.62)岁,男13 例、女12 例,病程为7~14d,平均(10.05±2.86)d,合并糖尿病2 例、高血压14 例;观察组的年龄为60~89岁,平均(74.69±8.37)岁,男14 例、女11 例,病程为7~15d,平均病程为(10.19±2.81)d,合并糖尿病3 例、高血压13 例。两组之间比较年龄、性别、病程、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获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审批,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1)经病史询问、症状及体征观察、影像学检查,确诊脑卒中,且经洼田饮水试验证实遗留吞咽障碍;(2)年龄≥60 岁;(3)神志保持清醒,接受间歇经口胃管肠内营养支持。
排除标准:(1)在精神、认知、意识等层面存在障碍;(2)合并口腔或咽喉部位器质性病变;(3)合并严重感染;(4)合并恶性肿瘤。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在置管前,先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选择最合适的胃管;置管时,需保持轻柔动作,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置管后,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导管固定方式,避免患者出现非计划拔管及导管移位情况。
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具体为:(1)心理护理:做好患者的心理辅导工作,通过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来安抚患者,给予患者支持、鼓励,并为患者重点讲解经口腔胃管进行间歇性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同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对患者家属重点说明亲情陪伴对于患者的作用,嘱咐家属在患者肠内营养治疗期间多多给予患者关心和照顾。(2)输注护理:在输注营养液前,对营养液进行适当加温处理,温度控制在37℃左右;加强对患者胃部CT 检查,根据胃部CT 图像,对患者胃内残留量进行检测,如胃内残留量达到200ml,需减缓营养液输注速度,或停止输注营养液;每天对营养液的输注管道进行更换,对管路接头进行消毒杀菌,确保管路接头处于无菌状态,并每隔2h 采用生理盐水对管路冲洗1 次。(3)口腔护理:定期帮助患者清洁口腔,采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擦拭患者口腔黏膜,擦拭完后将碘甘油涂抹在口腔内,并给予患者生理盐水与温开水漱口,每天至少3 次。(4)呼吸道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按规律进行吸气、呼气,引导患者进行科学咳嗽、有效排痰,及时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和痰液,确保呼吸道通畅,并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呛咳、发绀等情况,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呛咳、发绀等情况,需立即停止肠内营养液的输注。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营养状况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吞咽功能评分、心理状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
治疗总依从率=完全依从率+部分依从率,完全依从即自觉配合医护工作。部分依从即经医护人员督促后配合医护工作。不依从即经医护人员督促后仍不配合医护工作。
吞咽功能评分:评估工具为藤岛一郎吞咽功能评定量表,量表总分10 分,得分越高越好。
心理状态评分: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两个量表总分均为100 分,按照国内常模将临界值分别设置为50 分、53 分,得分越高,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
生活质量评分:采用世卫组织生活质量评定简表(WHOQOL)-BREF 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分为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4 个维度,单个维度0~100 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护理满意度:选择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卷面分值为0~100 分,根据得分将满意度调查结果划分为不满意<60 分、一般满意60~80 分、很满意>80 分,总满意率=很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治疗总依从率在观察组中为96.00%、在对照组中为76.00%,组间比较,观察组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n(%)]
较之对照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在观察组中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较之对照组,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在观察组中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较之护理前相比,在护理后,血红蛋白、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在两组中均显著增高(P<0.05);护理后,较之对照组,血红蛋白、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在观察组中均显著更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营养状况指标比较(±s,g/L)
较之护理前,在护理后,吞咽功能评分在两组中均明显增高,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在两组中均明显降低,P<0.05;护理后,较之对照组,吞咽功能评分在观察组中明显更高,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在观察组中均明显更低,P<0.05。见表5:
表5 两组吞咽功能评分、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分)
较之护理前,在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护理后,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中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更高(P<0.05)。见表6:
表6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护理总满意率在观察组、对照组中分别为100.00%、84.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7:
表7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脑卒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变类型,包含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无论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均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具有高致残风险,恢复期易遗留后遗症,如吞咽障碍。吞咽障碍发生后,患者无法自主经口进食,再加上患者病情严重,机体内代谢发生紊乱,机体内能量消耗速度与能量摄入速度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易发生营养不良,不利于其预后。
肠内营养支持是临床上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取的主要营养治疗措施,是经口或鼻置入胃管,经胃管将营养液输入至胃肠道内,可为患者补充其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降低其营养不良风险。间歇口腔胃管留置是一种间歇性管饲方法,可根据人体生理规律补充适当的营养物质,且患者每一次经口吞咽导管,其吞咽肌群均会受到强化训练,有利于促使其口咽部肌群功能恢复,进一步改善其吞咽功能。
然而,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期间,患者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易出现不良情绪、胃肠道不良反应、导管不良事件,易影响到患者营养干预效果,故还需对患者采取护理措施。常规护理措施主要是为患者选择合适胃管,在置管时注意监测其生命体征,在置管后对管路进行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护理风险因素,但其护理措施不够全面,所以护理效果不够理想。综合护理模式是一种全面化的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在护理方案制定过程中十分重视护理措施的综合性,主张将多项护理措施整合,制定成全面、系统的护理方案,其护理方案涵盖的范围更广,对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期间易发生的各种不良情况均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可弥补常规护理措施的针对性不强、不够全面等不足之处。本研究发现:较之对照组,治疗总依从率在观察组中更高,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在观察组中均更低,护理后血红蛋白、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吞咽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在观察组中均显著更高,护理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在观察组中均明显更低,护理总满意率在观察组中更高,均P<0.05。上述研究结果说明综合护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期间的依从性、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吞咽功能具有更好地改善作用,还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保证肠内营养支持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在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经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支持期间,综合护理可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对营养状况的改善效果良好,还可促使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改善其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使其更加满意于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