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灿兴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云南 昆明 650111)
在高职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通常有三年制与五年制的学制区别,以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为例(以下简称我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为初中毕业生,通过参加中考——填报志愿进入学校学习;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为普通高中毕业生或者三校生,通过参加高考——填报志愿进入学校学习。
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校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只在义务教育阶段或高中阶段进行过普通的音乐课程学习。学生在入校后对于系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掌握不到位,需要通过高职阶段的系统的音乐课程进行强化学习。因此,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都开设了相关的音乐类课程,如钢琴课、声乐课、乐理与视唱等基础课程,也有一些学校开设了奥尔夫音乐教育、音乐欣赏、幼儿歌曲弹唱等相关音乐类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略有不同,在我校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乐理与视唱、钢琴、声乐、幼儿歌曲弹唱等几门音乐类课程。
不论是乐理与视唱、钢琴、声乐还是幼儿歌曲弹唱课,现在多采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法。以技能教学为主,通过教授理论知识、发声技巧、钢琴弹奏、幼儿歌曲弹唱等知识技能,让学生达到幼儿教师的岗位要求。现有的传统音乐教学法枯燥且教法单一,学前教育学生毕业后需要在岗位上经历一定的适应期,为了提高课程与岗位的匹配度,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在传统音乐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奥尔夫教学法。把奥尔夫教学法中关于旋律、节奏、律动、语言等要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把音乐教学法与幼儿园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
在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有以下几门音乐类课程:乐理与视唱、声乐、钢琴、幼儿歌曲弹唱。
乐理与视唱这门课程通常开设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第一学年或者第一、二学年,周课时为2 节或者4 节。这门课程主要解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不足的问题,为之后学习其他音乐技能课程奠定基础音乐认知,包括对音乐基本要素如音高、节奏、强弱、调式、力度、速度、识谱、织体、音色、曲式等的基本认知和掌握,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钢琴、声乐、舞蹈、弹唱等相关技能。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一般开设在第一、二个学期或者前四个学期,周学时为2 课时。声乐课主要学习正确的发声方式、气息的运用、对歌曲的正确演唱等实践技能,对应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学生在大量学习幼儿歌曲演唱的同时,也将学习到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民族民间歌曲等其他歌曲的演唱方法。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与声乐课开设学期一致,一般开设在第一、二个学期或者前四个学期,周学时为2 课时。钢琴课主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弹奏姿势、基础的练习曲、简单的钢琴乐曲、音色的处理、节奏指法的变换等钢琴演奏技能技巧。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儿歌弹唱课程一般开设在学习钢琴课、声乐课后的一年,分为上、下两个学期,周学时为2 课时。在学习和掌握钢琴和声乐技巧后,利用弹唱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弹唱结合和幼儿歌曲弹唱技能技巧,使学生在正确演奏钢琴的同时,还能较好地表现歌曲韵律。这门课程建立在有效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和岗位需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习后尽快融入之后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
学前儿童的歌唱能力可以从歌词、音域、旋律、节奏、呼吸和协调这六个方面体现。学前儿童在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六个方面的发展各有特点。
在歌词方面,3~4 岁左右的儿童可以掌握相对完整的句子,或较长句子中意思相对完整的片段,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在理解歌词具体含义上还有一些困难,会在唱歌时记不住歌词,或把一些歌词省略掉,也会出现吐字不清、歌词混乱的情况。4~5岁的儿童掌握和演唱歌词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一般可以较为完整、准确地演唱儿歌中的歌词,唱错歌词或者发音错误的现象会相对减少,对歌曲的听辨、理解、记忆能力有所提高。随着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5~6 岁的儿童可以记住和歌唱更长和更复杂的歌词,对歌词的理解也会更加准确,在发音、咬字、吐字方面会更加清晰。
音域是指歌唱时能发出的最高音到最低音的音高距离。3~4 岁儿童歌唱的音域一般在c1~a1,4~5岁儿童歌唱的音域一般是c1~b1,5~6 岁儿童歌唱的音域一般可以达到c1~c2。由于身体发展的个体差异,不同幼儿能歌唱的音域也会有一定差异。
旋律方面,3~4 岁的儿童在旋律听辨和感知上存在差异和不确定性,所以,这一阶段的儿童“走音”现象比较明显,有部分儿童甚至唱歌如同说歌,在没有音乐伴奏的情况下,这个年龄的儿童唱歌走音的情况更加严重。4~5 岁的儿童对歌曲旋律的感知能力和对音准的把握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大多数儿童在有音乐伴奏的情况下可以唱准歌曲的旋律。5~6 岁的儿童在歌唱的音准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能比较准确地唱出旋律的音高,对于一些三度、四度的跳音也能适应和歌唱。
节奏方面,3~4 岁儿童一般能歌唱节奏相对简单的歌曲,一般节奏多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这些简单的节奏与儿童本身的身体动作(走路、跑步等)和生理活动(心跳、呼吸等)相一致,所以,这一阶段的儿童基本上能歌唱较简单的节奏,但是节奏变化不宜过多,他们往往不能作出快速的变化和调整。4~5岁的儿童在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基础上能比较准确地歌唱二分音符以及带附点的节奏。5~6 岁儿童能歌唱的节奏型更为多样,在节拍上也能较为准确地表达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
呼吸方面,3~4 岁的儿童气息不长,有些儿童气息也不够稳定,常常会根据自己使用气息的情况随意换气,因此,这些儿童在歌唱时会出现因换气导致句子中断或词义中断的情况。4~5 岁的儿童对气息的控制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他们一般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按照乐句的要求进行换气,因换气随意中断句子的情况有所改进。5~6 岁儿童对气息的控制力有了较大的发展,能根据教师的引导按照音乐乐句和情绪进行比较自然的换气。
协调能力方面,3~4 岁的儿童比较缺乏头-脑-口协调配合的能力,不容易在齐唱、合唱的情况下整齐地歌唱,个别幼儿的声音会很突兀,个别幼儿会发不出声音。随着歌唱经验的积累,儿童基本上能协调自己的声音,愉快地参与集体歌唱,并体会到集体歌唱的快乐。4~5 岁的儿童能注意到自身的表情、音色、音量、速度、力度等方面的歌唱技能,并能掌握和调节自己歌唱能力,并在歌唱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创编能力。5~6 岁的儿童在脑口协调性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在歌唱技能上能协调一致,对合唱、轮唱等演唱形式产生兴趣,创造性歌唱表现明显增强,无论在感知、表现还是创造等方面都有所提升。
通过以上对儿童歌唱三个阶段六个方面的分析,结合奥尔夫教学法对歌唱教学的应用实践,幼儿教师应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儿歌进行教学,在歌唱活动中让儿童积极参与实践和体验,自然地感受、体验、融入音乐歌唱活动中。例如民谣《王老先生有块地》,节奏简单,全曲只出现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旋律也没有较大起伏,第一、二、四乐句节奏和旋律走向一样,第三乐句有简单的八分休止符和十六分音符。该儿歌适合中、大班的儿童进行歌唱活动,歌词简单易懂,旋律朗朗上口。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将情境体验、看图说歌词、朗诵、即兴创编与歌唱相结合,让幼儿重复演唱歌曲,体验不同类型的游戏,可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3 岁以后儿童的动作进入了初步分化的阶段,大多数儿童可以自如运用手、四肢、躯干做动作,比如拍手、扭腰、跺脚等。3~4 岁儿童在韵律活动中可以跟随音乐踏脚、拍手或者扭动身体,但这些动作不能完全配合音乐的节拍,动作的连贯性和平衡性也不稳定。4~5 岁儿童的动作发展有了明显进步,协调性也有了进一步提高,表现在能跟随音乐节拍(如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做循环动作,并且,动作与音乐更加协调自如,在动作中有一定的表演性和创造性。5~6岁儿童的动作更加精细,能依照身体—躯干—手臂—手腕—手指的顺序发展,且动作的自控能力更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合作协调意识有所增强。
学前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受到生理器官和心理过程的互相作用的影响,并且,不同个体会表现出较大差异。因此,幼儿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个性差异的儿童,进行循序渐进的律动引导和教育。结合奥尔夫教学法对韵律活动的实践应用,幼儿教师可选择符合儿童年龄身心发展特点的韵律活动,在韵律活动中让儿童对舞蹈、律动进行实践。教师也可以将节奏、节拍、旋律、强弱等音乐要素融合到活动中的律动和舞蹈,使儿童对于音乐要素掌握得更加清晰明确。例如,《找朋友》《雪绒花》《小星星》三首歌曲可设计为不同节拍的韵律活动。《找朋友》为四二拍,全曲只有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节奏型简单且固定;《雪绒花》为四三拍歌曲,三拍子的律动感极强,歌曲优美抒情,适合设计为圆舞曲的幼儿园韵律活动;《小星星》为四四拍歌曲,节奏旋律都较为简单,歌词易懂易唱,可以设计简单的声势活动,利用拍手、拍肩、拍腿等身体动作一边歌唱一边击打节奏节拍。
3~4 岁的儿童在幼儿园接触了一些小型的打击乐器,如:铃鼓、碰铃、三角铁、响板、串铃等,这使他们对乐器演奏的兴趣得到较大满足。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可以学会较简单的演奏技能。结合奥尔夫教学法中打击乐演奏的教学,这一阶段的儿童演奏技能和跟随音乐的水平虽然不高,演奏动作不够协调,但教师可以训练他们对奏乐活动的创造性。例如《大雨和小雨》这首歌曲,孩子们可以通过对声音的听辨,选择铃鼓表现大雨,沙蛋表现小雨,用不同的演奏方式和力度进行打击乐演奏的体验。
4~5 岁儿童在乐器的操作和演奏技能方面较小班有较大进步,他们可以模仿成人和教师的演奏方法,探索同一种乐器的不同演奏方式,还能掌握演奏技巧稍高的一类打击乐器,他们对乐器的音色、力度、速度的把握更加准确。结合奥尔夫教学法,教师可以给歌曲编配一些简单的节奏伴奏型,引导孩子们选择合适的乐器对儿歌进行伴奏,还可以引导孩子用一些基本的节奏型语汇来创造性地表达音乐。
5~6 岁儿童使用和掌握的打击乐种类更多,能力也更强。除了之前提到的乐器之外,他们还能演奏一些使用精细动作操作的乐器。例如:双响筒、蛙鸣筒、木鱼、响板等。他们对同一种乐器的演奏方法也更加丰富、细化,能调整自己的演奏方式和演奏力度,有意识地控制音量和音色。在音乐伴奏时,他们能注意到演奏的背景音乐,与音乐的节奏、节拍保持一致,同时,音乐表现力更强。除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外,他们还可以演奏一些有难度的节奏,如附点音符、切分节奏等。
3 岁左右的儿童能从周围的生活环境中获得较多的聆听体验,并且发掘、选择他们所喜爱的音乐进行倾听。3~4 岁儿童的音乐理解能力十分有限,他们不容易理解音乐作品的情绪,但是,他们能注意到音乐表现出的形象。如《钟表店》音乐中的发条声、《口哨与小狗》中的口哨声、《布谷》中布谷鸟的叫声等,这是音乐欣赏的基础和初步感受。虽然他们对形象生动、节奏鲜明的音乐有所反应和感受,但是,教师还是要在音乐活动中不断积累和引导,使儿童在幼儿园良好的音乐环境中学会借助想象、联想来理解音乐情绪,并产生相应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对音乐作出相应的反应。
4~5 岁的儿童已经能欣赏丰富内容、风格多样的音乐作品,他们分辨音乐性质、风格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可以借助图片的选择或者动作的选择作出正确的音乐判断,对不同风格的进行曲、摇篮曲、舞曲也有相应的感受。这一阶段的儿童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不断发展,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及想象力也进一步提升,能基本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并产生一些联想。
5~6 岁的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了更大的进步,他们已经懂得音乐作品是可以表达一定的情绪和思想内容的,其听辨能力和感受能力更强,能欣赏和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和结构。在理解音乐作品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表现手段变化过程中,他们可以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例如,他们听到《山妖的洞窟》沉重的低音时,想到有类似大象、狮子的大型动物的脚步声,听到《糖果仙子舞曲》轻盈的跳音时,能联想到糖果仙子灵动的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