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羽涵,刘 佳,吴姝岚
(上饶师范学院 江西 上饶 334001)
明代中叶以后,弋阳腔及其各支系声腔在全国遍地开花,并保留了一些相对丰富的曲谱及文字资料,这为弋阳腔音乐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戏文中的弋阳腔最早记载于明正德年间祝允明的《猥谈》,那时弋阳腔已与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等并称。其流播地域如此广阔,应当和它的腔调特质以及保持早期戏文面貌有密切的关联:它保持了戏文初期,运用里巷歌谣、村坊小曲,以锣鼓为节、不用管弦所衍生出来的现象;又吸收了北曲曲牌,从中生发了滚白和滚唱,为后来的青阳腔提供了极为开阔的发展天地。弋阳腔不仅没有在明嘉靖年间断绝,而且明万历以后陆续见诸文献,入清之后,于乾隆年间改名为“高腔”,至道光年间仍时有踪迹可寻。弋阳腔又衍生出徽州腔、四平腔、青阳腔、京腔等派别,迄今犹潜伏流播于各地方剧种,如江西赣剧、浙江婺剧、福建词明戏、广东正音戏等。
弋阳腔的音乐是曲牌体音乐,其由曲牌名、曲词和曲调三部分构成。曲词是长短句式,其字数、音节、平仄都是相对固定的。每个曲牌的曲词都不相同。弋阳腔唱腔的旋律(曲调)往往与曲词的格律有着紧密的联系,与曲词互相影响。当然,弋阳腔对这些曲牌的运用又是非常灵活的,它从不局限于曲词的格律,其平仄、字数或句数会根据实际的需要而变化。为了突破曲牌格律的限制,弋阳腔大量运用帮腔、滚唱或滚白等手法,对原曲牌进行扩充,使得同一曲牌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剧本、不同的演唱者之间都有一定的区别。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离开了节奏,音乐就失去了“骨骼”的支撑,而成为一堆没有任何美感和音乐意义的单个音符。在我国传统戏曲音乐中,节奏这一要素以多种“板式”形态存在于音乐体系中。它不同于西洋音乐中的节奏概念——在特定节拍环境下的音符的组合方式,与节拍是一对互相关联但又相对独立的概念。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有多种多样的板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板式是节拍、节奏、速度或音乐表情的综合体,其中主要的是节拍。中国戏曲音乐从早期的曲牌体音乐,到后期更加灵活多变的板腔体音乐,其所涉及的板式更多意义上是节拍特征的体现,但戏曲板式所涉及的这种节拍,实际上已经包含了节奏、速度及表情等音乐要素。
明代早期的弋阳腔,其板式是什么形态,有多少种板式类型,由于资料的缺失,我们已无法得知。明代中叶以后,弋阳腔及其各支系声腔在全国遍地开花,并保留了一些相对丰富的曲谱及文字资料,这为弋阳腔音乐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现存的有关弋阳腔的资料来看,弋阳腔音乐中的板式类型还是相当丰富的。经过对现存弋阳腔曲牌音乐的梳理,按其中板与眼的关系,弋阳腔的板式大致有两类:基本板式和变化板式(严格意义上说,变化板式不是具体的板式,而是基本板式的一种变化手法)。“板”是各种板式中的强拍,各基本板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眼”。由于“眼”在弋阳腔板式中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由此而衍生出各类基本板式。
无眼板:有板无眼,速度为中快,一般用1/4拍记谱,在弋阳腔及其他戏曲中,这种板式被称为“流水板”或“流板”。
一眼板:一板一眼,速度为中速,一般用2/4拍记谱,在弋阳腔中这种板式又被称为“正板”,在其他戏曲音乐中,则一般被称为“原板”。
三眼板:一板三眼,一般情况下速度较慢,用4/4 拍记谱,在弋阳腔及其他戏曲中,这种速度较慢的三眼板又称为“慢板”。
弋阳腔的变化板式常用的有散板、紧板、快板等。有人说,散板就是将原板拆散而成为无板无眼的节拍类型,这种说法有点片面。散板其实是形散而神不散,表面上看好像没有板和眼,但实际上板眼仍然存在,只不过其板眼是不固定的。在弋阳腔中,散板经常应用在曲牌的起始和收腔处,有时也用于曲牌中间。
江西赣剧弋阳腔老艺人将明清时期属于徽州府的婺源县目连高腔称作“四平高腔”,其与徽州四平高腔以及绍兴、温州的四平高腔是一脉相承的。明末清初,江西吉安、建昌、南昌也出现了四平腔,由此传入福建而为四平戏。
至于“四平腔”之名,则如上文所云,弋阳帮腔有八平、六平、四平之别,取其“四平”则名“四平腔”。
弋阳腔锣鼓采用断连互用、快慢有序、击止交融,强弱相衬、开收转换等手法,使几件打击乐器有机地与弋阳腔音乐交织在一起。弋阳腔锣鼓演奏技巧受制于乐器本身的形制、构造、音域、音色等特点,并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过一代代音乐家探索而形成、固定、传承下来。这些演奏技巧根植于我国民间音乐,在技巧的每一次拓展与改革的进程中,都携带着民族器乐历史的印记。由于地区、民族、时代与演奏者的不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乐器形成极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具有多种独特的演奏风格与流派。例如,吹奏乐器的用指技巧就有飞指技巧、指震音技巧、倚音、滑音、叠音、打音、颤音等十余种技巧,又如拉弦乐器的弓法技巧有运弓技巧、长弓技巧、连弓技巧、分弓技巧、快弓技巧、顿弓技巧、颤弓技巧、抖弓技巧、抛弓技巧、跳弓技巧、换弓技巧等十多种技巧,弹拨乐器、打击乐器的技巧也丰富多样。民族乐器演奏技巧的多样化决定了音响效果的多样化,这为民族器乐表现各种音乐场景和音乐情感奠定了基础。
一般而言,部分锣鼓采用的核心规则也能用于一些高腔的分支内,即锣鼓的配合者需要帮而不是唱。弋阳腔的锣鼓伴奏也不例外,此类乐器由“鼓板”与“锣鼓”构成。因为剧情气氛存在差异,弋阳腔作品并非一成不变地从开始就用锣鼓乐器,可能在中间位置或结束的一小部分才用锣鼓伴奏。中国乐器分为弹拨乐器、吹管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四个种类。在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弹拨乐器为最独特的声部,主要由琵琶、中阮、大阮、古筝等具有浓郁中国特点的民族乐器组成。吹管乐器有竹笛、洞箫、唢呐、笙等。在中国戏曲音乐中,昆曲的伴奏以竹笛为主。拉弦乐器包括二胡、高胡、京胡、板胡、中胡等。在中国戏曲伴奏中,以弦乐器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剧种众多。京剧以京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广东粤剧以广东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打击乐器包含锣、鼓、镲、钹、木鱼等。在中国戏曲音乐中,打击乐器属于不可缺少的重要伴奏乐器,江西弋阳腔以锣鼓为主要伴奏乐器。此类锣鼓伴奏十分普遍,通常这种伴奏始终与整个帮腔一同出现,若腔句句幅更长一些,就使用再次伴奏的方法,多次演奏,并维持到帮腔完成。
图一、长韵锣鼓
图二、中韵锣鼓
如图一所示,乐句中帮唱半句或一句,节奏拉得很长的帮腔句称为“长韵”。伴奏锣鼓称为长韵锣鼓。
如图二所示,乐句中帮唱半句或半句以上的帮腔句,称为“中韵”,伴奏锣鼓称为中韵锣鼓。
一般而言,部分锣鼓采用的核心规则也能使用于一些高腔的分支内,即锣鼓的配合者需要帮而不是唱。弋阳腔的锣鼓伴奏也不例外,此类乐器由“鼓板”与“锣鼓”构成。
在弋阳腔内,展现部分快乐、有趣的情景,通常使用小锣,而部分相对严肃、悲怆的情景,则基本上使用大锣。弋阳腔锣鼓经十分多元,因为弋阳腔的剧情十分繁杂,唱腔音调的推进形式也不够平稳,富于变化,其锣鼓的节奏并不简单,丰富的节奏在其他戏曲打击乐中是较少出现的。在角色方面,老生与花脸的戏基本上使用大锣,花旦、青衣与丑角的戏便运用小锣。在弋阳腔中,大锣与小锣是应用次数最多的乐器,铙钹等乐器只有在十分独特的状况下才应用。因为铙钹的音色十分尖锐、单一,无法与大锣相比,也不如小锣干净,将铙钹当作核心乐器,在表演效果方面容易产生一种悲剧感,在弋阳腔中,铙钹主要表现黯淡的、无力的、悲剧的气氛。
弋阳腔锣鼓采用断连互用、快慢有序、击止交融,强弱相衬、开收转换等手法,使几件打击乐器有机地与弋阳腔音乐交织在一起,赋予弋阳腔音乐鲜明的艺术特色。弋阳腔器乐以上几方面的艺术特征,与传统社会生活呈现出鲜明的对应关系。今天我们学习、欣赏和研究弋阳腔器乐,主要关注那些具有仪式性和娱乐性质的乐器,因为其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传统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同时亦能呈现出某种普遍性的音乐审美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