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璐
辽宁省东港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辽宁东港 118300)
妇产科手术是临床治疗子宫肌瘤、宫颈癌等妇产科疾病患者的重要方式,但由于围手术期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使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甚至可引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需给予其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1]。研究发现,在妇产科术后患者中采用风险护理模式,根据风险评估等级给予针对性护理可有效预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但部分患者在接受相应的护理干预后仍具有较高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风险,故需考虑结合其他物理手段对患者实施综合干预。脉冲式气压治疗仪通过周期性加压和减压的机械运动,可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进而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脉冲式气压治疗仪联合风险护理模式对妇产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中心行妇产科手术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平均年龄(41.67±8.23)岁;平均身高(166.35±11.45)cm;平均体质量(59.65±10.01)kg;手术方式,开腹手术16例,腹腔镜手术29例。观察组平均年龄(42.23±8.11)岁;平均身高(167.03±9.78)cm;平均体质量(59.24±9.89)kg;手术方式,开腹手术14例,腹腔镜手术3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妇产科手术指征,并行手术治疗。排除标准:近期进行过其他手术;无法正常沟通;肢体运动障碍;凝血功能障碍。
对照组采用风险护理模式。(1)成立风险护理小组:抽取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风险护理小组,组长由科室主任担任,组员为科室资深责任护士,统一对组员进行风险管理意识及能力培训,明确各成员职责。(2)风险识别:对患者以往的病例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引发妇产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比如高龄、肥胖、深静脉内膜受损、肢体活动受限等。(3)风险评估:使用Caprini 评估量表对患者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量表纳入手术、病史、体征3大项,包括40条危险因素,每项分值均为1~5分,根据得分将患者分为4个等级,包括极高危(得分≥5分)、高危(得分为3~4分)、中危(得分为2分)、低危(得分为0~1分)。(4)风险处理:对于低危患者,可进行基础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定期测量患者双下肢周径,减少下肢静脉穿刺次数,密切观察患者下肢情况,如是否肿胀、皮温是否升高、是否存在局部疼痛等症状,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干预)、多形式宣教(通过口头宣教、播放视频、组织讲座等形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健康知识宣教)、心理疏导(术后积极引导患者保持情绪平稳)、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坚持低脂肪、高营养的清淡饮食)、康复指导(术后将患者下肢抬高15°~30°,术后6 h,患者可进行自主深呼吸、简单肢体活动等室内床上运动,术后1 d,患者可尝试下床行走,10 min/次,3次/d,之后可慢慢增加运动量)及日常护理(协助患者适度翻身,避免其受到刺激,注意保暖,嘱患者不穿过紧的衣服,定时对患者进行下肢按摩);对于中危患者,需在低危患者护理方案的基础上增强运动锻炼(指导患者进行早期踝泵运动,20~30回合/组,2~3组/d,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运动,20~30回合/组,2~3组/d,指导患者进行扩胸运动、腹式呼吸,25次/h)及物理预防(术后采用穿戴弹力袜或弹力绷带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加压治疗,治疗期间,密切关注患者下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对于高危、极高危患者,应在中、低危患者护理方案基础上给予药物预防,即术后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 000 IU/次,1次/d,同时密切监测患者出血风险,防止发生脑出血、胃出血等严重出血。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脉冲式气压治疗仪干预:仪器选用PZM-1脉冲式动静脉气压治疗仪(安徽航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将气囊套于双侧下肢,然后将导气管按顺序插在气囊接口上,设置脉冲压力为130 mmHg(1 mmHg=0.133 kPa),持续时间为2 s,两次间隔时间为20 s;每次治疗20 min,每日3次,连续干预5 d。
两组均进行出院随访:患者出院前,给予出院指导,并留下患者联系方式,对其进行6个月的随访。
(1)凝血指标:干预前、后,分别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5 ml,以2 500 r/min 转速离心处理10 min 后取上清液,采用双试剂酶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血清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IB)水平。(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术后患者下肢出现疼痛性肿胀且皮肤温度升高,彩超检查显示深静脉管腔内存在实质性回声,即表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患者静脉丰满但有损伤,下肢深静脉堵塞、管腔狭窄,且管壁粗糙,则为中重度血栓;患者静脉丰满且缺损小,下肢深静脉轻微堵塞,管腔轻度狭窄,则为轻度血栓;总发生率=(中重度例数+轻度例数)/总例数×100%。(3)其他并发症:统计两组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如下肢肿胀、皮下淤血及皮肤硬结等。(4)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两组护理满意度,内容包括护理人员态度、护理技术、术后恢复情况、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4部分,每部分均包括5个条目,每个条目的分值均为0~5分,总分为100分,患者评分≥60分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干预前,两组PT、APTT、血清FIB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PT、APTT 均长于干预前,血清FIB 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PT、APTT 均长于对照组,血清FIB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PT、APTT 及血清FIB 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PT、APTT 及血清FIB 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PT 为凝血酶原时间,APTT 为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FIB 为纤维蛋白原
组别 例数 PT(s)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5 13.86±1.60 23.55±2.30a对照组 45 14.07±1.30 18.04±2.13a t 0.683 11.791 P 0.496 0.000组别 例数 APTT(s)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5 27.26±5.64 45.64±6.31a对照组 45 27.72±5.07 36.47±5.30a t 0.407 7.465 P 0.685 0.000组别 例数 FIB(g/L)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5 5.04±0.63 3.14±0.23a对照组 45 5.16±0.61 4.43±0.32a t 0.918 21.959 P 0.361 0.000
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比较[例(%)]
观察组术后其他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妇产科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由深静脉内血液非正常凝结所致,如不及时进行防治,可造成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风险护理模式可通过对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全面了解患者情况,并根据风险等级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进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处理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3],但单纯依靠风险护理干预后仍很难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需考虑尝试实施其他物理手段。脉冲式气压治疗仪是近年来临床用于预防手术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物理治疗仪,可通过周期性加压和减压的机械运动,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起到抗凝、纤溶的作用[4]。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PT、APTT 均长于干预前,血清FIB 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PT、APTT 均长于对照组,血清FIB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术后其他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脉冲式气压治疗仪联合风险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手术患者的凝血指标,预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术后其他并发症,提升其护理满意度。其原因为,脉冲式气压治疗仪的多腔气囊可循环充、放气,在患者治疗部位形成循环压力,加速血液及淋巴循环,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纠正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血液循环,最终降低下肢肿胀、皮下淤血及皮肤硬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5],进而改善预后情况,提升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患者自身身体状态持续性改善,满意程度也相应提升。
综上所述,脉冲式气压治疗仪联合风险护理模式可有效预防妇产科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凝血功能,并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