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玉凤
来自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应激源,如父母期望过高、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违纪违规受处分、失败失恋等都会引起强烈的内心痛苦和情绪反应,因此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做出一些极端行为。但是许多危机事件的发生不在经过新生入学时的心理排查而确定的重点关注范围之内,测评的时效性使测评结果不能有效预测学生往后的心理状态[1]。并且存在危机的学生是动态变化的,他们的日常表现更具有隐匿性和突发性,因此,日常预警和快速反应并动态跟进大学生心理状态是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重点。本研究选取简式健康量表进行月度的心理排查,以探索更准确快速的心理危机预警模式。
简式健康量表((Five-item Brief Symptom Rating Scale,简称Bsrs-5)是李明滨等2008年开发的自行测试问卷,Bsrs-5来源于50条目简明症状评定量表,受访者被要求回答5分李克特类型的量表,以评估个人情绪紧张不安、苦恼或动怒、忧郁、比不上别人的感受、睡眠等程度,分数越高该症状越严重;第6题“你有任何自杀意念”进行单项评分。若前五题总分小于6分,但第6题评分为2分以上(中等程度)时,仍建议转介精神科治疗或接受专业咨询。
Bsrs-5在我国台湾地区应用广泛,研究人员[2]针对不同的人群中评估了该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研究人群包括253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性感染患者,313名精神病人,2,915名大学新生,以及1,090名社区成员。结果表明该量表的Cronbach's a内部一致性系数从0.77到0.9,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是一个信效度良好之短期筛查工具,简短、易于施测和解读,省时省力,不需要专业培训,便于在大学校园里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阶段使用。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重庆某高校2019级3,62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于2020年10月进行SCL-90的集体测验,采用心海系统进行网络统一测验和筛查;然后于2021年5月和6月进行Bsrs-5的集体测验,采用问卷星进行网络统一的测验和筛查。
(三)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2.0分析数据,采用一般线性模型(GLM)的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4]。
(一)基本情况。SCL-90测验结果中重度症状(任一因子分≧3.5分)和自杀意念(即考虑筛查为有心理危机)比两次Bsrs-5测验中的占比高。
图1 SCL-90与Bsrs-5结果比较
(二)数据分析。
表1 心理危机的时间效应
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测试时间的心理危机有统计学差异,P=0.000,说明三次测验中表示有不同程度心理危机的学生均不相同,存在显著差异,后两次均有不同学生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多次测量有很好的预警效果。
表2 不同时间的组内效应
2021年10月新生测评数据与月度心理普查用Bsrs-5测出来的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说明SCL-90有时限性,与第二年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再次测量是很有必要的。
在实践应用中我们建议,大学生心理危机筛查时SCL-90用于新生心理普查中,在平时的危机预警中使用Bsrs-5,题目少,完成自测只需要2分钟,更快速方便,效果更佳。学校利用Bsrs-5建立准确预警、快速反应的学生心理状况月报制度。每月月底由全校各年级各班心理助教组织学生进行Bsrs-5的测评,心理中心通过问卷星平台下载所有测评数据,将一、二级预警(前5题总分15分以上的学生和第6题得分2分以上的同学)整理成心理排查月报表,反馈给辅导员和各班心理助教,由他们进行简单谈话[3],分析学生报告数据的真实程度,确有危机的学生由心理中心进行评估,制定干预级别和策略,必要时转介医院。
心理危机的预警只是学校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5],学校以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为纲领,已构建成课程教学、主题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一)课程教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为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课程设置2个学分,共32个学时,分别在大一和大二两个阶段实施,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教师负责教学;教学内容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中要求的基本内容,结合学校实际,科学规范设计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板块进行教学,包括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等;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体验相结合、线下与线上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行为训练、心理情景剧、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并且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在我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的领导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每月还组织至少1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
(二)主题活动。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和“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两大活动为主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且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充分利用绘画、影视、动漫等传播形式,组织创作、展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精品,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心理健康观念,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咨询服务。整合校内外心理咨询师团队资源,积极构建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自助与他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体系,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有效解决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问题,咨询工作严格遵循保密原则,建立心理健康数据安全保护机制,保护学生隐私,杜绝信息泄露。
(四)预防干预工作。通过新生心理测评,为新生建立心理档案,统一施测,保证人人参测,保障施测结果有效,根据测评结果,辅导员跟进重点关注人群,密切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有关人员对特定学生进行分流处理;通过每月月底Bsrs-5的心理普查定期更新老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问题持续跟踪;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健全心理危机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与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建立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畅通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及时转介疑似患有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到专业机构接受诊断和治疗。同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支持学生成立心理社团、培训培养各年级各班心理委员、建成大学生心理助教中心,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长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积极进行心理健康自助互助以更广泛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达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