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丹夷,杨建华,王 珺
(广东省人民医院协和二区 广东广州510080)
肺癌患者得知自身罹患恶性肿瘤后,易发生焦虑、愤怒、不安等消极情绪[1]。手术是该病主要的治疗方案,患者因对手术效果担忧,将诱发强烈的生理与心理应激性事件[2]。负性情绪的持续性叠加,将削弱个体精神情感世界的稳定性,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进一步影响症状与情绪[3]。随着整体护理理念的提出,关注患者的精神情感、生理症状与社会适应性成为护理领域的研究重点[4]。其中,介入患者的精神心理世界,采用积极心理营造策略,重塑个体内心的正能量,激发其主动且积极地配合各项临床治疗,使护理程序与措施得以有效推进[5]。本研究以积极心理营造策略作为锲入点,旨在进一步分析积极心理营造策略对肺癌患者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将2017年7月1日~2020年7月31日收治的88例肺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病理活检后确诊为肺癌,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肿瘤学》诊断标准;患者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正常;患者听力、视力与沟通能力良好;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晓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有胸部手术史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男35例、女9例,年龄45~67(57.36±10.20)岁;病程2~15(10.51±2.21)个月;疾病类型:鳞状细胞癌26例,腺癌5例,小细胞癌13例;体质量指数(BMI)19~23(21.17±1.25)。研究组男37例、女7例,年龄46~67(57.39±10.26)岁;病程2~15(10.14±3.11)个月;疾病类型:鳞状细胞癌28例,腺癌10例,小细胞癌6例;BMI 19~23(21.15±1.2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性护理干预。在健康指导方面,护士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者有关肺癌发生、发展、预后与转归等方面的知识。护士对患者当前生理症状进行动态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遵医嘱对症处理。护士对患者当前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行管理,引导个体以相对平和的心境状态应对疾病。术后,护士指导患者开展正确运动管理与饮食管理,并及时解答患者术后病情管理的相关问题。
1.2.2 研究组 采用积极心理营造策略。
1.2.2.1 组建干预小组 包括4名成员,由护士长担任团队组长,其余成员要求具备2年以上护理工作经验。护士长定期组织所有组员共同学习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与实操技能,培训时长总计10个学时,其中5个学时为理论指导、5个学时为实操技能。每次培训时长限定为1个学时,待完成1次培训后,要求所有成员就本次培训掌握与学习的相关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进行阐述。由护士长对组员本次内化的知识点进行点评,指出要点和需要纠正的内容。待完成上述培训后,由护士长对各组员开展理论与实操考核,双项考核结果均达标后,方可进入后续的临床照护。
1.2.2.2 积极心理营造策略的实施计划 将患者入院的不同时间节点划分为9:00~10:00、15:00~16:00、20:00~21:00。在上述3个时间节点各开展1次干预,每次时间限定在1 h内,共干预5 d。在为患者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进程中,通过护士与患者之间交流,强化患者对积极心境的内在感知。
1.2.2.3 积极心理营造策略的具体措施 ①护士首先为患者营造一个相对私密、无人干扰的休息环境,并将预存的视频发送至患者微信,引导患者打开视频聆听背景音乐,借助护士提供的旁白语录,开展冥想式练习。具体的旁白语录内容以引导患者放松心境、激发内在正性情感为主。此刻,嘱患者将注意力聚焦于自己的呼吸节奏,先用鼻吸气,再用口缓慢呼气。其中,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1,呼吸频次为3~5次/min。待完成上述练习后,嘱患者以积极的心境看待周围事物,描述病房环境。护士作为情感倾听者,耐心聆听患者内心感受。②护士为患者发放纸和笔,让患者在白纸上写出自己病情有所改进的3个积极表现,并让患者思考5 min后再让患者以溯源性形式追溯有关事件,通过文字形式进行记录。③护士通过一对一访谈式对话,让患者追想既往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亲友,并以电话、微信的方式与对方保持联络,在对话中融入积极、感恩元素。待结束对话后,护士为患者分发纸和笔,嘱其将感恩性事件以文字形式予以还原。④当患者入睡时,护士以电影追溯性回放的形式,引导其回想当天最深刻的生活事件,并从该事件中发现与积极元素相关的潜在正能量。具体生活事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术后病情是否有所改善;今天心情是否有所变化;今天与周围人的交互性对话是否增多;今天是否感受到生活的美好。⑤干预后第3天,护士将所有患者拉入微信群中,通过病友间交流让其感受内心的愉悦性情感与积极心境,并引导患者将此刻内心积极的心境状态以文字方式表达。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和干预后第5天,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采用幸福感知问卷测评两组患者的幸福感水平。SAS、SDS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幸福感知问卷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幸福感知水平越好。
2.1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幸福感知问卷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幸福感知问卷评分比较(分,
本研究以精神情感状况作为观察项目,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积极心理营造策略的护理干预方案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感知。有研究指出,患者的负性情绪与个体当前的大脑皮质HPA轴有一定程度的关联,会导致人体合成并分泌一定量儿茶酚胺类物质[6]。这类生理活性物质会引起个体出现负性情绪感知。积极心理营造策略能激发个体内在的正面能量,并开展自我情感调适,主动抉择积极且正面的心境水平,提高其对生理不适的觉察性,在自我反省的视角上主动践行正面且积极的情感支撑。另外,患者积极心理氛围的正确营造,能强化个体的自我效能。该项照护措施的成功实施,能强化个体内在的正向心境,使个体转移当前负性生活性事件的专注度,并从中感知生命的内涵,有效实现生理与心理层面的双重舒适[7]。
本研究同时比较了两组患者的幸福感知程度,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幸福感知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积极心理营造策略能有效提高个体对幸福程度的内在感知。护士通过挖掘患者内在积极、正面且具有感恩性元素,使个体在精神情感与内在心境视角上均产生正向关联。有研究表明,积极心理营造策略的介入能有效提升个体当前的幸福感知,借助正念冥想式情感管理,可有效扭转其应对各类生活性事件的负性感知。本研究从患者的生理与心理角度进行双重管理,让其知悉生命的真谛并加以多维度审视。微信平台的互动过程,能进一步拉近患者与护士之间的关系,帮助患者在互动中获得社交乐趣,并激发其面对生活的正面心境水平,从而构建相对和谐与温馨的照护氛围。当患者的积极行为重塑后,个体持续获得精神情感层面的安抚,并转变为内在的自我管理驱动力[8]。该情境下,患者的负性情绪获得有效缓解,且能帮助患者重新达成精神情感舒适,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营造策略应用于肺癌术后患者,能有效减轻其焦虑、抑郁等消极情感,改善个体的幸福感知,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