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联合分级责任制整体服务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期间、分诊评估耗时的影响观察

2022-08-23 07:47刘爱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22期
关键词:分级心肌梗死常规

刘爱华

(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历山院区门急诊,山东 济南 250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十分多见的一种疾病,其具备了发病率高的特点,在发病以后,会严重的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1]。在患者出现了急性心肌梗死症状以后,患者会表现出胸骨压榨性剧烈疼痛,并且该疾病的临床预后并不理想[2]。根据相关研究指出[3],急性心肌梗死属于急症,有着病情严重,发病率快,致残率、致死率高的特点,患者发病以后生命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必须要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每一分钟的时间都非常宝贵,每提前一分钟,患者的生存率就越高,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之中,除了发病到医院就诊这段时间无法受到控制以外,患者的救治时间、确诊时间等都可以尽量缩短,这也是关乎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全部都是可控的。而想要把控这些因素,就必须要护理人员的全力配合,在急诊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护理流程,减少患者抢救过程中多余的步骤,最大化的为患者争取时间[4-5]。本次研究对象均来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了急诊护理联合分级责任制整体服务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期间、分诊评估耗时的影响,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来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护理方法的差异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常规组与试验组各62例,其中常规组62例心肌梗死患者全部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62例心肌梗死患者全部实施急诊护理联合分级责任制整体服务干预。常规组中,男性患者共计34例,女性患者共计28例,患者年龄最小21岁,年龄最大84岁,平均年龄为(61.82±5.80)岁,根据心肌梗死部位可以分为前壁梗死患者35例,下壁梗死患者18例,侧壁梗死患者5例,下壁合并右室梗死患者4例。试验组中,男性患者共计35例,女性患者共计27例,患者年龄最小19岁,年龄最大85岁,平均年龄为(61.74±5.79)岁,根据心肌梗死部位可以分为前壁梗死患者32例,下壁梗死患者19例,侧壁梗死患者7例,下壁合并右室梗死患者4例。所有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较小(P>0.05),可以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①在ICU住院并且根据相关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②在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以后的12 h以内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③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晓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存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②住院心肌梗死的患者。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禁忌证的患者。④合并存在身体其他器官严重疾病的患者。⑤有精神疾病史或者沟通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常规组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急诊护理干预,包括对患者实施心电图机心肌标志物检测,当患者被确诊为心肌梗死以后,则第一时间进行心内科医师会诊,并对患者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所有护理人员均配合医师开展抢救、治疗工作。

试验组所有患者均实施急诊护理联合分级责任制整体服务干预,具体包括:①构建急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成员由科室主任、护士长、护理人员所组成,其中有科室主任负责开展急诊护理路径小组的统筹规划工作,并且组织所有小组护理成员进行急诊培训。②三级管理模式:成员为护士长、监管护士和责任护士。其中小组工作的统筹由护士负责,在小组之中进行护士分级操作,分级的方法以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护理经验、护理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为基础,并且在分级完成以后,以分级情况来明确护理人员的薪资待遇,并根据不同的分级情况,明确护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定期在小组中开展急诊护理考核,并且以考核的结果为依据,重新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级,通过这种方法促使所有护理人员持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掌握最新的护理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③设计护理表格:由护士长牵头,所有小组人员共同查阅和搜集相关的治疗文献,详细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疾病特征,并总结该疾病的护理特点,然后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路径措施表格,将表格用于实践工作中后,不断优化其中内容。④分级评估:当患者入院以后发生了异常情况时,分诊护理人员要立刻对患者进行分级评估。具体的分级评估标准为:Ⅰ级:患者出现了胸痛表现,并且大量出汗,认定为Ⅰ级,这时护理人员必须要第一时间为患者安排抢救室,并将患者带入抢救室以后试试心电图检查,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在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以后,立刻安排紧急手术;Ⅱ级:当患者进入医院以后,出现了胸痛、胸闷情况,但是没有出现大量出汗现象,认定为Ⅱ级,分诊护理人员必须要在5 min内对患者实施心电检查,当患者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以后,立刻通知急诊室医师,第一时间安排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如果患者进入医院以后经过心电图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则将其先安排到黄区,等待后续治疗。⑤生命体征评估:当患者进入到抢救室之后,护理人员要立即予以患者心电图监护和吸氧处理,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进展。⑥镇静镇痛处理:患者发病以后会有明显的疼痛问题,而疼痛会导致其心肌耗氧量提高,进而引发患者心肌梗死面积扩大,而且患者的情绪也会影响其治疗效果,过度紧张、焦虑的情绪,可能会提高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因此护理人员应当要根据医嘱,适当的予以患者镇静、镇痛药物,帮助其缓解疼痛和不良情绪。⑦心理护理:患者的心理因素与治疗效果有着直接关联,护理人员必须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让其相信医护人员,并安抚其不良情绪,构建患者的治疗信心。对于康复期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做好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工作,根据患者的性格、学历等,选择合理的健康宣教方法,让患者能够深入的理解导致心肌梗死的原因,并叮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情绪的变化。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比观察两种护理方法下患者的抢救时间,包括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以及静脉通道的建立时间。

1.3.2 对比观察两种护理方法下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以及抢救成功率。

1.3.3 对比观察两种护理方法下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采用院方自制护理满意情况调查问卷评估,具体包括医师接诊、就诊秩序、用药指导以及护理责任心,每个项目最高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越高。

1.3.4 对比观察两种护理方法下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情况,采用院方自制护理质量评价问卷进行评估,具体内容包括专业技能、团队合作能力、护理安全、健康宣教、文书书写,每各项目最高分为2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选择应用SPSS25.0软件实施分析和统计,其中通过[n(%)]表示数据中的技术资料,通过(±s)表示数据中的计量资料,检验方法选择t检验和χ2检验,当两组数据对比P<0.05时,认定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对比 试验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以及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患者,组间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对比(min,±s)

表1 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对比(min,±s)

2.2 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抢救成功率对比 试验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以及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组间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抢救成功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抢救成功率对比(±s)

2.3 两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程度对比 试验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家属,组间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程度对比(分,±s)

表3 两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程度对比(分,±s)

2.4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试验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护理人员,组间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对比(分,±s)

表4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对比(分,±s)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了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心肌坏死引发,患者一旦出现了急性心肌梗死情况,其病情进展速度极快,并且该疾病的起病突然,最为明显的临床症状体现为持续性剧烈胸骨疼痛,并且患者发病以后通过用药治疗与休息胸骨疼痛情况无法得到缓解。如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可能会诱发心率失常、心力衰竭还有休克等问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6]。根据相关研究指出,患者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1 h以内,是其最佳的抢救治疗时期,如果患者发病超过了2 h,则其致残率、致死率会大幅度提升[7]。有资料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是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必须要及时的予以救治,帮助其恢复心肌供血。这也表明,医院的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以后,必须要清楚地了解抢救流程,并快速的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帮助患者节省抢救时间,降低疾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的抢救时间非常宝贵,抢救的时间也和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着直接关联。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工作十分关键,必须要在患者的抢救过程之中予以其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帮助患者降低抢救过程中的消耗时间,提高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护理质量,让患者进入到医院以后,抢救的整个流程顺畅,每一个环节都紧密关联,护理人员需要全力配合急诊医师以及检查科医师开展工作,尽可能地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减不必要的冗余步骤,确保患者能够在最佳治疗时间得到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危重症,一般而言针对该疾病临床大多会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进行治疗,该治疗方法有着较高的再通率,患者预后相对较好[8-9]。但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实际效果会受到患者的抢救时效影响,因此尽可能的降低患者发病到抢救治疗之间所间隔的时间,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其治疗预后。

急救护理干预流程是对常规护理流程优化而来,专门针对急诊患者的护理模式,其可以在患者急救时,保证整个流程的顺畅,尽可能的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冗余步骤,进而达到改善疾病治疗预后的效果。而分级责任制度则是以医院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情况、心理素质情况等为基础,实施的分层责任工作模式[10]。在该制度管理之下,每个层级的护理人员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梗阻,引发心肌发生持续性缺氧性损伤,进而使得患者发生心肌坏死的情况。患者的临床表现是胸骨疼痛,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很有可能会在后续引发患者发生心率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问题,甚至会导致患者残疾、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与患者的抢救时间有着直接关联[11-12]。常规的急诊护理流程相对复杂,其步骤也较为繁琐,在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时,多余的步骤很有可能会消耗不必要的时间,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影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9]。在常规的急诊护理模式下,接诊、分诊的过程之中,会消耗掉很多的时间,而这些时间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十分重要[13]。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该护理模式对比常规护理模式有着更强的目的性,并且护理流程更加科学、合理,在急诊护理流程的指导之下,护理人员可以十分清楚自身所需要处理的问题,在各个环节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进一步的提升患者从接诊到抢救再到转运的效率。若要优化急诊护理流程,首先便是要详细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治疗窗口时间,然后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等信息,持续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构建起具备针对性的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模式。并且将该模式落实到实际的护理工作之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要快速的开展抢救准备,减少患者的抢救时间,为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奠定基础[14]。此外,由于急诊科收治的患者普遍都具备病情严重、发展迅速的特点,大部分患者都有着较高的生命危险,而且急诊科的人流量较大,周转速度也较快。在急诊科工作的护理人员所承担的护理风险也更高,如果一旦疏忽,非常有可能会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影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医疗事业的进步,人们对于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护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患者的护理需求。并且近年来我国进入到了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时代,医院接诊的患者数量也越来越多,出现了医疗资源难以满足患者治疗需求的情况,经常会出现因医护人员沟通不足而导致治疗不畅的问题发生。分级责任制整体服务,是一种详细划分护理责任的新型护理模式,其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为基础,针对性的予以护理干预[15-16]。根据相关研究指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入到医院以后,常规护理流程模式不够科学是导致患者抢救时间延误的主要原因,此外,护理人员自身的分诊能力也有着很大差异,进而造成了分诊效率不高的问题。与此同时,医院没有构建起完善、规范的接诊流程,导致很多护理人员由于自身经验不足等问题,延误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17-18]。所以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应用科学合理的分级责任制度联合急诊护理路径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以及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均显著要短于常规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以及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家属(P<0.05)。试验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护理人员(P<0.05)。马孔援[19]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相近,表明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时间。在本次研究之中,应用了急诊护理联合分级责任制整体服务干预的患者分作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等均得到了显著的降低,并且患者的疼痛缓解速度更快,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以及患者的存活率都更高,这些都表明急诊护理路径联合分级责任制整体服务对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有着积极意义。常规护理干预模式下,由于流程不明确以及护理人员分诊能力的差异等因素,导致患者进入医院以后抢救流程并不顺畅,期间有很多时间被损耗,不利于患者的抢救。而急诊护理路径是一种具备针对性的护理模式,其能够保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规范性以及抢救流程的顺畅,在科学的护理路径指导下,所有护理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患者入院以后的护理流程,并以此为依据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抢救工作,进而达到提高急诊效率的目标。而分级责任制将所有护理人员根据自身的工作能力等情况进行了分级,明确了各级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目标,还可以促进护理人员持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进而实现提高医院整体护理质量的目标,有助于改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联合分级责任制整体服务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缩减患者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率,并且该模式下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可以得到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分级心肌梗死常规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常规之外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分级阅读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别受限于常规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年轻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