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戏文拍”引领悬疑刑侦类型剧新风向
——网络剧《猎罪图鉴》中的人物塑造分析

2022-08-18 14:11邓思思
大众文艺 2022年14期
关键词:画像

邓思思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北京 100866)

2022年第一季度,小荧屏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品,广受市场好评。其中,刑侦剧《猎罪图鉴》以模拟画像师这一通常处于影视作品中边缘化的警种为切入点,为悬疑探案题材赋予独特的美学艺术气质。该剧采用单元剧形式,用二十集的篇幅叙述了十几个案件,其中大部分都有原型案件做基础参考,汇集“网络诈骗”“人口拐卖”“家庭暴力”“冒名顶替”“校园霸凌”等多个时下社会热点话题,情节紧凑、节奏明快,引发观众与业界的热烈讨论。本文将对剧中的人物塑造,从性格人物、类型人物两方面进行分析。

人物塑造是影视剧创作的核心问题,故事是人的故事,所有的情节架构都不能脱离人物单独存在。在创作中,按照人物属性可以分为性格人物和类型人物。其中,性格人物往往是复杂的、多面的,它可以是开始设定时就存在、成型的,也可以是随着剧情发展逐渐转变而成的。类型人物则与性格人物相反,他们往往具有单一性、模式化特点,例如:好莱坞末世大片里正义勇敢、永不言败的英雄人物、国产武侠片里大隐隐于市的武林高手、都市言情剧里英俊多金的霸道总裁,这些角色设定都具有明显的性格指向性。

一、“以笔缉凶”,突破传统的性格人物沈翊

编剧团队在一次实地采风中,来到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所在的一栋小楼。这里有一间房间布置得相当文艺有格调,它属于模拟画像师罗栋。毕业于美术学院的罗栋,不仅长得眉清目秀,气质也很温柔,浑身散发着人格魅力。后来,现役警官罗栋,和曾协助侦破“白银连环杀人案”的公安部刑侦专家、模拟画像师张欣,以及协助美国FBI抓捕“章莹颖遇害案”主犯的国际刑事科学法庭画像专家林宇辉,一起构成了《猎罪图鉴》中的沈翊。

(一)强烈的性格冲突能够激发观众的窥探欲

七年前,沈翊留着卷长发、梳着马尾,在废弃的烂尾楼顶涂鸦,外形和行为都充满了艺术气质,是典型的青年画家形象。这个在美术圈中小有名气的天才画手,因为一次来路不明的委托,帮助一个神秘女人用一张3岁孩童的证件照画出了他长大后的样子,间接害死了负责拐卖妇女案的北江分局刑侦大队队长雷一斐。初次审讯时,沈翊面对雷一斐爱徒杜城的拷问,表现得十分高傲、自负、不配合。而当他得知自己手中引以为傲的画笔竟然成为罪犯手中的武器,想为自己的过失做补救时,却遭到犯罪集团成员报复,落水后险些丧命。溺水给沈翊造成了逆行性失忆,导致他清醒后无法画出嫌疑人的画像。在遭遇一连串打击之后,桀骜不驯、意气风发的年轻画家沈翊,用一把火烧掉了自己所有的作品,从此在这个行业中彻底消失。七年后,当沈翊再次回到人们视野里,他不仅是警校的一名美术老师,更是新入职北江分局刑侦大队的模拟画像师。刚开始出现场时,沈翊总是站在人群的边缘,不争不抢不起眼,面对杜城的刁难和其他同事的质疑,也没有过多的反抗情绪。画家和警察两个身份合二为一,人物表现出来的状态既熟悉又陌生,让观众对这一角色形成强烈的探索窥视欲望。

(二)人物说服力来源于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该剧热播后,观众就剧中是否对“模拟画像师”这一职业进行了“神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此,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在观看《猎罪图鉴》后表示:“沈翊36个骨点画像法并不夸张,实际上对于我来说,有时候6个骨点就可以确定一张脸。在我二十多年的从业生涯中,《猎罪图鉴》是第一个替幕后画像师职业发声的,它把模拟画像和案件结合得很好。”

剧中,沈翊通过“骨点画像法”,由轮廓描摹出嫌疑人的脸型,再凭借三庭五眼、十五格的划分,反推出五官的位置和基本大小,进而判断出整形医院外监控录像中的女性遭到了毁容;通过“脱衣服时没有扶眼镜的动作”“相貌平平”这样的描述推测出嫌疑人不戴眼镜、五官均匀;在“绑架案”中,利用骨相做出一人分饰三个角色的正确判断;通过光源和阴影的矛盾性,以及和本人不符的微表情,判断“网络诈骗案”视频中的许思凡不是本人,而是由AI合成技术制作出来的;“校园强奸案”中,沈翊通过受害者柳小叶的描述,画出了一副在他看来五官并不和谐的画像,从而判断出强奸犯可能不止一个,他再次罗列出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五官,引导女警小刘从解剖学的角度、透视的角度、视觉特征的角度,找到规律并对它们进行合理组合,最终将三名罪犯抓捕归案;看到“连环爆炸案”嫌疑人小凯父亲笔记本中奇怪的人脸,判断出他是一名脸盲症患者,并最终用他能看懂的构图画了一幅小凯长大后的样子;最后,也是本剧最让观众大呼精彩的“连续蒙太奇”,沈翊在模拟杜城到酒店赴约M的场景时,采用手持摄像机走位拍摄与沈翊手绘多张分镜漫画结合的镜头组合手法进行模拟表述,分析推断出铜城公司提供的高清监控图存在造假。

以上这些对沈翊专业能力的刻画,大体上都是基于实际情况的展现,且在剧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说。但由于该剧案件密集,节奏较快,使少数观众产生类似角色“开挂”“金手指”“爽文”的感觉。相似题材的作品在创作中,应充分考虑“外行”观众对于特殊职业所涉及知识领域的了解需求,适当增加相关内容,做到寓教于乐。

(三)性格人物承担观点表达的作用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与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而促使人和人之间有区别的,是人的思想和观点,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所处的社会,日常遇到的事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设定,也是一种观点的表达,创作者通过自己笔下的人物对外界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远古的壁画,到伦勃朗的《夜巡》,画家一直在历史中,担当着存留现场、还原瞬间的使命。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画家手中的笔,就是记录现场唯一的工具,他们应该忠诚于现实,还原真相。”对于沈翊放弃纯粹的画家身份,转投警察行列,他的恩师许意多和师姐林敏都持反对态度,甚至许意多在生命即将终结前,还来到了北江分局,希望能够劝说沈翊回头。全剧中,沈翊多次为学生授课,其中《马拉之死》《疯人院里的浪子》这两幅名画作的课堂讲解,将沈翊心中对黑与白、善与恶的理解表达得明确且富有艺术美感。

1.学会分辨真实与谎言

法国著名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雅克·路易·大卫于1793年创作了《马拉之死》,画中被刺杀的人是雅各宾派代表、政治家保尔·马拉。沈翊将马拉的验尸报告分发给在座的学生,告诉他们这幅画作中藏着画家的三个谎言。最终,学生们找到了其中两个,马拉被美化过身体,以及没有出现在画中、未逃跑的凶手科黛。随后,沈翊为学生解开最后一个谎言,那就是马拉之死本身。大卫从一开始就在欺骗所有人,在他笔下,马拉手中的便签上写着科黛在向马拉求援,而马拉正准备资助她。而现实却是,便笺纸是一份处决名单,上面写满了马拉准备要铲除的异己者的名字,科黛孤身进入险地,是为了阻止马拉的杀戮。大卫一处小小的改动,便让马拉从一个杀戮者变成了一个慈善家,让一个女英雄涂抹上了污名。沈翊以这样一个打破画家职业光环和信誉度的例子来告诫自己和学生:“绘画中的历史、现场都是真假混杂的,我们可能要花上一生的时间去分辨。”

2.舆论定调是一种盲从

赵晓旭创作的风景画结课作品在学生互评打分当中被评为了最后一名,有学生评价他“这幅画让人心里产生强烈的不安感,侵略感太明显了,画见其人,我觉得能画出这样作品的人,一定是疯子”。沈翊将威廉·霍加斯的作品《疯人院里的浪子》展示给学生。在这幅作品中,浪子因为把意外继承的遗产挥霍一空,导致精神崩溃自杀未遂,就被送进了疯人院。沈翊借由这幅作品表达了他对类似行为的反对态度,“关在精神病院里就一定是疯子吗?正常与疯狂,都是被社会定义的,一个保守和专横的社会通常会把正常人疯狂化,到底谁是疯子,裁判权掌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而我们每一个人,却又无时无刻不被自己的同类裁判。”

(四)清醒而不世故,执着而不拘泥

在以往的刑侦警匪题材影视作品中,主角通常以高大全的绝对正面形象出现,给观众以庄严肃穆之感。而沈翊更像一杯温开水,外表温润谦和,久处之后又能感受到他内里的几分清冷孤傲。在“整形医生被杀案”和“校园操场埋尸案”中,都出现了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创作的油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作品描绘了一名身穿棕色衣服,佩戴黄、蓝色头巾,回身凝望的少女形象。少女的神态在宁静从容中带有几分欲言又止,似笑非笑中包含一丝惆怅,这正是沈翊七年后再次出现在人群时给观众带来的第一感觉。“骗婚杀人案”中潜逃在外的罪犯将沈翊挟持后,把他扔进江水里。再次溺水带来的濒死感刺激了沈翊脑海深处的记忆残片,浮现出七年前让她画出雷一斐画像的神秘女人的身影。他迫切地想找出回忆,于是再次来到江边打算跳水,却被一路跟踪而来的杜城制止。沈翊将当年的经过和盘托出,两人就此和解。沈翊的美术启蒙导师许意多夫妇被网络诈骗犯盯上,对方伪造了他们远在美国的儿子的求助视频。许意多为了筹钱,临摹了多幅被沈翊烧掉的画作。当他得知自己掉进骗子的陷阱之后,和妻子选择了自杀。沈翊在找到诈骗犯后,因为听到杜城和组员讨论诈骗判刑时间只有三到十年,他选择铤而走险,试图激怒罪犯造成故意杀人罪,以此为待自己亲如家人的师父师母报仇。这个案件不仅将沈翊少年时代、青年时代的过往对观众进行了交代,同时也是七年后沈翊这个人物的突变点。此前,沈翊给观众的感觉处于一个温暾混沌的状态,专业性强、工作能力强,待人温柔和善,但始终有距离感。从开始追查许意多案件开始,他的自我一面开始表露,人物变得更加鲜活生动。

二、女性形象:在困境中爆发,在绝望中重生

在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中,大多数人物身上总是蕴含着能吸引观众的种种因素,惹人喜爱或是同情,令人愤怒或是惋惜。十全十美的好人和十恶不善的坏人只能带给观众一晃而过的刺激,而处在半明半暗、灰色地带的人物,往往能让观众感受到又爱又恨。当一个人物被动地遭遇某个事件时,他/她会相应地做出反应甚至反抗,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量变引发质变,他/她的反击将由被动变成主动,并且造成比一开始的事件更为严重、剧烈的后果。《猎罪图鉴》中设置了大量承担类型人物作用的女性角色,她们在命运的裹挟之下,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过程不同但结局相同,引发观众的强烈共情。

(一)聚焦女性容貌焦虑、职场歧视现象

“整形医生被杀案”中,从事建筑设计的蒋歌因为女性的身份和普通的外貌遭受到了严重的职业歧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蒋歌找到整形医生梁毅为自己整容。脱胎换骨后的蒋歌,在事业上大获成功。梁毅委托蒋歌在办公室里设计了一间密室,随后又在这里下药性侵了她。因为顾及自己的事业和名声,蒋歌没有揭发梁毅,甚至和他维持了一段时间的不正当关系,在这期间,梁毅还迷奸了多位女性客户。直到蒋歌想摆脱他却被他以性爱录像威胁时,蒋歌起了杀心,她在下药毒死梁毅后,又将拿钱买通的监控室值班员刘连明毒死,以为这样就可以逍遥法外、嫁祸于人。蒋歌在事业上遭遇到的“容貌焦虑”“性别、颜值歧视”,以及生活中遭受到的“性侵”,是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高度集中。当这些标签被摆出来,甚至能够自动在观众脑海中形成人物形象,这就是类型人物在创作中的优势。

(二)揭露“家暴”危害,直击社会痛点

“家暴案”中的陈秋雯和陆婷,同样是被创作者赋予高度类型人物特征的角色。这是一个两名女孩联手反杀“家暴男”的案件,灵感来源于名画《朱迪斯砍下何乐福尼之头》。沈翊告诉学生,在画作中,我们看到的是朱迪斯拿刀刺向何乐福尼,女仆只是在一旁站着。这幅画的作者在画中撒了谎,真实的情况是当朱迪斯下手的时候,女仆在一旁帮忙按住了挣扎中的何乐福尼。2001年,我国第一部反映家庭暴力的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首播,它展示了现代家庭暴力中极端扭曲变态的人物性格,让观众第一次在荧幕上直面“家暴”这一社会现象。近年来,随着相关报道增多,民众对于“家暴”行为的认知与谴责也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家暴案”以陈秋雯主动报警自首为开端,从一开始就给观众挑明了陈秋雯刺杀赵明哲的理由。家暴受害者的身份,使得陈秋雯尽管作为凶手出现在这个案件里,却在情感上极大地博得了观众的同情。而后,随着案件调查,陈秋雯从一开始自述的“被迫正当防卫”到承认是和赵明哲现女友陆婷合谋设下圈套故意杀人,观众仍然对两位受害女性报以巨大的怜悯与惋惜。在法理层面上,两个女人是杀人犯,她们故意杀害了赵明哲。然而在道德层面上,她们两个人的目的是出于自保,是在被逼入绝境之后的强烈反抗。女人理解女人、女人保护女人,双重类型人物的聚合,使得陈秋雯和陆婷这两个人物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呈现效果。

此外,剧中还设置了女公安局长、女法医、女警员等配角,她们对主要角色和剧情起到了很重要的黏合剂作用。可以说,《猎罪图鉴》作为双男主剧,在人物整体架构上虽然没有设置传统意义上的绝对女主角,但剧中正反两面各具特色的女性群像,是编剧团队有意识地向女性观众“倾斜”。通过对不同职业、经历的女性人物进行塑造,对涉及女性的热点议题进行讨论,一方面传递出对现实社会中女性群体的关怀和善意,另一方面也能够博得女性观众的好感,拓宽传统悬疑刑侦剧的目标受众。

结语

近些年,网络剧、网络大电影等网络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其中小成本网剧占比颇高。当下,因制作经费、平台所限,小成本网剧成品质量普遍不高,存在现实题材过度展示社会阴暗面和行业潜规则、刑侦犯罪类题材过度展示血腥场面、古装剧服化道粗制滥造、青春恋爱题材过度无脑甜宠等问题,引发观众不满,消磨观剧热情。相关从业者应当明确,影视创作行业不能以娱乐业自居,网络影视作品也不能成为单纯的快消品、下饭剧。要从根本上杜绝高产但不高质的情况,努力创造出具有积极意义、能够全面真实展示社会风貌的网络文艺作品,以实际行动赢得广大观众群体的认可和尊重,使行业收获持久的生命力与活力。

①连续蒙太奇:通过多组镜头的组接,来完成对单一事件的描述,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蒙太奇。所用到的每个镜头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比如时间关系或因果关系。

②《夜巡》:荷兰画家伦勃朗于1642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作品。该画作是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的群像画,画中近处有两人,身穿军服,披着披巾,头戴礼帽,其他人则或持长枪,或挥舞旗帜,或互相议论,队伍出发时的紧张气氛跃然纸上。

猜你喜欢
画像
基于聚类分析和用户画像的用气负荷异常检测
利用大数据建立燃气用户画像
奇怪森林
星星的画像
宁静
宁静
画像
妈妈的蓝印画像
画像
莫尼卡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