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海川(国家信息中心)
青年科技人才交流有助于知识、技能、成果、经验的传播和共享。通过分析5053份调研问卷发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线上交流逐渐增多;国际化科技交流日益频繁,但集中在发达国家;交流方式日益多样,但以学术为主;不同机构对科技交流经费支持存在差异,对农业青年科技人才交流支持力度较大。针对农业青年科技人才交流面临的问题,提出优化人才交流机制、搭建青年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平台、拓展国际合作渠道的建议。
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离不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丰富的人力资源。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科技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交流日益增多,极大促进了知识、技能、成果、经验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共享。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青年科技人才交流状况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国际交流方式发生深刻演变,对我国科技交流的效果产生不同程度影响,本研究聚焦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科技交流的现状特征和变动趋势,摸底期待与诉求,最后提出相关优化建议。
2022年5月15日到5月25日,课题组利用中国科协“科情在线调查平台”,以在线问卷形式调查青年科技人才交流状况,通过整理问卷,得到有效问卷5053份。按照学科分类,属于生命科学、农学领域的青年科技人才样本分别为830个、264个,两者占总样本的比例分别为16.4%和5.2%。通过分析,青年科技人才科技交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为了解当前青年科技人才线上交流是否与疫情暴发有关,对疫情前后青年科技人才参与线上交流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如总体比例下滑至15.9%;其次是40%~49%线上交流人数占比,为40人,比例占到15.2%。总体看,从40%~49%这一比例开始,疫情暴发后线上交流的人数明显高于疫情暴发前。就生命科学专业青年科技人才而言,线上交流占交流总数超过50%的累计比例由疫情暴发前的43.7%减少到疫情暴发后34.22%,降低了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之前线上交流占比较低的科技人才转变为线上交流。具体看,疫情暴发前线上交流方式占总数比例为40%~49%以下的人数最多,为196人,占比23.6%;其次是50%~59%比例的人,有179人,占比21.6%。疫情暴发后,40%~49%、50%~59%这两个区间线上交流的人占比依然位居前二,但是30%~39%区间的青年人才线上交流占比从17.2%增长到21.5%。总体看,疫情暴发后,59%以下区间线上交流的比例明显高于疫情暴发前。
网络线上交流相比线下交流存在一定优劣势(如图1)。通过对比发现,从优势看,认为节省开支是线上交流相比线下交流最大优势的青年科技人才为3220个,占总数的63.7%。参会人数容量大、节省时间位居第二、三位,占比分别为43.9%和42.5%,均超过了40%。地理空间约束小占比为12.5%。从劣势看,缺乏深度沟通交流是线上交流最大劣势,占被调查总数的62.6%,不能结识新学者和信息共享不及时位居第二和第三,占比分别为45.0%和表1所示。总体来看,疫情推动了青年科技人才线上交流人数增加,促进了线下交流向线上交流方式的转变。疫情暴发前线上交流方式占交流总数比例为30%~39%的人数最多,有1111人,占比为22.0%;疫情暴发后线上交流方式占交流总数比例为40%~49%的人数最多,有1015人,占比为20.1%。此外,线上交流占比大于60%的情形下,疫情暴发后的人数相比疫情暴发前显著提升。就农学专业类青年科技人才而言,疫情暴发前线上交流方式占交流总数比例为10%以下的人数最多,有60人,占比为22.7%;其次是20%~29%比例,有49人。疫情暴发后,10%以下线上交流人数依然占比最高,有42人,但占43.9%,均超过了40%。知识产权难以维护占比最低,为8.9%。
图1 青年科技人才线上交流优势和劣势
表1 疫情前后青年科技人才参与线上交流变动趋势
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国际交流所选择国家和地区反映流动偏好和趋势。如图2所示,1986个青年科技人才选择美国等北美国家进行科技交流,占比最高,为39.3%。排名第二、三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日韩和欧洲各国,占比分别为28.2%和27.3%,排名倒数第一、二位是南美洲各国和非洲各国,占比分别为1.1%和2.8%,可见总体上国际化科技交流聚集于发达国家。
图2 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国家交流国家和地区分布
就农学专业领域青年科技人才而言,与美国、加拿大等北美洲相关科研机构和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有92人,占比34.8%,位居第一;其次是日韩等东亚国家,有51人,占比为19.3%。未参加国际交流的比例也较高,有94人,占比高达35.6%。就生命科学专业领域青年科技人才而言,与美国、加拿大等北美洲相关科研机构和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的位居第一,有319人,占比38.4%;与欧洲各国、日韩等东亚国家交流的分别有246和242人,占比分别为29.6%、29.2%。未参加国际交流的比例也较高,为100人,占比为12.0%。说明近年来,我国与拥有先进农业育种、转基因、农业机械技术的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交流较多,与非洲、中亚、东南亚、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科技合作交流较少。
近年来,为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农业“走出去”取得巨大成就,强化了与非洲、南美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农业贸易、投资以及科技、检疫等方面合作交流,举办了一系列农业合作论坛、投资研讨会,与这些国家互派农业专家、技术人员、留学生,通过合作项目计划、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加深了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分析调研数据发现,1094名农学和生命科学专业领域青年科技人才中,有900名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占调查总数比重为82.3%,而且交流形式丰富多样。如图3所示,就参与科技交流的方式而言,学术报告、论文展示、专家汇报、科普讲座是农学青年科技人才参与科技交流的主要方式,占比分别为46.2%、44.7%、43.2%和38.6%;专家汇报、学术报告和科普讲座是生命科学青年科技人才参与科技交流的主要方式,占比分别为41.6%、37.0%和34.7%。
图3 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国际交流方式分布
就单位对青年科技人才交流的资助而言,不同机构的支持力度差异较大。如表2所示,农学专业领域青年科技人才受资助的平均比例为65.5%,高于该比例的机构包括“211”高校、“985”高校、非“双一流”其他高校、社科院系统、中科院系统、军事院校、国企/央企、民营企业、政府部门、科技管理部门、科技服务中介。生命科学专业领域青年科技人才受资助的平均比例为46.4%,高于该比例的机构包括“985”高校、社科院系统、中科院系统、党校、国企/央企、民营企业。
表2 青年科技人才交流单位差旅费支持状况
表2(续)
青年科技人才参加科技交流包括多种目的(见图4),其中排名前三依次是:解决关键技术(1947人)、展示研究成果(1722人)和跨学科交叉融合(1720人),占比分别为38.5%、34.1%和34.0%,均接近了35%,说明超过三分之一的青年科技人才参加科技交流的目标是解决关键技术、展示研究成果、跨学科交叉融合。排名后三位的分别是提升职业发展(328人)、推动产学研融合(666人)和提升科学素养(855人),占比分别为6.5%、13.2%和16.9%,产学研融合选择的较低,侧面验证了解决产学研融合还需要出实招。就农学专业领域青年科技人才科技交流而言,追踪本学科发展前沿、跨学科交叉融合、解决关键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是交流的主要目的,占比分别为54.2%、37.5%、37.5%和30.7%。就生命科学专业领域而言,解决关键技术、跨学科交叉融合、展示研究成果是交流的主要目的,占比分别为38.9%、33.1%和34.6%,提升职业发展、学习新研究方法的占比较低,分别为4.0%和2.2%。
图4 青年科技人才参加科技交流的目的
分析青年科技人才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了解和掌握青年科技人才交流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本研究将其分为14类问题。如图5所示,农学专业领域青年科技人才交流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交流平台数量少(110名)、交流方式单一(101名)、交流渠道不畅(88名)、交流机制不完善(84名),占比分别为41.7%、38.3%、33.3%和31.8%。生命科学专业领域青年科技人才交流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交流平台数量少(285名)、交流渠道不畅(277名),占比分别为34.3%和33.4%。
图5 农学和生命科学专业领域青年科技人才参加科技交流存在的问题
就国际化交流而言,随着保护主义抬头,中美在科技领域博弈日益强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青年农业科技人才的国际化交流,不利于我国学习农业前沿科技。如图6所示,在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关科研机构和学者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受到多重阻碍,其中:农学类青年科技人才交流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新冠疫情影响(147名)、支持经费不足(86名)、国外技术保密(61名),占264名比例分别为55.7%、32.6%和23.1%;生命科学类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新冠疫情影响(369名)、支持经费不足(271名)、国外技术保密(242名)、国外政府部门科技交流禁令(220名)、涉及国外关键核心技术(173名),占比分别为44.5%、32.7%、29.2%、26.5%和20.8%。
图6 农学和生命科学专业领域青年科技人才参加国际交流存在的问题
一是优化人才交流机制。建立多校合作联盟,通过开展知名论坛和科技盛会,将优秀书籍、视频等版权化的内容加入交流范围,实现移动化、在线化交流。考虑到高校、事业单位、企业、学会等机构对不同专业领域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的不同,应该全方位、多渠道拓宽交流机构工作职能,畅通科技持有者和需求者的信息渠道和匹配性,提升知识转化和技术传播能力。提高青年科研人员在国家、地区等多个层面科技决策和规划研究中的参与度,针对“四个面向”,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规范的长效人才交流合作和沟通机制。根据青年参与科技交流目标与问题差距,建立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并在职称评定中充分体现,持续释放科技人才力量。
二是搭建青年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围绕青年科技人才交流,加强用人单位、毕业生与出国留学人员之间的联系,完善科技交流知识库,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知识检索、数字挖掘等功能,提高青年科技人才相互学习、吸收、共享知识的氛围。涉农高校应坚持服务社会发展理念,围绕乡村振兴需求,转变教学和科研方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科技人才。搭建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平台,通过科技推广、决策咨询、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在企事业单位间有序交流,充分保障青年农业科技人才核心要素的高效交流互动,真正实现农业科技和经济融合发展。
三是拓展国际合作渠道。从全球视野推进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发展共同体建设,积极对接科技人才专项计划和基金,为全球青年科技人才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吸引全球青年科技人才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围绕科技前沿领域,制定国际科技人才进修与培养计划,确定培养方向,选拔若干名青年科技创新骨干人才通过实践锻炼、科研立项、到国外知名机构接受培训等方式,增加交流资助名额,提高研讨、访问、进修和研究的机会。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地方教育厅和学校的国际培养计划,积极参与跨国公司海外培训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奖学金项目等,通过海外进修学习、海外派遣、访问访学等方式,提升科技人才参与国际学术组织、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巩固与非洲、南美、中亚、南亚等国家的农业交流和科技项目,多样化开展项目讨论、专家学者访学、学术论坛、科研项目攻关、创新平台等,促进双方青年农业科技人才成长。强化与欧美等农业发达国家间农业生物科技合作,在支持青年农业科技人才留学、访学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促进国外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到我国留学、访问和工作,建立被美打压的中国籍或华裔科技人员“海外人口归国直通车”机制,欢迎其回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