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慕课数字资源建设研究*

2022-08-18 14:11
大众文艺 2022年14期
关键词:学习者美育数字

张 毅 顾 燕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是新时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素质。美育是其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但在各大高校美育慕课的开设过程中,高选课率和高退选率同时存在。要维持在线选课者的学习持久性甚至成了一个挑战。因此从慕课数字资源的系统性开发角度入手,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导向,建立美育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理论机制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研究现状

(一)数字资源建设理论研究不足

“互联网+”时代,美育课程的数字化实践开展的势头良好,但相应的理论研究呈现出极度贫乏状态。笔者在知网以主题词“美育”+“人文素质”进行检索,结果有文献276篇,但以“美育”+“数字化”进行检索,结果仅为46条,去除关联度不大的文献,仅余39篇。

(二)数字资源建设实践设计不合理

1.课程资源开发对慕课特点考虑不足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美育慕课都如火如荼开展了起来。但与井喷状的数字资源开发量相比,此类课程在教学设计时并未凸显出慕课异步在线教学的特点,依然照搬线下授课教学模式,呈现出重知识性资源建设,轻能力性资源的建设的现状。

同时,慕课开发呈现出一定的同质化倾向。如:以“艺术”为关键词,在中国大学生慕课网上进行检索,结果为1316门,进一步查证,仅“艺术导论”为名的同质性慕课就有14门。虽然每一门慕课都开发了相应的数字资源,给了学习者多样选择的机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偏远地区美育课程开始不足的窘境。但如何做到相关数字资源的协调性发展,落实差异化开发,值得探究。

2.数字资源建设缺乏“文化自信”思政教育的系统融入

文化自信,意味着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积极肯定和坚定信心,在面对外来文化、多元文化的冲击时,能够以成熟的心态进行比较和反思,做到保持自我特色,在兼容并蓄中不断自我完善。教师在开发相关资源的时候,对文化自信的融入已有一定自觉,案例的选取已具备一定的典型性和民族性,但缺乏系统性,对时代性和创新性方面的考虑尚有欠缺。

二、美育慕课数字资源系统化设计机制

美育课程的线下和线上的数字资源开发是有差异的。后者须融入“互联网+”思维,引发异步在线学习者有意义的学习。有学者认为:在技术支持的在线学习环境中,真正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具有参与反馈的,能与同伴进行对话、合作和社交的,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激励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学习行为。而这一点恰恰是慕课最薄弱的地方,因此,美育慕课数字资源应系统地进行设计。

(一)系统化地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

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形成,需要将数字资源结构调整为知识资源和能力资源两类,并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1.知识资源系统设计

知识性资源主要是微课、课件和指导性阅读材料。以大学生慕课网上的课程为例,此类数字资源开发相对充分,经费投入充足,都由专门的视频制作公司完成,拍摄和后期技术相对先进,制作精美,形式多元:有PPT录屏类、有动画类、有教师出镜讲解类,还有边写边讲解类,甚至有绿幕抠像结合虚拟演播厅或是三维动画场景类,呈现出“高大上”的特点。但与之相对应的是,视频中的知识性资源设计内核较为简单,仅仅是将线下课程内容简单地转化成了视频资源而已,缺乏在线课程资源设计的系统性。

首先,知识资源的预设学习目标需要分层与多元化设计。

线下课的学习对象经过了高考筛选,完成了初步的分层,其学习动机和学力较为接近,学习目标单一。而慕课的学习对象组成复杂,学习动机和学力都不一致。因此,单一的授课目标必须就学情的改变进行分层设置和多元化处理。要在知识目标的构成上形成梯度,并纳入对学习者的偏好和先验知识情况的考量。同时,以学习者为中心,还应该将学习者纳入知识资源的共同开发者当中。因为他们的学习过程会影响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节奏。

其次,知识资源的情境创设需要尽力与真实社会相融。

知识并不孤立存在,往往与一定社会情境相连。美育类课程的知识应该是社会情境中的,这样才能吸引学习者的兴趣。而慕课,在同伴参与和教师的监管方面均有不足,更需要在这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以达到效果。以欣赏课程中绘画《千里江山图》的知识资源设计为例:一方面,须展现作品特定的历史社会情境,即:在宋代发达开放,充满士人理想的人文历史环境中,推敲画者心境,品味画作,从而呈现出丰富而立体知识资源,给学习者沉浸性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须考虑该作品在当今社会情境中的存在状态,通过展现其当下的不同存在形式来激发学习者兴趣。教师可以展示以该作品为创意完成的各种文创产品,包括:文具、服装、生活用品,甚至被全新演绎的其他艺术形式——舞蹈作品《只此青绿》。这样就能与学习者的生活情境紧密相连起来,使之产生学习兴趣。

2.能力资源系统设计

能力资源包括社会能力资源和方法能力资源。

首先,社会能力是指在一定的真实社会情境下的沟通、互动、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而学习者需要在情境里,理解并学会社会交往、解决利益冲突,以便能理智地、坦诚地与他人讨论、沟通,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社会的能力还包括团队的意识、宽容度与合作的能力,以及负责的态度和行动的能力。在当下,社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故而必须将此纳入教学资源制作中。

在线学习离不开学习者之间有益的合作与探讨。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及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实践,是保证慕课学习者兴趣的关键点之一。但当下中国的美育慕课,除了在作业的同行评价和讨论活动方面体现了一定的社会能力培养,其余活动开发不足。尤其缺乏小组项目式的任务资源设计,形成不了学习同伴的社会性互动和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一方面,慕课平台虽有分组和慕课堂功能,但在操作和资源整合上,仍有技术限制;另一方面,在面对数量众多的学习者时,教师精力有限,无法做到对分组后的活动进行一一管控和及时反馈。因此,在现有阶段,在能力资源设置方面,应努力对小组活动资源进行系统设计。

其次,方法能力是指能用各种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创新的能力。而对于美育类课程,往往会忽视方法能力资源的开发,导致教学陷入“形而上”的纯知识和纯理论教学。在线异步学习过程中,抽象的理论教学会让部分学习者过早失去兴趣,从而造成退选弃学情况的发生。《易经·系辞》固然说过“形而上者谓之道”,但在线教学的初衷是为了针对普通学习者进行普及化教育,因此“道”不能流于理论,需要进入到“形而下者”的“器”之中,进入到现实生活中,并要能应用于实践,这样才能让学习者真正理解并掌握。而“器”就是有引导、有设计的系列学习活动,也在线学习保持学习者兴趣的关键要素之一。

针对学习活动,积极的、定期的学习引导性资源应该包括两部分:

第一,短期能力培养引导资源,包括及时反馈的视频弹题、章节小测验和对前两者结果的总结。弹题和测验,目前慕课平台该功能开发较为成熟。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很多教师并未在视频中设计弹题。其原因值得探究。同时,对弹题和测验后的结果总结是目前美育课程资源设计较为薄弱的地方,也是学习者经常觉得学习脱离了一定的“监管”而缺乏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慕课教学中期,可以适当加入学习者自我中期检查和教师引导活动,如;学习诊断调研问卷,给予诊断结果对照表等。

第二,活动开展方法引导资源,包括演示性案例,完成复杂的进阶学习活动所需的软件和教程等指导材料。例如:慕课《艺术欣赏》的方法能力培养应围绕如何掌握审美的方法展开:针对一件艺术品,从感知内容美,到辨析形式美,最终达到感悟内涵美。教师应先设计一个基础教学案例,贯穿有三个方法应用的过程,以教会学习者审美方法的应用;然后设计进阶任务,辅以相应教程,让学习者独立地用审美方法进行欣赏,完成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系统化地进行阶段性和长远性的设计安排

1.阶段性开发设计

阶段性是指数字资源的开发不能期望一步到位,应考虑到时代发展、生活变迁和科技的进步性,进行分阶段地开发。第一,在经费投入上作出合理规划,为课程资源的修订留有余地;第二,在内容制作时,进行分段处理,为课程资源替换留下可能。具体来说,可将每个章节资源的制作分为原理和案例两大部分,并分开制作。原理性资源相对固定,可以投入较多。而案例资源在案例的具体内容上分段制作,设计一个当下最新演绎段落,便于后期更新剪辑。并定期针对该段落进行及时替换,以凸显时代性。例如:对唐三彩的欣赏案例,就可在该段落及时纳入近年来最火的《唐宫夜宴》舞蹈,以此作为情境来进行讲解。对书法《奉对帖》的讲解,亦可引入近年来央视的《书简阅中国》节目部分内容进行情境创设和历史知识的补充。第三,设计专门的板块,适当纳入社会资源作为补充。随着科技进步,各种新颖的表现手段层出不穷,例如:越来越发达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令原本很多难以表达的文史知识得到鲜明的表现。但由此带来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完全依靠课程团队进行开发并不现实。因此可以在该课程板块上,标明出处后,提供世界各大博物馆、文化馆或其他公益机构开发的资源链接作为学习补充。

2.长远性开发设计

长远性是指将教学润物细无声的融入学习者今后的人生发展中,从而起到长远的素质教育目的。课程的时长是有限的,如何让课程形成线下延伸才是关键。这就更需要教师将线上的教学与线下的生活紧密相连,真正做到普及教育,让美育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学生提升本体意识、追求精神富足,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一旦学习者养成习惯,就会真心地热爱美,自觉吸纳美,乐于分享美,实现长远教育的目的。因此,慕课可通过设计线下学习任务,安排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完成线下看展、听人文讲座、阅读人文书籍等活动。从教会学习者如何查阅此类美育活动的开展信息开始,逐步引导学习者进行知识迁移,将课上的欣赏方法带入生活中,学会自己欣赏,切实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同时,慕课亦可适时将日常生活审美纳入学习任务。例如:从肖像绘画构图欣赏引导到手机人像拍摄构图;从静物绘画欣赏引导到自己书桌的摆放;从经典建筑欣赏引导到校园建筑欣赏等等,让学习者学会丰富自己的生活,最终实现自我参与活动习惯的形成。

(三)系统化地进行“文化自信”思政教育的融入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故此,让美育课程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智能化、数字化发展体系,以丰富当代文化供给,形成新的宣传效应,融合思政内容,提升“文化自信”,才能达到创新传承的目的。

1.重视美育中传统文化部分内容的开发

这就需要结合教学思政要求,全面梳理整个课程知识体系,根据课程发展和当下需求,对传统文化部分进行知识内容的更新重组,去除糟粕,达到优化。过程中,需要强调典型性和民族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案例既要与生活相联系,又要能让学习者进行实践参与,方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学习兴趣。

举例来说,《艺术欣赏》工艺美术章节中,在传承的基础上,笔者选用了春节活动中依然存在的贴年画和赏花灯为主题,以年画欣赏为教学案例,以花灯欣赏为进阶任务。针对年画案例,制作资源,包含:情境创设资料(以影像资料为主,包含古代和现代贴年画的影像,强调两者异同,凸显文化和历史要素的理解)和教学资料(包含微课、PPT和文档,强调审美方法的应用,从内容、形式和内涵三方面进行欣赏)。在完成教学之后,请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完成对民艺花灯的欣赏。学生需要提交关于花灯历史、形式和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方面影响三方面的欣赏分析PPT作业。接着请学生完成创新作业,自己动手做一个简易花灯,并录制一段视频。作业赋分方法明确:知识迁移作业占70%,创新作业占30%。同时,前者中,对三种欣赏方法分别赋分,形成学习目标梯度。再根据每个目标赋的完成度、准确度和深广度,进行得分点划分。后者中,依据作品的完成度和创意进行赋分。当然,教师会提供支持系统资源,对学习活动进行引导,提供包含PPT制作、视频拍摄剪辑、花灯制作从易到难的各种教程。

2.系统从各个方面凸显“文化自信”

当今社会,节奏快、资讯呈爆炸趋势,容易导致精神的迷茫。因此美育慕课需要关注数字技术加入后对当下年轻人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凸显“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社会意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不是空洞的口号,它包含具体的内容,落实在美育课中有具体育人目标。这一点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中就已明确,通过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真正具备文化自信的人是拥有多方面综合素养的人,他会展现出这几点,即: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优秀的品德修养,同时拥有广博的知识、顽强的奋斗精神、健康的理念、正确的审美和劳动观。因此在资源制作中,应该据此来挑选案例,系统展现。以《艺术欣赏》为例,可以将所有案例进行分类,从劳动美、生活美、礼仪美等角度融入相应的思政点进行教育,让学生切实提升文化自信。

小结

素质教育任重道远,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高校美育慕课的建设必然会成为高校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向。系统化的进行设计,从知识结构调整开始,从素质教育的长远性目标上进行考虑,分阶段进行建设,凸显文化自信,努力解决美育慕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方能真正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达到教学目标。由此如能形成具有较好实际效果的普适性课程资源开发设计模式和理论机制,为其他高校美育慕课开发提供参考,才是本文探讨的意义之所在。

猜你喜欢
学习者美育数字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答数字
美育教师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