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视角下的小学古诗词统整教学

2022-08-25 11:51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教师进修学校温兰凤
华夏教师 2022年5期
关键词:统整意象诗词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教师进修学校 温兰凤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分散在各个学段,从不同角度呈现不同的文化领域。如“人与自然”,各学段有所侧重:第一学段以“观赏景趣”为主,唤醒学生去亲近自然;第二学段以“观察景趣”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发现自然妙趣;第三学段以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为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主题的编排具有系统性和渐进性,教学中应加强古诗词的统整教学,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基因,真正实现诗词教学的“文化价值”。

一、潜于文字,深挖“诗眼”——品汉字文化之韵味

古诗词常有“以一字论工拙”的说法,这一“字”即“诗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一句诗。“诗眼”赋予了诗词鲜活的形象和深长的韵味,是诗词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点。如“醉”字,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共出现四次(见右表)。

“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释义:(1)饮酒过量,神志不清;(2)沉迷、过分爱好。如果仅凭上述两种解释来理解这四句诗中的“醉”,就会发现无法“对号入座”,而将它与诗句内容、背景相融合,就会发现其中之深意。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写的是杨柳陶醉在春风里,是物与物之间的“醉”,这种“醉”让人神往,传递自然文化的柔美;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的“醉”写的是战场上视死如归的勇气,是场景与内心的交融之“醉”……通过统整,会发现四个“醉”有四个不同的“醉态”,传达不同的“醉情”“醉意”,传递不同的文化气息。教学中聚焦诗眼,关注教材整体,引导学生“瞻前顾后”。透过汉字本身,潜入诗词深处,深挖诗词背后的文化因素,使学生在学诗的同时,感受汉字这一传统文化符号的熏陶感染,感受汉字的文化魅力。

“醉”在小学古诗词中的呈现

二、聚焦意象,以诗解诗——感意象文化之蕴味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借助具体的事物来抒发情感。如“竹梅”象征品格的“高洁”,“钟声”传递“忧愁”之情,垂钓与孤独、月亮与思亲……这些意象构成了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深深植入我们的骨子里。小学古诗词中的意象文化十分丰富,有月亮、梅花、竹子、钟声等。教学这些诗词,可引导学生聚焦意象,以诗解诗,探寻诗词背后的意象文化,深刻感受诗词的文化熏陶感染。

以诗解诗,于对比中深度感受意象文化:如写“梅花”的诗词,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共编排了4首,分别为《梅花》(王安石)、《雪梅》(卢钺)、《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墨梅》(王冕)。教学王冕《墨梅》的最后一句 “只留清气满乾坤”时,学生对“清气”的理解比较抽象。这时,可出示其他三首写梅的诗,说说这三首诗词分别抓住“梅花”的什么来写。当学生明白其中《梅花》《雪梅》这两首都是写梅的“香气”时,再补充一些写“梅香”的诗句(如:“一声谷鸟穿林出,数点梅花满院香”“梅花至老香犹在”等)。读一读,明白在写梅的诗句中,有60%以上都是写“香气”,而王冕为什么写的是“清气”呢?“香气”和“清气”又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以下练习题:(1)香气写的是“花”,清气写的是(“人”);(2)香气是鼻子闻出来的,清气是(用心)感受出来的;(3)香气是每个人都能闻到的,而清气只有(品德高尚或清正高洁)的人才能品到。

同时补充王冕先后6次拒绝为官的资料,引导学生品悟王冕像“梅”一样充满“清气”的人格。通过这样的统整教学,学生对“清气”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感悟,同时加深了对“梅花”这一意象文化的深度感受。

以诗解诗,于关联中全面领略意象文化:以诗解诗,可以从多角度引领学生对诗词文化深厚底蕴的感知。如“月亮”这个意象,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共出现了10次,一至六年级均有涉及。在六年级学完最后一首时,可对“月亮”这个意象进行统整,组织开展一次以“月亮”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见下图),引导学生从课内、课外两方面收集古诗词资料。收集整理的过程,也是交流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关于“月亮”的诗歌有很多,仅李白的就有300多首,可谓把“月亮”写得淋漓尽致。通过以诗解诗,学生不仅扩大了诗词知识面,更接受了一次与诗词文化对话的洗礼。

三、构建思维,分步递进——悟诗词文化之意味

统编教材中的古诗词紧扣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把三首主题相同的诗词编排为一篇课文。教者应从“单元整体观”的角度,紧扣单元双线(“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加以统整教学。如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共编排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三首诗以“家国情怀”为主题串联在一起。统整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构建“合—分—合”的思维路径,分步递进实施教学。

合——异中求同:整体感知时,引导学生初读前两首,提取它们的共同点:(1)主题相同——与战争有关;(2)写法相同——借景抒情,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3)顺序相同——先写景、后抒怀。通过这样一“合”,把两首不同诗中的相同点呈现出来,学生对诗的整体印象更加深刻。

分——同中求异:接下来引导学生“同中求异”,找出两首诗的不同点:(1)景异。围绕写景内容,先学习《从军行》的前两句,通过“青海”“云”“雪山”“玉门关”等景,感受塞外的“苍凉”;再迁移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前两句,学生通过“河”长“山”高,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前景“苍凉”而后景“壮丽”。(2)情异。《从军行》通过质疑问难——知人论世——还原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慷慨豪迈的情感;将这种学法迁移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通过背景拓展——还原想象——创设情境等手段,引领学生体悟凄凉悲怆的情感。(3)角度异。《从军行》正面描写战争场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侧面描写战争遭遇。这一“反”一“正”两个角度,使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

合——异同归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它们的“同”和“异”,但教学还没有结束。《从军行》是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从侧面来写。这两者之间就存在“战争与和平”的升华主题。教学中,可以联结两首诗:在品读《从军行》时,可以联结《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对和平的渴盼之情;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可以联结《从军行》中保家卫国的慷慨之情,把学生引到更深层,感悟这两首诗抒发着相同的思想感情,即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这样异同归一,真正“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厚重的文化因素是极其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中要一改以往只重读、背、译、默的浅层次学习,以文化基因为背景,深挖诗眼、聚焦意象、构建思维,真正感受诗词文化的底蕴内涵。

猜你喜欢
统整意象诗词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来自林间的风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以课程统整促进学习效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