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丽霞,吴素文
(黄冈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湖北 黄冈 438000)
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就是新生儿肺炎,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且此病发展迅速,具有较多并发症。新生儿时期机体中的脏器功能没有发育完善,出现肺炎后会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咳嗽有痰,呼吸困难,发热等,严重的会导致心力、呼吸衰竭或死亡[1]。目前临床中的主要治疗方法就是机械通气治疗,可以改善患儿的疾病症状,降低新生儿死亡率。但此治疗方法容易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给予有效、科学的护理保障患儿的健康,加速患儿的康复[2]。本文主要探讨无缝隙护理早新生儿肺炎机械通气治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1一般资料:选2019年11月-2020年11月于我院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肺炎患儿54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7例,胎龄35~40周,平均(38.1±0.7)周,18例早产儿,9例足月产儿,女14例,男13例,出生体重1.7~3.6 kg,平均(2.6±0.2)kg,21例产后感染,6例产前感染。对照组27例,胎龄35~40周,平均(38.4±0.3)周,17例早产儿,10例足月产儿,女12例,男25例,出生体重1.7~3.6 kg,平均(2.5±0.3)kg,25例产后感染,5例产前感染。纳入标准[3]:确诊为肺炎且与机械通气治疗的指征相符;身体其他器官处于正常范围;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身体其他重要器官存在严重疾患;有机械通气治疗禁忌;有血液或免疫系统疾病;有心脑血管疾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常规病情监测,指导用药,床边护理,同时给予应急处理。研究组应用无缝隙护理:①创建无缝隙护理小组,结合医护人员的性格、专业知识和能力组建护理小组,组织其学习沟通技巧,提高其急救和应急沟通的能力。②体位护理:首先保证患儿没有体位禁忌,之后将患儿头部抬高15°~30°,每2 h帮助患儿拍背、翻身,每6 h帮助患儿进行左右交替侧卧。③吸痰护理:如果患儿在治疗期间有血氧饱和度降低和痰鸣音现象,需要及时吸痰。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进行吸痰,通过密闭式吸痰管一人一个进行操作,定压是如果潮气量降低,且气道压力提高,同时有人机对抗或肺部湿啰音时需要及时吸痰。吸痰时间控制在10 s之内,顺序为气道、口鼻。④新生儿肺炎时期:通常身体较为虚弱,热量的储备较少,容易食欲不佳,且机体的各项反射、反应均降低,因此在哺乳喂养时需要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哺乳后需要抱起新生儿,轻轻拍打其背部,加速排出胃部空气,避免溢奶。如果患儿有吞咽困难或无法进食症状,需要及时给予鼻饲的方法,每2 h进行一次鼻饲,喂养量<20 ml。⑤气管导管护理:插管后需要固定器官导管,保证其不会发生偏移、拔脱现象。每4 h给予患儿一次口腔护理,或在患儿嘴唇涂抹凡士林。在体位调整时需要再次给予口腔护理,交接班时注重观察导管的固定情况,如有滑脱迹象及时处理。⑥呼吸机管理:看呼吸机管道有无堵塞或侮辱情况,定期对管路进行更换,在呼吸机环路的最低处放置集水瓶,及时对冷凝水进行清除,定期更换湿化瓶,定期消毒。与此同时医护人员需要勤洗手,床边配备手部清洁剂。
1.3观察指标:观察比对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气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其中包含SaO2(血氧饱和度)、PaO2(氧分压)、PaCO2(二氧化碳分压)、pH值。观察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肺功能变化情况,其中包含FRC(功能残气量)、PEF(呼吸峰流速)、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吸量占用力肺活量)、FEV1(第一秒用力呼吸量)、FVC(用力肺活量)。
2.1两组血气相关指标变化:研究组SaO2、PaO2、pH值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血气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2.2两组肺功能相关指标变化:研究组FRC、PEF、FEV1/FVC、FEV1、FV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肺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肺炎是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由于体内脏器、呼吸系统功能不完善,因此在肺炎患者中占比较高[4]。其主要症状就是发绀、呼吸困难、发热、咳嗽、呼吸障碍等,容易导致败血症、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影响患儿的身心发育[5]。新生儿的呼吸储备功能差,免疫力低,呼吸系统不健全,因此患病后其呼吸系统会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损害,导致机体缺氧,有大量的毒素、炎性因子产生,损害患儿的神经、血液、消化和呼吸系统,威胁患儿的生命[6]。临床中对通过抗病原菌,保持呼吸道通畅,平衡水电解质的常规方法进行治疗,但效果不佳;且由于近几年在此病的治疗中,抗生素的不规范应用导致病原菌的耐药性均有所增加,不仅降低治疗效果,延长治疗时间,还会增加治疗费用和治疗难度[7]。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机械通气治疗逐步在临床中应用,其是重要的治疗呼吸道系统疾病的方法,也是新生儿肺炎治疗的有效方法,通过加速气体和通气的交换,改善患儿的疾病症状、肺内的血流分布和其他分布情况,改善通气,增加肺的通气量[8]。但此治疗方法会导致持续性疼痛,且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不良事件,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9]。因此在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时需要辅以有效、科学的护理,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生[10]。常规护理仅为遵医嘱给予护理,通常护理内容相对较少,容易出现环节遗漏、急救不及时等情况[11]。
近几年,医学模式不断发展,临床的护理发生改变,无缝隙护理是新型的护理模式,其将常规的护理作为基础框架进行护理,注重护理的灵活性和多样化,模糊各个部门的分割界限,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护理需求,提高护理质量[12]。从体位护理,喂养,病情监测,环境护理等多方面进行护理,可以充分保障患儿机械通气治疗的顺利进行[13]。且通过综合性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评估,保证能及时处理应急事件,强化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便于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14]。本次研究中,从气管导管、吸痰、体位、呼吸机护理多个方面进行护理,减少不必要的操作,预防反流,保证气管导管的稳定性,缩短治疗时间,从而全面控制患儿的病情,改善患儿的疾病体征、血气相关指标和肺功能[15]。
本结果显示表明,在机械通气治疗中应用无缝隙护理可以改善患儿的肺功能和血气相关指标,提高治疗效果。综上所述,新生儿肺炎机械通气治疗护理中应用无缝隙护理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