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洁
(成都大学 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81)
我国青春成长题材影视作品起步较晚,却因其特有的社会现实意义和价值深受大众的喜欢而发展十分迅速。从20 世纪末的《寻找回来的世界》《便衣警察》《十六岁的花季》到21 世纪初的《十七岁的雨季》《十八岁的天空》《小别离》《少年派》《小欢喜》《青春斗》等青春成长题材影视作品相继走上荧屏,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观剧热潮。青春成长题材电视剧叙事语境嬗变与审美趋向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创作与时代同行的规律。为更准确地把握青春成长题材电视剧的叙事与审美,本文从现实主义美学角度出发,重新认识青春成长题材电视剧,挖掘其剧情背后展现出来的叙事语境嬗变以及审美新趋向,对青春成长题材影视作品进行准确解读。
青春剧的创作主题多聚焦青年群体的成长、教育等热门话题,具有直指青春成长痛点,引发情感共鸣等特征,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例如,《小爸爸》《小别离》《虎妈猫爸》等青春剧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人们面临的成长焦虑、亲子焦虑、教育焦虑等现实问题,契合不同观众的现实生活和观演心理,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同时,随着青春剧制片理念的成熟,讲述青年人的教育和创业故事的影视作品逐渐成为荧屏和银幕的小潮流。这些青春题材影视作品,能够从现实主义的视角展现真实的社会,往往通过期待设置来引发对青春成长发展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从不同视角迎合青年群体在青春成长中的精神渴求和心理趋向。英国文艺理论家威廉·米勒在《影视叙事结构》一书中指出,“任何审美体验都包括期待和期待的实现。”我国青春成长题材电视剧的集中回潮反映了影视作品创作者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深入挖掘社会现实,通过智慧化的表达与特有的期待设置来引发大众对青春成长发展问题的思考。
现实主义是对现实与实际的密切关注,是对不同时代背景下现实生活真实、客观的描绘与体现。现实主义美学是一个宽容的,能够容纳多种美学因素的美学体系,它善于吸取包括西方现代主义在内的世界上一切艺术流派中对它有价值的美学精神、艺术方法,不断革新自己的面貌,也在同其他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竞赛中磨砺自己。本文侧重从现实主义美学的角度解析青春剧的创作规律,挖掘其叙事语境,实现对青春成长题材影视作品的准确解读。
“真实”是青春剧创作的灵魂所在,也是其最能引起观众共鸣之处。当我们对青春剧的创作水平及创作质量进行评价时,一个重要的标准便是其能否真切关注到青年群体的成长感受。从现实主义美学角度去思考当下的一些青春成长题材电视剧作品,其真实性体现在对具备典型性的可信人物的塑造。
例如,《少年派》这部青春成长题材电视剧刻画了堪称“别人家的孩子”的典型学霸形象——钱三一。他是一个外表帅气,高冷且骨子有傲气的学霸,同时,他也经常帮助同学,辅助老师等。在现实中,钱三一的形象为虚构,实则是将现实中一些学霸的优点完美结合于一身,很好地击中了同龄观众的关注点和感受,从而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共鸣。这部青春成长题材电视剧基于现实中青少年群体的成长感受,塑造符合认知,贴合其审美的可信人物形象。
又如,在2019 年汪俊执导的电视剧《小欢喜》塑造了“乔英子”的人物形象。乔英子身处一个离异家庭,父母关系紧张,由母亲独自带大。乔英子表面上活泼调皮,内心却十分敏感,她时常会察言观色。她在做每一件事情时,总会掂量这件事情母亲是否会同意?当与父亲及父亲的女朋友一起吃饭时,她会迅速察觉到父亲女朋友的不快,而劝说父亲采取一定的缓和措施。同时,她也会在母亲发火之前,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生怕殃及他人。在观众看来,乔英子的这种表现似乎已成了一种本能,这显然与其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反映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离异家庭中的孩子的成长情况以及心理状况等。
总之,无论是《少年派》中的钱三一,还是《小欢喜》中的乔英子,都体现出青春题材电视剧通过接地气的可信人物塑造,展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对未来的期盼与憧憬。
一段时间以来,以“阳春白雪”为代表的偶像剧一度成为青春剧的主流,一些借助明星效应呈现的青春故事在短期内迎合了受众的口味,但这种以梦想为理想,以治愈取代挫折,以甜宠替换现实的创作手法和叙事语境,日渐远离真实生活,陷入了“噱头大于故事”的泥沼。优质的电视剧作品应该转变过去脱离实际的叙事套路,将取材转向现实社会,将青春剧作品创作带向现实主义的新动向。在这种现实主义美学影响下,青春剧创作需以现实为基础,关切真实的青春故事,构建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叙事语境,深刻反映和反思现实社会。青春剧的灵魂在于“真实”,在于现实细碎却又真实的片段。同时,也正是因为真实,才能够真正触及观众的痛点,才能够在时代洪流中逐浪前行,以青年群体为切入点来展现新时代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的现实风貌,更好地展现中国年轻一代应有的奋斗拼搏和精神状态。显然,对于这种贴近现实主义的电视剧题材来说,关切“真实”成为该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突破口。在青春剧创作中,创作者以现实为依托,展现自身对青春的理解和关切,通过源于现实的青春故事实现真实可感,触及心灵,引发共鸣,使观众更好地感受奋斗、感受青春,以更加正确的姿态去面对失败与挫折。
“真实”的青春故事,并不限于真实的教育和客观成长的话题,往往还包括现实生活中年轻人的奋斗与创业故事。近年来,在市场的驱动下,一些影视作品虽以青春为主题,但依然陷入“唯颜值论”“唯流量论”的怪圈。当然,亦有一些优质的电视剧作品反映了年轻人的成长故事。这些作品既迎合时代背景下年轻人的审美取向,也侧重向他们传递一种主流青春文化,正向引导年轻人的价值观。在青春成长题材电视剧中,以真实有力的主流青春文化价值为依托,才符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例如,赵宝刚导演的一部青春成长题材的电视剧《青春斗》讲述的是与青春“斗”相关的年轻人的成长故事。这部作品通过明快、鲜亮的叙事节奏,干脆利落、棱角分明的人物形象,向观众展现出朝气十足的青春气场。与其他同类题材的电视剧作品相比,《青春斗》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境遇,更为浓厚地表达了青春时期的苦涩与无畏,于平平淡淡中见轰轰烈烈。这部作品展现出奋斗和创业过程中青年的蜕变与成熟。在作品中,青年成长中遭遇的问题被还原为青年人的奋斗经历,凝聚对现实青春的反思,让更多的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共鸣,体会奋斗过程中的“顺与逆”。
青少年成长与教育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青春剧重点关注的一个方向。青春剧创作者密切关注新时代下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青少年成长、亲子关系、教育焦虑等一系列热点问题。20 世纪的青春剧主要关注的视角在青少年教育层面,即挽救失足青少年、帮助他们重新做人等。在当时理想主义情怀的影响下,青春成长题材电视剧更多关注拯救与被拯救,教育与被教育。这一点在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21 世纪以来,《小欢喜》《少年派》《带着爸爸去留学》等以青少年教育为主要表现内容的青春剧再次引发观剧热潮,呈现出符合当今时代的叙事转向,由“伤痕文艺”色彩的叙事,变为青春校园风格的叙事,再变为当下因媒介变化而出现的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青春剧的叙事嬗变轨迹,契合了伴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对现实题材的关注,符合求新求变的审美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理念日渐开放宽容的发展趋向。例如,以独生子女教育为主题的青春成长题材电视剧《名校》借助电视剧中的角色呈现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反映了青春成长题材不再单纯关注对青少年的“拯救”,而体现新时代下对独生子女的时代忧思。
新时代下,青少年教育题材作品的创作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叙事形式,而是结合社会对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思考,从父辈望子成龙的期盼式、寄托型教育观,从青春期对未来的憧憬与叛逆等角度出发,实现了多元化的叙事语境。例如,《虎妈猫爸》《小别离》《陪读妈妈》《我的老爸是奇葩》等都是关注青少年成长的青春成长题材电视剧。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手法,将社会普遍关注的青少年教育问题以更为独特的风格,更为丰富的形式予以呈现。例如,《虎妈猫爸》这部作品塑造了控制欲很强的母亲形象。该剧通过传神的剧情设置和叙事,深刻展现虎妈们的教育焦虑、社会焦虑等,无疑给现实中的“虎妈”一碗醒脑汤。又如《少年派》中的唯分数论,同样反映出父母对孩子成绩的过度关注引发的教育焦虑。分数已不知不觉间影响了亲子关系,影响了孩子的行为。这些与教育话题相关的青春成长故事,让观众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烦恼以及巨大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应试教育等进行反思,更反映了青少年如何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困难,如何挑战青春期的自我,如何面对父母的过度关爱带来的种种问题。作品关注的青春真实而生动,既有青少年面对困难时的逃避,亦有残酷历练下的坚持,有对青春的无畏,有对青春的眷恋,更有青少年背后家长温馨的守候与期盼。
现实主义美学要求青春成长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更贴近现实生活,生动反映现实生活中家长、教师等不同角色对青少年成长与教育的深度关切,其中既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亦有需要反思的地方。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形象塑造、不同的剧情设置和叙事手法的运用,展现出不同时期青春成长题材电视剧叙事语境嬗变,也折射出不同时期大众对青少年成长与教育问题的高度关注。
青春一直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更是我们青春年少时不可磨灭的宝贵记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青春成长题材电视剧过分侧重“霸道总裁”“邂逅富二代”“恋爱失忆”等青春梗和狗血剧情,套路化的剧情必然导致审美疲劳。当下,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社会形态发生巨变,观众已处于超觉醒状态,他们对传统烂俗剧情设置早已审美疲劳,拥有了主观的审美意识,能够对电视剧作品的剧情、人物关系以及语言等各个层面进行独立判断。青春成长题材电视剧能契合新时代下年轻人的审美趋向,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在观剧过程中,观众往往希望看到符合自己审美期待的电视剧。审美期待,是指审美主体根据已知的信息和经验对即将出现的审美对象所做出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学认为,观众的兴趣主要不在过去,而在故事发展的未来。接受美学的主要创立者之一——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姚斯认为文学作品通过预示、暗示、特征显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以唤醒读者的生活记忆,将读者导入其中,并唤起他的期待。审美期待的产生主要源于现实生活的期盼,这是观众在进行审美选择和接受过程中的潜意识和愿望。青春成长题材电视剧的观众主要由家长和青少年群体组成,孩子的成长通常是父辈最重要的生活关注点之一,这种关注很容易唤醒父辈对孩子的教育、创业、爱情的心理预期而产生审美期待;另一方面,青春剧的题材源自青年人的生活,叙述的正是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期盼,这种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往往会成为青年人特有的潜意识,在这种潜意识的支配下,他们选择观看与自己生活相近,自己熟悉和憧憬的作品。因此,新时代下的青春成长剧符合父辈和子女共同的审美期待。
观众的审美心理活动,既包含视听结合的审美感知阶段,也包含充满情感的审美理解阶段。在观剧开始的审美感知阶段,观众往往会通过观剧时的感觉、情绪、情景以及个人喜好选择剧目,因此,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需求是审美感知阶段作品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关键。当前,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大多数观众适应了碎片化、移动化的信息接受方式,且他们的审美需求正逐步趋向内容健康、节奏明快。青春剧多取材“真实”的青春故事,塑造的角色真实可信,可满足大多数人的审美心理,更容易引起审美感知阶段观众的注意;而在充满情感的审美理解阶段,青春剧真实可信的人物塑造,更贴近生活成长、创业和爱情故事,则很容易激活观众的生活、情感记忆,与剧情产生情感碰撞;青春剧常用的期待设置叙事方式进一步满足了观众意志、愿望的转呈心理。青春题材电视剧契合了新时代普通观众共同的审美心理需求。
青春成长题材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借助高质量情节叙事以及社会现实映射,对观众的审美趋向造成影响,带动观众审美趋向和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一方面,青春成长题材电视剧创作者将炙热的情感投入创作,深刻的故事情节建构以及多元化的叙事所呈现的整体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另一方面,剧中包含的一些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以及美好呼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中观众的审美带来影响,对观众的成长有所启示。这也是现实主义美学背景下我国青春成长题材电视剧创作与发展的应有之意。
总之,青春成长题材电视剧叙事语境嬗变与审美趋向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创作与时代同行的规律。从现实主义美学角度出发,重新认识青春成长题材电视剧,挖掘其剧情背后展现的叙事语境嬗变以及审美新趋向,可以实现对青春成长题材影视作品的准确解读。我们相信,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者对社会现实、青少年成长等相关问题的关注,市场必将推出越来越多优质的影视作品,形成正向引领主流价值观的文化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