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健行,许海娃,冯源,赵泽龙,冯乐
(1.内蒙古亿诚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锡林郭勒盟分公司, 内蒙古 锡林浩特 026000; 2.内蒙古第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3.黑龙江交通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内蒙古白音查干铅锌银矿床是新发现的一处大型多金属矿床,矿区位于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西90 km处,东经116°32′00″~116°35′00″;北纬44°31′30″~44°33′00″,已查明铅金属量116990.12 t,平均品位0.64%;锌金属量478751.01 t,平均品位1.50%; 银金属量809551.20 t,平均品位112.44×10-6。
有关该矿床的研究较多,部分学者(聂凤军等,2007;白海铃等,2013;赵战峰,2016;刘新等,2017;张玉生等,2018)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认为海西期中酸性岩浆活动为矿化带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物质来源,成矿地质体为花岗斑岩,近东西向构造破碎带为成矿物质的沉淀提供了空间条件,二叠系泥质粉砂岩为成矿流体的沉淀起到了圈闭作用;范红科等(2008)、徐仁廷等(2014)总结了矿区地球化学测量成果,论述了矿区元素的分带性,但前人对已发现矿体中矿物的标型特征研究较少,对地球化学测量结果中的高温元素组合特征研究较薄弱。笔者根据矿物标型特征和矿区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指出深部存在W、Sn、Mo高温矿体的可能性,是进一步找矿的方向。
内蒙古白音查干铅锌银矿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内蒙古中部弧盆系(Ⅱ)锡林浩特岩浆弧(Ⅲ)西乌旗弧前盆地(Ⅳ)内(李锡荣和伦志强,1991)(图1),古生界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内蒙古草原地层区、锡林浩特—磐石地层分区;中新生界地层属滨太平洋地层区、大兴安岭—燕山地层分区、乌兰浩特—赤峰地层小区(李文国,1996)。
图1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图(根据韩方法和于勤德,2012①修改)①—大兴安岭弧盆系东乌旗—多宝山岛弧; ②—二连—贺根山结合带;③—内蒙古中部弧盆系(Ⅱ)锡林浩特岩浆弧(Ⅲ)西乌旗弧前盆地(Ⅳ);④—锡林浩特微陆块;⑤—林西—乌兰浩特岛弧
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下统大石寨组(P1ds)、哲斯组(P1zs),侏罗系上统玛尼吐组(J3mn)与白音高老组(J3b),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K1d)和第四系全新统(Q4),由于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强烈,使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蚀而残缺不全(图2)。
区域北东向压性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它控制了山脉和盆地的形成,少数断裂具明显的继承性和多期活动性。断裂主要为华力西期和燕山早期的产物。华力西期断裂以北东向压性断裂为主,具密集分布的特征,且规模大,控制着脉岩的展布;燕山早期断裂亦以北东向压性断裂为主,其次为北西向张性断裂、北东向断裂派生的近东西向断裂,其中近东西向断裂为主要控矿断裂,控制着区内构造蚀变带及矿体的分布。
区域岩浆岩较发育,总体呈北东向展布,皆为燕山早期酸性侵入岩,分为两期。
1.3.1 侏罗纪早期花岗岩(J1γ)
呈岩基状产出,岩性为肉红色花岗岩,矿物成分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及黑云母,该期岩体为Ag、Pb、Zn、W、Sn、Mo、Bi、Ca、U、Nb背景区。
1.3.2 侏罗纪早期花岗斑岩(J1γπ)
侏罗纪早期花岗斑岩侵入大石寨组地层中,被大磨拐河组地层覆盖。基于野外工作认识,热液蚀变作用沿F1断裂带伴随热液的贯入而发生,蚀变带长2400 m,宽420~540 m,控制斜深490 m。总体走向76°,倾向北西,倾角52°~75°,蚀变带在平面和剖面上呈舒缓波状,发育于安山质凝灰岩和变质粉砂岩中,受F1断裂控制。蚀变具有不明显的分带,由中心向两侧依次为:黄铁绢英岩化—铅锌银矿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带,并且由中心向两侧蚀变逐渐减弱,大多数矿体产于黄铁绢英岩化—铅锌银矿化带内。
1.3.3 侏罗纪中期花岗斑岩(J2γπ)
呈岩株、岩枝状产出,侵入二叠系下统大石寨组地层中。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图解中具有显著的负δEu异常和四分效应,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刘新等,2017)。岩石中长石均被绢云母和电气石交代,电气石呈蓝绿色,具多色性,黑云母被白云母及金红石交代,呈假象存在。该期花岗岩受断裂构造的影响而破碎,普遍已蚀变、矿化。
图2 矿区区域地质简图(根据韩方法和于勤德,2012①修改)1—第四系全新统; 2—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3—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4—侏罗系上统玛尼吐组;5—二叠系下统哲斯组;6—二叠系下统大石寨组;7—侏罗纪早期花岗岩;8—侏罗纪早期花岗斑岩;9—侏罗纪中期花岗斑岩;10—不整合界线;11 产状
矿区出露地层分别为二叠系下统大石寨组(P1ds)和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K1d)。大石寨组(P1ds)岩性由凝灰质粉砂岩、安山质凝灰岩、安山岩、玄武岩和流纹岩组成。产状较陡,走向北东,分布在矿区内的岩石由于受断裂构造的影响,大部分已破碎、蚀变与矿化。目前已发现的矿体均产于其中,是矿区主要赋矿地层。大磨拐河组(K1d)岩性上部为灰黑色砂岩、泥岩,下部为紫褐色—灰绿色砂岩、砾岩,呈角度不整合覆盖于大石寨组地层之上。
1887年,马克沁带着机枪到俄国圣彼得堡展示。当表演者扣动扳机后,一帆布弹带的333发子弹半分钟不到就全部打光,令俄罗斯人惊叹不已,遂陆续订购并着手仿制。1888年,马克沁对机枪进行了改进,改用无烟药枪弹,机枪性能进一步提升。是年秋,德皇威廉二世亲临斯潘多兵工厂观摩马克沁机枪射击表演,当场惊呼这就是德国人所需要的武器,立即下令武装德军,于是马克沁机枪成为德军步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武器。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形成于早侏罗世,以近东西向为主,控制了矿区内蚀变岩带及矿体的产出和分布(图3)。 F1断裂带为矿区主断裂,控制长 2400 m,宽420~540 m,平均走向76°,倾向北西,平均倾角64°。断裂带在平面和剖面呈舒缓波状延伸,产于大石寨组安山质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和凝灰质粉砂岩中。断裂上下盘发育有宽420~540 m的破碎带,破碎带内构造岩发育,有糜棱岩、角砾岩、碎裂岩等。F1断裂经历了多期次、不同性质的构造活动,总体表现为压扭性断裂特征,并普遍遭受了热液蚀变和锌、铅、银等矿化,是矿区内主要控矿构造。
图3 矿区地质图(据韩方法和于勤德,2012①修改)1—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泥岩、砂岩、砾岩;2—泥质凝灰质砂岩;3—黄铁绢英岩化—铅锌矿化泥质碎裂岩;4—绢英岩化—铅锌矿化安山玄武质碎裂岩;5—流纹岩;6—花岗斑岩;7—断层、编号及产状;8—隐伏矿体在地表投影及编号
矿床由多条矿体组成,均为隐伏矿体,距地表最浅埋深37 m,最大埋深430 m。其中④号矿体为主矿体,赋存于F1上盘80~200 m范围内的黄铁绢英岩化—锌铅银矿化带内。
矿体长1020 m,最大延深440 m,厚度 0.58~51.03 m,平均厚度16.18 m,厚度变化系数33.06%,属于厚度稳定矿体。距地表最浅处埋深37 m。总体走向73°,倾向343°,倾角63°,呈脉状产出,有分支复合现象。
成矿元素为锌、铅、银,锌品位在0.15%~3.55%,平均品位1.59%,品位变化系数为148.82%;铅品位在0.58%~2.84%,平均品位1.96%,品位变化系数为126.79%;银品位在87.29×10-6~116.33×10-6,平均品位93.76×10-6,品位变化系数为114.42%,属于有用组份分布较均匀矿体。
2.3.1 矿石特征
图4 闪锌矿光学显微镜反光图片a—粗粒闪锌矿呈压碎结构嵌布于脉石矿物中;b—闪锌矿与脆硫锑铅矿共生
矿石呈灰—深灰色,具压碎结构、粒状结构,填隙结构;脉状、网脉状、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铁闪锌矿、方铅矿、硫锑铅矿、脆硫锑铅矿、深红银矿、银黝铜矿、 辉银锑铅矿、黝铜矿、黄铜矿、锡石;其他金属硫化物主要为黄铁矿、磁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绿泥石及绢云母。基于野外观察与显微镜鉴定工作,确定矿物生成顺序如下:锡石、铁闪锌矿、磁黄铁矿、石英—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硫锑铅矿、脆硫锑铅矿、深红银矿、辉银锑铅矿、黄铁矿、石英—银黝铜矿、黝铜孔、石英、方解石、绿泥石及绢云母。
(1)闪锌矿:是矿石中最重要的锌矿物,呈灰色、浅黄色、浅褐色,不规则粒状和粒状集合体产出,粒度0.02~0.83 mm,可见闪锌矿与方铅矿、脆硫锑铅矿共生现象(图4)。根据不同深度的光片样品鉴定结果,在浅部矿体中,闪锌矿含很较少量的铁,呈灰色;向深部,铁含量逐渐增加,呈浅黄色;随着深度不断增加,铁含量继续增多,呈深褐色。根据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表1),闪锌矿中均含有数量不等的铁,并且从浅部矿体向深部矿体铁含量增加,如浅部④号矿体,Fe含量平均值为3.77%,而深部⑦号矿体Fe含量平均值为6.35%。
(2)方铅矿:灰白色,较亮,呈不规则粒状和粒状集合体产出,粒度0.01~0.83 mm。方铅矿与脆硫锑铅矿、闪锌矿共生关系最为密切,局部与闪锌矿相互穿插产出,或者与细粒晶黄铁矿呈较简单的共生关系产出(图5a、b)。
(3)脆硫锑铅矿:是矿石中主要的铅矿物,灰—灰白色,以放射状、纤维状、毛发状、柱状、粒状集合体的形式分布于脉石中,嵌布粒度极不均匀,一般在0.015~0.050 mm,粗粒可达2.4 mm。脆硫锑铅矿与闪锌矿、方铅矿共生最为密切,其次与黄铁矿也较为密切。
图5 方铅矿光学显微镜反光图片a—方铅矿与闪锌矿紧密共生产出;b—方铅矿呈细粒不规则状包裹于闪锌矿中
(4)银黝铜矿:是矿石中主要的银矿物,同时还是主要的铜矿物之一。呈灰色,均质,硬度中等,呈他形粒状,一般在0.02~0.30 mm之间,其中以中细粒为主,占83.67%,粗粒占3.03%。银黝铜矿与黄铜矿关系密切,常与之共生嵌布在脉石矿物中,少量呈脉状沿闪锌矿的裂隙分布。
(5)黄铜矿:是矿石中主要铜矿物之一,铜黄色,呈不规则粒状分布在脉石中,粒度很不均匀,一般在0.02~0.30 mm之间,个别可达1.2 mm,主要以中细粒为主,粗粒、微粒减少。
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关系密切,常形成复杂的嵌布关系,有的黄铜矿呈细小颗粒被包裹在闪锌矿和黄铁矿中,有的黄铜矿呈细小网脉状嵌布在闪锌矿中。
表1 闪锌矿X-射线能谱成分分析结果表
(6)黄铁矿:呈黄白色,不规则粒状、脉状分布,粒度一般在0.04~0.80 mm,最大3.5 mm,以粗粒为主。黄铁矿与闪锌矿、黄铜矿关系密切,常与之形成复杂的嵌布关系,有的粗粒黄铁矿中包裹细粒黄铜矿、闪锌矿等矿物;有的呈脉状分布于闪锌矿裂隙中;有时可见黄铁矿与脆硫锑铅矿、方铅矿等矿物共生在一起。
(7)磁黄铁矿:暗铜黄色,呈板状晶体或不规则粒状,粒度一般在0.2~0.6 mm。磁黄铁矿仅在最深部矿体中见到,并且含量较少。
(8)锡石:呈短柱状或集合体的形式分布于石英等脉石矿物中,粒度一般为0.02~0.10 mm之间,以细粒为主,粗粒可达0.6 mm,以细粒为主。锡石只在深部矿体可见,并且随着深度增加矿物含量逐渐增多(图6a、b)。
白音查干铅锌银矿矿体呈脉状产出,受构造控制,由矿体向两侧呈蚀变分带现象;矿石构造为细脉状、网脉状、浸染状,具有热液成因的典型特征。从目前发现的矿石矿物组合看,是一套典型的中低温矿物组合。综上,说明白音查干铅锌银多金属矿属于中低温热液成因矿床。
1∶10000岩屑测量取样介质以C+D层上部岩屑为主,分析元素有Ag、Au、Pb、Zn、Cu、As、Sb、Bi、Mo、Sn、W等。
根据样品分析结果统计的矿区地球化学参数(表2),Zn、Pb背景平均值很高,标准离差值也很大,说明元素分布极不均匀,有利于形成矿体;W、Sn、Mo元素背景平均值、标准离差值虽不如Zn、Pb高,但W的异常下限达到背景平均值的近10倍,这一结果在找矿过程中是值得注意的。
从1∶10000化探异常图上看(图7),成矿元素Pb、Zn、Ag异常形态完整,异常梯度变化大,均具有内带,浓集中心清晰、明显;前缘晕元素As、Sb亦具有相同特征;化探综合异常图显示(图8),Pb、Zn、Ag、Cu与As、Sb组成一个多元素综合异常,异常面积大,连续性好,处于F1断裂带上,Pb、Zn、Ag异常组合一般与中低温热液矿化有关,是寻找中低温热液有色金属矿床的标志(邵跃1997;钟仁等,2010)。根据岩屑地球化学测量结果施工勘探工程,发现了较好的Pb、Zn、Ag矿体,也说明在白音查干矿区岩屑地球化学异常对寻找Pb、Zn、Ag多金属矿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W、Sn、Mo元素异常强度虽不如Pb、Zn、Ag,但W、Mo仍具有内带,浓集中心明显可见,从组合异常图上看(图8、图9),不仅W、Sn、Mo异常套合很好,而且与Pb、Zn、Ag、As、Sb、Bi亦套合较好。一般认为,含矿热液运移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在超临界温度或略低时首先析出W、Sn、Mo等高温元素,随着含矿热液继续运移和温度持续降低,在沸腾温度以下时Pb、Zn、Ag等中低温元素才会析出,形成矿床(肖荣阁等,2008)。因此,Pb、Zn、Ag元素可做为W、Sn、Mo矿床的前缘指示元素,由于Pb、Zn、Ag已经发现矿体,并且Pb、Zn、Ag、W、Sn、Mo元素套合很好,结合W、Sn、Mo元素异常其他特征,推测深部可能存在W、Sn、Mo等高温矿体,W、Sn、Mo异常强度低于Pb、Zn、Ag,可能是大部分W、Sn、Mo在深部高温环境下已经析出,而Pb、Zn、Ag矿物主要在浅部中低温环境下结晶析出形成的,也说明深部有利于形成W、Sn、Mo等高温矿体。
图6 锡石光学显微镜反光图片a—粗粒锡石嵌布在脉石中;b—细粒锡石
表2 白音查干矿区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统计表
图7 矿区1∶10000地球化学异常图
图8 矿区Pb、Zn、Ag、As、Sb、Bi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图
结合矿区已经发现矿体的矿物标型特征变化规律,从浅部向深部矿体闪锌矿Fe含量逐渐增高。一般认为,闪锌矿中Fe含量与形成温度有关,低温形成的闪锌矿Fe含量少,颜色浅,随着温度升高Fe含量增加,高温环境下形成的闪锌矿Fe含量高,颜色也较深(王根元,1989)。说明由浅部向深部含矿热液温度是升高的;磁黄铁矿仅在底部矿体中出现,并且部分磁黄铁矿具有板状晶型,这是磁黄铁矿在较高温度环境下形成的标型特征;同时锡石亦只在底部矿体中见到,并可见到短柱状晶体,这是锡石在高温环境形成的标志性特征,在低温环境下锡石形成针状或长柱状晶型(陈光远等,2011)。根据矿区闪锌矿化学成分标型特征、锡石和磁黄铁矿晶体形态标型特征,推测W、Sn、Mo等高温异常很可能是深部W、Sn、Mo矿(化)体所引起。
图9 矿区Cu、Au、Mo、W、Sn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图
(1)白音查干矿区矿体受构造控制,呈脉状产出,由蚀变带中心向两侧具有蚀变分带现象,蚀变类型以中低温蚀变为主,目前发现的矿体矿物组合为一套中低温矿物组合,矿石构造多为脉状、网脉状、浸染状构造,由此推测白音查干铅锌银多金属矿属于中低温热液成因矿床。
(2)白音查干矿区根据Pb、Zn、Ag异常,已经发现了较好的Pb、Zn、Ag矿体,说明岩屑地球化学测量对寻找Pb、Zn、Ag多金属矿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根据目前发现的矿体中闪锌矿化学成分标型特征以及由浅部向深部Fe含量变化规律、锡石和磁黄铁矿晶体形态标型特征以及只在深部矿体中出现,结合W、Mo、Sn元素异常特征,以及Pb、Zn、Ag、W、Sn、Mo元素组合特征分析,推测矿区深部很可能存在W、Mo、Sn的高温矿体,是进一步找矿的方向。
注 释
① 韩方法,于勤德.2012.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白音查干矿区铅锌银矿勘探报告[R].威海:山东省地质局第六地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