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金矿电阻率异常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2022-08-23 02:27:28王久良杨超许曼杨爱雪刘德武赵靖雯高超
矿产勘查 2022年6期
关键词:等值线白云岩断裂带

王久良,杨超,许曼,杨爱雪,刘德武,赵靖雯,高超

(1.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 河北 唐山 063000; 2.河北省海洋地质环境调查中心, 河北 唐山 063000)

0 引言

长城金矿位于冀东冷口断裂带东北端,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0′06″,北纬40°09′19″,是冀东地区产于碳酸岩地层的代表性金矿床(孙爱群等,2002)。该区域岩石圈断裂、煌斑岩等幔源岩浆岩发育,很可能存在Au富集的上地幔源区,与胶东西部金矿集区成矿背景相似,显示出巨大的找矿潜力(张俊怡,2018)。自1987年发现以来,该矿床历经多次勘查,探明金属量约12 t,平均品位5.71×10-6,但目前探明矿体基本赋存在-300 m标高以上(河北省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2018①);近些年随着勘探程度的增加,矿体连续性及品位均较差,勘查效果不理想,一味地投入钻探验证,勘查风险以及勘查成本均较大,因而对长城金矿-300 m标高以下部位进行预测以及精准定位,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毕炳坤等,2019)。本文通过总结分析长城金矿控矿因素,利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方法查明了矿区电阻率异常特征,发现矿区矿化蚀变带与围岩电阻率差异明显,根据综合研究建立了该矿床找矿模型,在-500~-600 m标高间预测了第二矿化富集带,为深部勘查提供了重要依据。

1 成矿地质背景

长城金矿位于冷口断裂带北东端,该断裂带是冀东地区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克拉通北缘,地处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马兰峪复背斜与山海关隆起衔接部位,呈NW向分布于迁安冷口—青龙清河沿一带(李纪良,1991)。该断裂带北东侧地层主要为太古宙结晶基底及中元古界沉积岩盖层,南西侧主要为太古宙深变质岩;另有一些燕山期中酸性岩体沿该断裂带北侧侵入。区域上金矿床大多赋存于冷口断裂带北东侧的沉积岩地层中,其中NW向构造是主控矿构造,NE与NW向断层交汇处往往形成具有工业意义的矿体,断裂带沿线主要有长城金矿、小井峪金矿、清河沿金矿等多处金矿床(董建乐,2002)。

2 矿区地质特征

图1 长城金矿构造位置图(a)及地质简图(b)(据王久良等,2021修改)1—第四系;2—侏罗系后城组;3—蓟县系杨庄组;4—长城系高于庄组三至四段;5—构造碎裂岩;6—煌斑岩;7—逆断层及编号;8—正断层及编号;9—推测断层及编号;10—地层产状;11—矿体位置及编号;12—村庄;13—研究区

长城金矿区出露地层为长城系高于庄组,蓟县系杨庄组、雾迷山组和侏罗系后城组地层以及新生界第四系(图1)。矿区内受冷口断裂带影响,构造发育,主要为NW、NE向断裂。同时,区内存在一背斜褶皱,轴向NE,翼部及轴部被断裂构造错动,而金矿脉就赋存于上述构造交汇处。肖营子岩体位于矿区北东侧3 km处,而矿区未见岩浆岩出露(樊秉鸿等,1998)。

矿区共发现40余条金矿体,矿床规模已达中型,矿区内大部分矿带受断裂或蚀变岩带控制,呈似层状、透镜状和脉状在矿化带中展布,其中以Ⅰ矿带Ⅰ-9号矿体规模最大,矿体长度360 m,平均厚度3.02 m,平均品位3.33×10-6,走向110°~140°,倾向SW,倾角55°~72°。目前所探明的矿体基本赋存于-300 m标高以上,岩石类型主要为自碎角砾岩、蚀变岩以及铁白云石化白云岩。浅部矿体围岩蚀变硅化、绢云母化、泥化、碳酸盐化及铁白云石化均有发育,其中以铁白云石化范围相对较广,主要沿隐爆角砾岩的多组裂隙呈迷雾状、网脉状分布。深部蚀变以铁白云石化、硅化最为发育,其次是绢云母化、泥化、碳酸盐化。铁白云石化较强处常伴随较强硅化;矿石为灰黑色致密块状蚀变白云岩时,金含量往往最高,品位可达20×10-6以上,褐铁矿化、硅化、铁白云石化为区内的找矿标志(王可南,1988)。

3 岩石电性特征

本次工作从平硐及钻孔岩芯中采取标本,岩性较为单一,围岩为白云岩,矿体和蚀变带岩性有角砾岩、硅质白云岩、铁白云石化白云岩,对所采集的物性标本测量了电阻率和极化率(表1)。可见:杨庄组纯白云岩为相对较高的电阻率以及极化率;不纯白云岩(硅质白云岩、铁白云石化白云岩)、角砾岩都拥有较低的电阻率以及极化率。综合已知矿体产出位置及矿石类型认为,矿区矿体电性特征表现为中低电阻率,而极化率与围岩差别不大。综上所述,本区内矿体和矿体蚀变带电阻率明显低于围岩,从物性上来说CSAMT勘查具备物理前提(魏文博等,2006)。

4 CSAMT工作

4.1 CSAMT原理

CSAMT是一种电磁勘探方法,相对于MT、AMT等无源电磁勘探方法,CSAMT采用人工发射源具有信噪比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柳建新等,2008)。在非均匀介质条件下,代表一定范围地质体的综合反映的电阻率以视电阻率的形式来反映(王建新等,2014)。视电阻率的计算方法有多种类型,本次采用常用的卡尼亚电阻率(ρω),计算公式为(任宏等,2017;王振亮等,2019;刘诚,2020):

(1)

式(1)中,ω为角频率;μ为磁导率;Ex、Hy为正交的电场和磁场。由于介质对电磁波有吸收作用,电场衰减到入射时1/e电磁波所传播的距离称为趋肤深度δ:

(2)

式(2)中,ρ为介质电阻率,f为电磁波频率。根据经验,探测深度D与工作频率和大地电阻率有如下关系:

(3)

通过上述推导可知,电磁波频率越大,探测深度越浅,CSAMT就是利用改变电磁波这一原理达到测深目的。

4.2 CSAMT工作方法

本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工作主要布置在矿体南西侧,测线共9条,方向为0°和90°共2个方向,0°方向为西侧和东侧1300线—1900线,90°方向为南侧和北侧8180线~8780线(图2)。本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法野外工作技术参数为:供电电极距(AB)=1200 m,接收电极距(MN)=40 m,可测扇区的夹角(θ)≤30°,工作频率范围f=9600~48 Hz,收发距(r)≥6500 m,点距40 m。每日采集数据传输至电脑,对照野外记录确认无误后,利用V8配套的SSMT2000软件,经过傅里叶转换实现时间域转换为频率域、相位转换、剔除跳点,利用MT2D soft软件对数据进行平滑、静态校正、空间滤波处理,选择合适的层间隔进行Bostick反演得到电阻率数据(刘岩波等,2015)。加上测地高程成果,利用sufer软件绘制单剖面图,再由已知地质情况与剖面成果对照,反复修正不合理处,最终获得CSAMT工作成果(孙燕等,2010)。

表1 岩矿石物性特征统计表

图2 研究区工程布置图1—人工堆积;2—第四系;3—侏罗系后城组;4—蓟县系杨庄组未分;5—长城系高于庄组未分;6—构造碎裂岩;7—矿化蚀变带;8—金矿体;9—断层及编号;10—实测地质界线;11—地层产状;12—见矿钻孔及编号;13—未见矿钻孔及编号;14—物探测线及编号;15—测点及编号

4.3 电阻率异常特征

4.3.1 矿区电阻率总体特征

由0°方位立体切面图(图3)可见,该区电阻率由南向北依次可分为蓝色低阻区(ρ<100 Ω·m)、浅蓝色中阻区(100≤ρ<500 Ω·m)及黄—深红色中高阻区(ρ≥500 Ω·m),在矿区南部从西测线1300到东端1900线,均显示低阻异常,西向东其异常稍有减弱,低阻异常近地表等值线南西倾,越往深部逐渐变陡近直立且部分段转为北东倾向。测线从南向北8180~8780线,低阻异常范围逐渐减少,电阻率逐渐升高,至8780线已达中等电阻率值。根据已有资料分析,低阻区应为区域性断裂即冷口断裂带的反映,由南向北即远离该断裂,电阻率逐渐升高。浅蓝色中阻区应为其次级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并存在多个扭曲分支现象,及多个异常中心,推测该区域断裂应存在多期次活动,使地层出现隆起、滑脱、倾向扭转等现象,并将地层分成若干小块。

4.3.2 典型剖面电阻率特征

由1800和1900线CSAMT反演电阻率剖面图(图4)可以看出,电阻率等值线的总体分布形态向南倾,局部受构造活动的影响向北倾,形成倒转背斜。图中等值线值<100 Ω·m为低阻区,应为冷口断裂带的反映。靠近冷口断裂带为相对低阻区,等值线值介于100~500 Ω·m,推测应为构造破碎带或地层层间裂隙发育所致。图中的高阻异常体,根据已知钻孔岩芯观察为杨庄组地层的反映。通过区内已有钻孔资料研究发现,矿体在电阻率等值线图上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基本赋存于-300 m标高以上,且均分布于等值线值为100~500 Ω·m之间的相对低阻带中,位于低阻带各等值线过渡带上,矿体倾向SW,与等值线倾向基本一致。矿体赋存于低阻区段,与靠近冷口断裂带、构造破碎、地层层间裂隙发育有关,该区段可以为成矿流体的运移和存储提供良好的通道与空间。

图3 0°方位立体切面图

图4 CSAMT反演电阻率剖面图a—1800线;b—1900线

4.3.3 垂向电阻率异常特征

图5 垂向电阻率等值线图

由电阻率等值线垂向图可知(图5),-300 m标高以上钻孔控制见矿位置为低阻带,电阻率等值线值均在80~500 Ω·m之间。从-300 m标高开始,高阻异常区域开始扩大,电阻率等值线值开始增加,-300~-400 m标高之间为次高阻异常带,相应位置等值线值多分布于500~1500 Ω·m之间,研究已有钻孔资料可知,多数钻孔在该标高区间并未见矿,只有个别见矿。通过岩芯观察,高阻区段主要为杨庄组致密白云岩,由此可知,高阻异常带(>500 Ω·m)不易成矿,主要是由于高阻异常带为白云岩,岩性较致密,层间裂隙不发育,不利于矿液的运移和存储。从电阻率剖面图可以看出,在1800线8620~8820点号-200 m标高处,1900线8340~8540点号-200 m标高处存在相对低阻带,与已知矿体赋存的低阻区类似,显示较好的找矿前景。电阻率等值线垂向图显示,-500~-600 m标高间电阻率等值线值又出现降低的现象,等值线值介于80~500 Ω·m之间,为相对低阻带,呈交替出现,推断应为第二个矿化富集区,找矿远景巨大。为今后在该矿区投入深部钻探工程,对该区段进行深部探矿提供了有力依据。

5 找矿模型建立及其找矿意义

长城金矿地处冷口断裂带北缘,本文通过前期勘查资料及本文研究成果对其成矿特征总结如下:

(1)通过前期勘查发现,矿体主要赋存在蓟县系杨庄组粉红色白云岩地层中(韦龙明等,2001)。

(2)从物探电阻率异常特征看,已知矿体主要赋存在电阻率在100~500 Ω·m范围内。

(3)从构造方面来看,矿体主要赋存部位主要为受冷口断裂带影响的次级构造中(王成辉等,2012)。

长城金矿多年来综合研究,其成矿类型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但多数学者认为其成因为卡林型金矿(王宝德等,2003),本文参照卡林型金矿低温热液侵入特点及矿区电阻率特异常特征,首次将长城金矿成矿规律与矿区电阻率异常相结合,建立了矿区找矿模型(图6)。

6 结论

(1)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区地质资料并结合该区地球物理特征,结合矿区电阻率异常特征建立了矿区找矿模型,并在-500~-600 m标高间发现了第二矿化富集带,为深部找矿指明了方向,预测该矿床深部进一步开发将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2)地球物理一直是辅助深部找矿的有力手段,然而深部物性勘查数据难以直接解释,以浅部已知条件为约束,总结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再向深部推演,用找矿模型拟合电阻率勘查成果得出找矿方向,是较为可行的找矿方法,该方法在长城金矿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发挥了地球物理手段其高效、经济的特点,为今后深部找矿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支撑。

图6 电阻率特征找矿模型图1—冷口断裂带;2—完整蓟县系白云岩;3—微裂隙白云岩;4—容矿构造;5—已知矿体;6—推断矿体;7—电阻率范围/Ω·m

注 释

① 河北省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 2018. 冀东高板河-清河沿一带中上元古界地层成矿规律研究[R].1-45.

猜你喜欢
等值线白云岩断裂带
冷冻断裂带储层预测研究
依兰—伊通断裂带黑龙江段构造运动特征
地震研究(2021年1期)2021-04-13 01:05:12
白云岩筑坝的难点和措施
基于规则预计格网的开采沉陷等值线生成算法*
矿山测量(2020年6期)2021-01-07 04:52:06
银额盆地哈日凹陷白云岩储层研究
渤中X油田沙一段生物碎屑白云岩井场识别方法
录井工程(2017年4期)2017-03-16 06:10:28
等值线“惯性”变化规律的提出及应用
地理教学(2016年19期)2016-11-21 05:01:49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夏断裂带构造特征新认识
新疆地质(2015年3期)2015-12-10 05:08:27
基于Kriging插值的等值线生成算法研究
郯庐断裂带及两侧地区强震异常特征分析
中国地震(2015年1期)2015-11-08 1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