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瑶,张凌怡,张维冰
(华东理工大学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37)
天然酶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制备成本高、储存条件严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纳米酶是具有类似天然酶催化活性的无机纳米材料,作为新一代的人工酶,具有成本低、稳定性好等优点,弥补了天然酶的不足,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自2007年Fe3O4纳米粒子作为过氧化物酶的模拟物被发现以来[2],大量基于纳米酶的研究不断涌现。典型的纳米酶包括碳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碳量子点),金属纳米粒子(如Ag、Au、Pt、Pd),金属氧化物(如Fe3O4),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s,简称MOFs)及各种复合材料等。纳米酶已被运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如对离子、分子、癌细胞等的检测,对环境污染物的处理,在抗菌、抗癌、抗氧化方面的应用等[3]。
MOFs 是由金属离子/簇与有机配体配位而成的多孔材料,具有大量的活性位点,研究表明MIL-53、MIL-88、MIL-100 和MIL-101 等MOFs 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4]。如MIL-53(Fe)被证明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在H2O2的存在下可以催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和邻苯二胺(OPD)的氧化,并实现对H2O2的比色检测[5]。MOFs 材料具有良好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Valekar 等[6]使用N,N,N',N'-四甲基-1,4-丁二胺(TMBDA)将MIL-100(Fe)功能化后与胆碱和乙酰胆碱特异性酶结合,成功地检测了牛奶和血清中分别存在的胆碱和乙酰胆碱。Xu等[7]采用微波辅助法合成了Fe3O4@MIL-100(Fe),证实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类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发展了简单有效的谷胱甘肽比色检测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 ~45µmol/L,检出限(LOD)为0.26µmol/L。
碳纳米材料作为典型的类酶材料,成为纳米酶研究的热点。Song 等[8]合成了羧基修饰的氧化石墨烯(GO-COOH),并成功用于葡萄糖的检测。Zhang等[9]制备了ZIF-8-还原氧化石墨烯(ZIF-8-rGO)负载的双金属(AuPt)纳米颗粒,并作为一种新型的过氧化物酶模拟物用于H2O2的高灵敏度检测。Li等[10]将氮杂原子(N)掺杂到Q-石墨烯(QG)中,制备得到的碳基纳米酶具有高特异性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其催化性能大大提高。煤系针状焦(NC)是以煤焦油、沥青及其重要馏分为原料[11]制成的固体炭材料,在显微镜下具有明显的针状纹理结构,片层状结构堆积整齐[12],其结构及组成与石墨烯相似,可用于制备特种炭素材料及其复合材料、超高功率电极[11]等。目前将石墨烯作为纳米酶的研究较多,然而并无基于针状焦的纳米酶的相关报道。考虑到针状焦的低成本及其与石墨烯的相似性,发展基于针状焦的新型复合纳米酶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生物硫醇主要包括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在人体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液中这些低分子量硫醇的异常水平与一些疾病密切相关,包括糖尿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13],因此发展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目前已发展了各类材料用于生物硫醇的检测,如FeS2/SiO2[14]、MoS2@CoFe2O4[15]、Ru@G[16]、Fe3+[17]等。Liu等[18]利用灵芝多糖还原并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并将得到的材料用于半胱氨酸检测,检出限为0.1µmol/L,线性范围为2 ~30µmol/L;Deng 等[19]制备了铁和氮共掺杂的石墨烯量子点,实现了复方氨基酸片中半胱氨酸的检测;Wu等[20]合成了石墨氮化碳并将其应用于血清样品中半胱氨酸的检测。
本文以针状焦为基底,利用其与MIL-100(Fe)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制备了复合材料NC@MIL-100(Fe),对材料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其类过氧化物酶活性。以NC@MIL-100(Fe)为纳米酶发展了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的分析方法,优化了分析条件,并进一步应用于实际样品人血清中生物硫醇浓度的检测。
煤系针状焦由鞍山热能院提供;均苯三甲酸(H3BTC)购于西格玛奥德里奇(上海)贸易有限公司;乙醇、硝酸、氯化钾购于上海凌峰试剂有限公司;精氨酸(Arg)购于上海百灵威化学技术有限公司;九水硝酸铁(Fe(NO3)3·9H2O)、30%过氧化氢(30% H2O2)购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谷胱甘肽(GSH)、二甲基亚砜(DMSO)、L-半胱氨酸(Cys)、甘氨酸(Gly)购于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无水乙酸钠(NaAc)、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氯化钠、氯化镁、乙酸(HAc)、L-组氨酸(His)、酪氨酸(Tyr)等其他氨基酸购于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健康人血清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均为超纯水。
S-3400N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日本日立公司);JEM-1400 生物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日本电子株式会社);FT-IR 670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美国尼高力公司);D/max2550VB/PC X 射线衍射仪(XRD,日本理学电机);UV-25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
将14.43 g Fe(NO3)3·9H2O 与5.04 g H3BTC 溶于36 mL 水中,超声1 h,随后转移至反应釜中160 ℃下反应12 h,之后加水在70 ℃下搅拌3 h,再加乙醇在65 ℃下搅拌3 h以洗去杂质。最后将所得材料置于50 ℃真空烘箱下过夜烘干,得到MIL-100(Fe)[21]。
称取500 mg针状焦,倒入60 mL浓硝酸,60 ℃油浴下搅拌7 h,水洗至中性后置于50 ℃烘箱过夜,得到酸化后的针状焦。
将7.21 g Fe(NO3)3·9H2O与2.52 g H3BTC溶于18 mL水中,取25 mg酸化后的针状焦溶于50 mL水。将以上两种溶液分别超声1 h,之后将两者混合搅拌1 h,转移至反应釜中150 ℃下反应15 h。反应完成后,将材料离心,之后加水在70 ℃下搅拌3 h,再加乙醇在65 ℃下搅拌3 h,洗去杂质。最后将所得材料置于90 ℃烘箱下过夜烘干,得到NC@MIL-100(Fe)。
将4.8µL TMB(10 mg/mL)、100µL 30%的H2O2及20µL NC@MIL-100(Fe)(1 mg/mL)与0.2 mol/L的NaAc-HAc(pH 3.6)缓冲液混合,使反应液总体积为1 mL。随后在37 ℃下孵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其在500 ~800 nm 波长范围的吸收光谱,并考察其在652 nm 波长下的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作为对比,针状焦和MIL-100(Fe)也在相同条件下测试。
在保持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考察了不同的H2O2浓度(0.1 ~5 mmol/L),TMB浓度(0.1 ~4 mmol/L),纳米酶质量浓度(2 ~100µg/mL)及孵育时间(5 ~30 min)下,反应体系在652 nm波长下吸光度的大小。
取20µL NC@MIL-100(Fe)(1 mg/mL),不同体积(1.2、2.4、4.8、7.2、9.6、12、16.8、24µL)的TMB溶液(10 mg/mL)与0.2 mol/L的NaAc-HAc(pH 3.6)缓冲液混合,37 ℃下孵育20 min,加入100µL 30%的H2O2使反应液总体积为1 mL,检测其在652 nm波长下的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将吸光度增加速率转换为催化反应速度v,并将v和底物浓度拟合到米氏方程,计算动力学常数Vmax和Km。米氏方程如下所示:
其中Vmax为饱和底物浓度下的最大反应速率,[S]是底物的浓度,Km是米氏常数。Km反映了纳米酶对其底物的亲和力,定义为最大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Km越小说明材料对底物的亲和力越强。
以H2O2为底物时,取20µL 的NC@MIL-100(Fe)(1 mg/mL),不同体积(1、2、4、6、8、10、14、20 µL)的H2O2溶液(50 mmol/L)与0.2 mol/L 的NaAc-HAc(pH 3.6)缓冲液混合,37 ℃下孵育20 min,加入120µL TMB溶液(10 mg/mL)使反应液总体积为1 mL,其他步骤同上。
将4.8 µL TMB 溶液(10 mg/mL),20 µL H2O2溶液(50 mmol/L),20 µL 的NC@MIL-100(Fe)(1 mg/mL),不同体积(0、0.6、1、2、3、4、5、6、7、8、9、10、11、12、14、16、18µL)的谷胱甘肽溶液(5 mmol/L)与0.2 mol/L的NaAc-HAc(pH 3.6)缓冲液混合,使反应液总体积为1 mL,37 ℃下孵育20 min,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其在500 ~800 nm 波长处的吸收光谱。检测半胱氨酸时,则将谷胱甘肽溶液替换为不同体积(0、1、10、20、30、40、50、60、70、80、100、120、140、160、180µL)的半胱氨酸溶液(1 mmol/L),其他条件同上。
将4.8 µL TMB 溶 液(10 mg/mL),20 µL H2O2溶 液(50 mmol/L),20 µL NC@MIL-100(Fe)(1 mg/mL),20µL 浓度为5 mmol/L 的组氨酸(His)、谷氨酸(Glu)、色氨酸(Trp)、苯丙氨酸(Phe)、甘氨酸(Gly)、丙氨酸(Ala)、酪氨酸(Tyr)、赖氨酸(Lys)、脯氨酸(Pro)、天冬氨酸(Asp)、精氨酸(Arg)、Na+、Mg2+和K+溶液与0.2 mol/L 的NaAc-HAc(pH 3.6)缓冲液混合,使反应液总体积为1 mL。在37 ℃下孵育,并检测其在652 nm波长下的吸光度。
将4.8 µL TMB 溶 液(10 mg/mL),20 µL H2O2溶 液(50 mmol/L),20 µL NC@MIL-100(Fe)(1 mg/mL),健康人血清与0.2 mol/L 的NaAc-HAc(pH 3.6)缓冲液混合,使反应液总体积为1 mL 且最终人血清的浓度被稀释10 倍。在37 ℃下孵育,并在652 nm 波长下检测其吸光度。将吸光度变化值转化为浓度,即可得到人血清中生物硫醇的含量。加标实验分别将200µmol/L 和400µmol/L 的半胱氨酸加入上述反应体系中,使其最终浓度被稀释10倍,计算血清中生物硫醇的实际浓度和回收率。
由于煤系针状焦表面基团较少,为了使MIL-100(Fe)顺利吸附,首先用浓硝酸氧化针状焦,在其表面引入羟基、羧基等基团。利用酸化后的针状焦与MIL-100(Fe)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制备NC@MIL-100(Fe)具有成本低、一次制备产量较大、制备方法简单等优势。
采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材料的形貌进行表征,结果如图1 所示。针状焦呈片层状结构,MIL-100(Fe)为直径约100 nm 的颗粒;而从NC@MIL-100(Fe)的电镜图可看出,基于针状焦的片层结构,MIL-100(Fe)能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其上,减少了MIL-100(Fe)的团聚现象。
图1 NC(A)、MIL-100(Fe)(B)、NC@MIL-100(Fe)(C)的SEM图及NC(D)、MIL-100(Fe)(E)、NC@MIL-100(Fe)(F)的TEM图Fig.1 SEM images of NC(A),MIL-100(Fe)(B),NC@MIL-100(Fe)(C)and TEM images of NC(D),MIL-100(Fe)(E),NC@MIL-100(Fe)(F)
图2A 为材料的XRD 表征结果。可看出针状焦在26.3°(002)[21]处出现了较强的衍射峰;MIL-100(Fe)在5.3°(333)、10.8°(428)、14.2°(088)、18.2°(7911)、24°(6618)和27.7°(9321)处出现了衍射峰,与文献报道一致[22];而在NC@MIL-100(Fe)中,MIL-100(Fe)的衍射峰均有出现,但针状焦的衍射峰并不明显,可能是因为MIL-100(Fe)较多的覆盖在针状焦的表面。图2B为材料的红外光谱图,针状焦中3424、1654、1631、1051 cm-1处的峰分别对应O—H、—C==O、—C==C、—C—O基团;MIL-100(Fe)中3417、1623、1574、1446、758、711 cm-1处的峰分别对应O—H基团和苯环[23];而在NC@MIL-100(Fe)中,针状焦和MIL-100(Fe)的特征峰均有出现。图2C为材料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可得到针状焦、MIL-100(Fe)和NC@MIL-100(Fe)的BET比表面积分别为20.53、1354.92、912.38 m²/g。复合材料NC@MIL-100(Fe)仍保持了较大的比表面积。以上表征均证明NC@MIL-100(Fe)成功合成。
图2 NC、MIL-100(Fe)和NC@MIL-100(Fe)的XRD图谱(A)、红外光谱(B)和N2吸附-脱附等温线(C)Fig.2 XRD patterns(A),FT-IR spectra(B)and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C)of NC,MIL-100(Fe)and NC@MIL-100(Fe)
为了考察NC@MIL-100(Fe)材料作为纳米酶的性能,对其类过氧化物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由于类过氧化物酶在H2O2的存在下可以催化TMB的氧化,使反应体系由无色变为蓝色,因此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反应体系的吸光度进行检测,以吸光度的变化值为参数评价NC@MIL-100(Fe)的类酶活性。首先检测了相同条件下,针状焦、MIL-100(Fe)和NC@MIL-100(Fe)的吸收光谱及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3A 所示,NC@MIL-100(Fe)在652 nm 下的吸光度明显高于单独的针状焦与MIL-100(Fe);图3B 显示在相同时间下,NC@MIL-100(Fe)吸光度的变化值最大,说明在单位时间内NC@MIL-100(Fe)的催化性能优于针状焦与MIL-100(Fe)。
图3 NC、MIL-100(Fe)、NC@MIL-100(Fe)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A)及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B)Fig.3 UV-Vis absorption spectra of NC,MIL-100(Fe),NC@MIL-100(Fe)(A)and the curves of absorbance versus time(B)conditions:4.8µL TMB(10 mg/mL),100µL 30%H2O2 and 20µL NC@MIL-100(Fe)(1 mg/mL)
对纳米酶催化条件进行优化(图4),分别考察了其他条件不变时不同H2O2浓度、TMB 浓度、纳米酶质量浓度和孵育时间对反应体系相对吸光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催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为1 mmol/L H2O2、3 mmol/L TMB、80µg/mL NC@MIL-100(Fe)和20 min的孵育时间。
图4 不同的H2O2浓度(A)、TMB浓度(B)、纳米酶质量浓度(C)及孵育时间(D)对反应体系相对吸光度的影响Fig.4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H2O2 concentrations(A),TMB concentrations(B),nanozyme mass concentration(C)and incubation time(D)on the relative absorbance of the reaction systemconditions:24µL TMB(10 mg/mL),20µL H2O2(50 mmol/L),20 min incubation time and 20µL NC@MIL-100(Fe)(1 mg/mL)
分别以TMB 和H2O2为底物,研究了各材料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动力学,结果见表1。经过对比发现,针状焦的Km和Vmax较小,说明针状焦对底物的亲和力较高,但催化反应速度较慢;MIL-100(Fe)的Km和Vmax较大,说明其催化反应速度较快,但对底物的亲和力较低;而不论是以TMB 还是以H2O2作为底物,NC@MIL-100(Fe)的Km值均介于针状焦与MIL-100(Fe)之间,且Vmax值大于针状焦和MIL-100(Fe),说明该材料结合了针状焦和MIL-100(Fe)的优势,对底物的亲和力较高且催化反应速度较快,具有良好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
表1 各材料的动力学参数Table 1 The kinetic parameters of each material
表2列举了其他纳米酶和本文合成的纳米酶的催化动力学常数。在分别以TMB和H2O2为底物的情况下,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相比,NC@MIL-100(Fe)的Km值比HRP小1.61倍和8.6倍,说明该材料比天然酶对底物的亲和力更强;与其他纳米酶相比,NC@MIL-100(Fe)也表现出较为优异的催化效果。
表2 各种纳米酶Km值与Vmax值的对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Km and Vmax value of various nanozymes
(续表2)
基于NC@MIL-100(Fe)良好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将其应用于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的分析。由于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含有巯基,加入反应体系后将与TMB竞争H2O2因被还原而产生的羟基[15],导致被氧化的TMB 含量减少,从而使反应体系的蓝色变浅。如图5A 和图5B 所示,随着谷胱甘肽或半胱氨酸浓度的增加,反应体系在652 nm下的吸光度逐渐减小。以吸光度的变化值(ΔA)为纵坐标,不同的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图5C 和图5D),发现在较高浓度下ΔA趋于饱和。在3 ~70µmol/L 范围内ΔA与谷胱甘肽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方程为ΔA=0.0143cGSH+9×10-6(r2=0.998),检出限(LOD,3σ/S)为0.33µmol/L;在1 ~80µmol/L 范围内ΔA与半胱氨酸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方程为ΔA=0.0095cCys+0.0184(r2=0.998),LOD(3σ/S)为0.22µmol/L。
图5 加入不同浓度谷胱甘肽(A)和半胱氨酸(B)的吸收光谱及体系吸光度随两者浓度的变化值(C、D)Fig.5 The UV absorption spectra(A,B)and changes in absorbance(C,D)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GSH and Cysconditions:20µL H2O2(50 mmol/L),4.8µL TMB(10 mg/mL)and 20µL NC@MIL-100(Fe)(1 mg/mL)
表3为多种纳米酶检测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的线性范围及LOD 值。相比其他材料,NC@MIL-100(Fe)检测的线性范围更宽,且LOD较小,是检测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的良好材料。
表3 各纳米酶对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的线性范围及LOD的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linear ranges and LODs of GSH and Cys detected by various nanozymes
研究了其他氨基酸及离子对反应体系的干扰情况。加入浓度均为100µmol/L的谷胱甘肽、半胱氨酸及干扰物质,并检测反应体系的吸光度。由图6可知,包含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的反应体系吸光度发生了明显变化,溶液褪色明显。以半胱氨酸为例,在几种干扰物质中,组氨酸、谷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精氨酸对反应体系具有一定的干扰,其浓度为100 µmol/L 时,相对误差为10.6% ~18.9%;其它组分的干扰较小,浓度为100µmol/L 时,相对误差为0.5%~8.3%,说明反应体系对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的检测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但应注意的是,若检测过程中,反应体系内存在能被羟基自由基氧化的其他还原性物质,则该还原性物质也会与TMB 竞争羟基自由基,从而对生物硫醇的检测产生干扰。
图6 体系对GSH和Cys检测的选择性Fig.6 Selectivity of detection for GSH and Cysconditions:the interfering substance is 100µmol/L,and other conditions are the same as those in Fig.5
由于人血清中半胱氨酸的浓度远高于谷胱甘肽的浓度[25],因此以血清中半胱氨酸为分析对象。检测结果如表4 所示,人血清中生物硫醇的浓度为178 µmol/L,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RSD)为4.2%。向上述样品中分别加入200、400µmol/L 的半胱氨酸标准溶液进行加标实验,得到其回收率为94.5%~103%,RSD 为2.3%~2.4%。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实际样品中的检测效果良好。但基于本方法的检测原理,如果样品中同时含有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则本方法不能实现两者的分别测定,仅能对其总量进行估测。
表4 NC@MIL-100(Fe)用于人血清中半胱氨酸浓度的检测Table 4 NC@MIL-100(Fe)for the detection of Cys concentration in human serum
本文以针状焦为基底,通过其与MIL-100(Fe)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制备了新型纳米酶NC@MIL-100(Fe),并应用于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的分析。NC@MIL-100(Fe)不仅原料成本较低、使用量小、合成方法简单,且对底物的亲和力较高,催化反应速度较快。NC@MIL-100(Fe)作为性能优良的纳米酶,有望在生物样品分析和疾病诊断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