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守强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 山东东营 257500)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作为国际性检疫害虫,原产于北美地区,1979 年传入我国辽宁省丹东市,现已传播扩散到全国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98 个县级行政区。美国白蛾的发生对我国农林业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在我国美国白蛾的防治措施多为飞机防治与地面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飞机防治适合在白蛾幼虫期实施大面积集中作业,地面防治主要以人工、物理、生物及药物防治为主,其中人工物理防治主要采取挖蛹、摘除带卵叶片、剪除网幕、围草诱蛹和灯光诱杀飞蛾的方法;生物防治主要在白蛾老熟幼虫期和蛹期在林间释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Yang),实施以虫治虫的防治措施;药物防治主要是在幼虫发生期喷施农药进行飞机防治和地面防治。
美国白蛾为完全变态昆虫,在山东一年发生3代,整个生活史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以蛹越冬,次年4 月上旬至5 月下旬越冬代成虫羽化,交尾产卵,初产卵粒为淡绿色,有光泽,呈片状单层排列(图1),5 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取食植物叶片,给树木造成危害,6 月下旬老熟幼虫陆续下树化蛹,越夏蛹多集中在土壤表层内、枯枝落叶层、树皮裂隙(图2)及石块下,7 月上旬当年第1 代成虫出现,7 月中旬幼虫开始孵化,蚕食植物叶片,8 月份虫态出现世代重叠现象,可以同时发现老龄幼虫、蛹、成虫、卵及初龄幼虫,8 月中旬当年第2 代成虫开始羽化,3 代的成虫发生期分别为4 月上旬至5 月中旬、6 月下旬至7月下旬、8 月中旬至9 月上旬;幼虫发生期分别是为5月上旬至6 月下旬、7 月中旬至8 月下旬、9 月中旬至10 月中旬;幼虫危害盛期分别为6 月上旬、8 月上旬及10 月上旬。9 月底至11 月上旬老熟幼虫陆续下树化蛹越冬。
图1 美国白蛾成虫交尾产卵
图2 虫蛹
美国白蛾具有食性杂、食量大、繁殖力强、传播蔓延速度快等特性,在一定条件下,疫情极易暴发,对树木造成极大危害,幼虫蚕食树叶(图3、图4),林木生长量减少,导致树势衰弱乃至死亡。幼虫的蚕食速度很快,一夜时间就可以将成片果园叶片吃光吃残,然后转移到周围的农作物、蔬菜乃至杂草上继续危害,给农林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给林农、果农造成巨大损失。不仅如此,美国白蛾的危害还严重影响景观效果,破坏环境绿化和美化,且暴发时幼虫到处乱爬扰民,严重影响居民生活。
图3 核桃园初孵幼虫
图4 美国白蛾网幕幼虫
美国白蛾的主要传播途径为自然传播和人为扩散。依靠成虫飞行、幼虫爬行自然传播,成虫飞行距离为100 米左右,幼虫爬行500 米左右;人为扩散则主要是通过物流运输渠道进行传播,如运输苗木、木材、果品时,虫蛹依附在寄主、包装箱、物流工具上,传播扩散上百千米,甚至更远,两种传播途径使得美国白蛾的危害遍及全国各地,传播速度极快。
试验于2021 年8 月进行。随机选择5 块50米×50 米的方形标准样地,立地条件相同,粗放型管理,其中三块样地为胸径10 厘米左右的白蜡,株行距2 米×3 米,株数415 株,二块样地为毗邻白蜡地的核桃园地,胸径7 厘米左右的核桃树,株行距3 米×4米,株数206 株,分别调查5 块样地的有虫株数,计算有虫株率。
计算公式:有虫株率(%)=有虫株数/调查总数×100
调查结果:1 号样地总株数415 株,有虫株数52株,有虫株率为12.5%;2 号样地总株数415 株,有虫株数43 株,有虫株率为10.4%;3 号样地总株数415株,有虫株数49 株,有虫株率为11.8%;4 号样地(果园)总株数206 株,有虫株数18 株,有虫株率为8.7%;5 号样地(果园)总株数206 株,有虫株数15株,有虫株率为7.3%。对五块样地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其中1 号样地采取剪除网幕、灯光诱杀及药物防治等综合防控措施,2 号样地采取释放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控,3 号样地采取灭幼脲喷药防治措施,4号样地采取剪除网幕、灯光诱杀及药物防治等综合防控的措施,5 号样地采取灭幼脲喷药防治措施。防治结束20 天后,再次调查5 块样地的有虫株数,计算有虫株率,做好记录(表1)。
表1 标准样地防治效果统计表
防治结束20 天后,经现场调查对比,1 号样地采取了人工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控措施,防治后有虫株数9 株,有虫株率仅为2.2%,防治效果好;2 号样地采取释放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控,由于小蜂的野外繁殖受气温、周边环境的影响,不确定因素较多,且小蜂种群稳定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防治效果最差,防治后有虫株数31 株,有虫株率为7.5%;3 号样地采取灭幼脲喷药防治,由于灭幼脲固有的防治机制为抑制昆虫蜕皮而达到防治目的特性,因而幼虫死亡缓慢,防治后有虫株数15 株,有虫株率为3.6%;4号样地因为是核桃园,从果品质量安全来考虑,主要采取了剪除网幕和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及喷洒灭幼脲等综合防控措施,防治后有虫株数4 株,有虫株率为1.9%,防治达到了理想的效果;5 号样地采取灭幼脲喷药防治,同3 号样地使用同种药物,防治后有虫株数7 株,有虫株率为3.4%。结果表明任何单一的防控措施均不足以达到理想的防控效果,因此在防治中,要尽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以期在短时间内快速遏制虫情发展。
在苗木生长季节严格产地检疫,苗木外运严格调运检疫,外来苗木严格复查复检,发现携带美国白蛾虫口的苗木立即采取药物灭杀封锁,尽量降低疫情传播扩散风险。
人工防治包括挖蛹、摘除带卵叶片、剪除网幕、围草诱蛹等技术。其中最有效常用的人工防治主要是在幼虫3 龄未破网前,每隔2~3 天仔细查找白蛾网幕,发现后用高枝剪剪掉,剪下的网幕连同遗落的虫口采取深埋或集中烧毁等无害化方式处理;围草诱蛹就是在离地1~1.5 米处绑一圈草把,给下树的老熟幼虫提供化蛹场所,化蛹结束后取下草把连同虫蛹一起烧毁;成虫飞行能力弱,清晨和傍晚多停留在树干、杂草上,可人工捕杀;蛹期可组织人工挖蛹消灭;卵期组织人力摘除带卵叶片。
利用美国白蛾成虫趋光性的特点,在发生严重的林区悬挂足够数量的杀虫灯进行成虫诱杀。灯具相隔50~100 米,挂灯处无高大障碍物,引诱白蛾撞击灯网触电而死。在轻度发生区每100~150 米挂置一个诱捕器,成虫期诱捕雄性成虫,诱捕器内放置菊酯类药物棉球每4~6 天换一次,可达到较好的诱捕熏杀效果。是目前许多苹果园、梨园、桃园、核桃园等果园常用的物理防控措施。
周氏啮小蜂是一种寄生峰,是美国白蛾的天敌。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选择无风或微风天气,于上午10 点至下午5 点在林区每隔50 米投放一枚美国白蛾寄生蛹,周氏啮小蜂从寄生蛹体内钻孔飞出,产卵于老熟幼虫或者蛹体内,吸收白蛾体内营养,羽化期再从白蛾体内钻孔飞出,继续寻找白蛾老熟幼虫和蛹体寄生,如此循环往复,小蜂种群数量扩大,可达到长效控制美国白蛾的目的。
灭幼脲作为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由于其防控美国白蛾有效率达96%以上,在近年来被普遍应用。每年6 月上旬和8 月上旬,选择使用25%的灭幼脲悬浮剂3000 倍液对树木进行喷雾防治,能够有效控制林间幼虫生长,具有很好的防控效果。但由于该种药物残效期较长,长达20 多天,对害虫的致死速度较为缓慢,因此在使用中可混配甲维盐、菊酯类等速效农药,加快害虫死亡速度,提高防治效果。
航空施药防治技术快速发展,在美国白蛾集中暴发期,对于快速压制虫口,控制疫情扩散蔓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近年来山东多地应用苦参碱、苏云金杆菌、灭幼脲等生物制剂作为飞防用药,对幼虫期美国白蛾实施集中灭杀,打造出一批不同类型的无公害防治示范区。飞防技术的不断成熟,对于探索长效防治技术,努力实现绿色防治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
认真落实省(自治区、直辖市)关于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部署,按照“属地管理、部门协同、区域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美国白蛾防控机制,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安排,林业部门搞好指导,制定切合实际的防治措施,各方协调统一防治,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及时遏制疫情发展。
在国道、省道、城乡结合部、苗圃、片林、果园、物流集散地、木材集中地等发生美国白蛾疫情可能性大的地方,设置固定监测点和临时监测点,在美国白蛾幼虫和成虫期定期开展虫情监测,准确掌握发生规律和实时动态,规划最佳防治时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治美国白蛾。
通过电视、网络、张贴宣传标语、微信、发放资料等多种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美国白蛾对树木造成的严重危害,普及美国白蛾防治技术,调动群众参与防治的积极性,增强社会防治力量,营造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积极预防和控制美国白蛾的发生。
各级美国白蛾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严格监督,指导开展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情况,对防治进度、防治质量、防治效果进行督查。对组织领导不力、贻误时机,造成疫情严重扩散的,依据《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在对美国白蛾的生活史和危害特点、防治技术措施的研究过程中,本着科学合理的态度,加强日常监测预报,加强检疫管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杜绝美国白蛾疫情的发生,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树木健康生长提供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