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堉乐舞理论对舞蹈教育的当代价值

2022-10-31 13:40李晓楠
戏剧之家 2022年23期
关键词:乐舞舞蹈理论

李晓楠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有一位“让国高风”的闻名艺术家,他就是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布衣王子”的端清世子——朱载旸。他自幼受到父亲朱厚烷的影响,对音乐、数学有极高的兴趣,且聪明好学,毕生致力于研究学术,并撰写了大量著作。作为一代文化巨人,他不仅开拓了近代科学的先河,而且在音乐和舞蹈理论等艺术领域的研究也造诣颇深。朱载旸最伟大的成就,是在律学史上创建了十二平均律,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艺术所作的贡献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的著名代表著作《乐律全书》中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他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珠算、音律乐谱以及舞谱和绘画等。在他的14 部书中,有关于舞蹈的内容在其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分别有《小舞乡乐谱》(不分卷)、《六代小舞谱》(不分卷)、《灵星小舞谱》(不分卷)、《二佾缀兆图》(不分卷)。此外,在《律吕精义·外篇》中朱载旸系统地论述了和舞蹈理论相关的研究成果。而在《论舞学不可废》中,朱载旸又首次提出了“舞学”一词,他认为,应该把传统的舞蹈从古“乐”中分离出来,独自成立一门新的艺术学科,并加以系统地研究论述。可见,朱载旸在舞蹈艺术方面的成就为中国舞蹈界开创了历史之先河,并且成了中国舞蹈理论研究的先行者之一。

一、朱载堉的“舞学”新解

朱载旸创建的“舞学”理论,有着完整的构想大纲和严格意义上的理论支撑。他对“舞学”思想所应研究的具体内容划分为十个方面,称为“舞学十议”:一、舞蹈学校;二、舞人;三、舞名;四、舞器;五、舞佾;六、舞表;七、舞声;八、舞容;九、舞衣;十、舞谱。朱载旸十项问题概述的研究范围覆盖广阔,对每一方面都进行了针对性的评论和解说。

朱载旸乐舞理论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了儒家正统的乐舞思想观,他没有盲目地沿用古代“乐”“舞”一体的空泛之说,而是在深受儒家乐舞思想影响的基础上,对乐、舞之关系进行辩证地论述。他认同礼乐同政治相连,在社会中的地位及政治作用都极其重要。朱载旸将我国古代传统的乐舞体系与自己对舞蹈的独特创见相融,形成了一套新的具备科学化、系统化的舞蹈教学理论。所以,他的理论是按照“先引古制,后附新说”的方法来建立的研究体系,有承有创。在当时纯舞蹈逐渐衰落的艺术大背景下,朱载旸对舞蹈的起源、分类、艺术特性、社会作用等等论述的内容进行精辟地论证和总结。这类成熟的见解,使得舞蹈有了新的定义,对舞蹈艺术今后的发展定位奠定了基础。例如,他在《论舞学不可废》这篇著作中提到的:“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觉手足自运,欢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而在儒家的《乐记·乐本》篇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朱载旸的乐舞思想相承于儒家的正统观念,阅之而述: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外在的客观现象由于触动人内心产生了一种情感,人们为了充分表达这份感动之情,不觉而动,随之产生的自然行为称为舞蹈。朱载旸的理论固然与儒家正统思想下的乐舞观有相似之处,在此基础上,他又在另一层面发展创新并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同舞蹈起源于外界事物对我们的影响、起源于多元未知的生活环境,同时他还认为,舞蹈艺术会根据不同生活环境下人群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舞蹈样貌和艺术风格。其次,他十分重视舞蹈对治国安邦稳定社会的政治作用,积极强调乐舞对人的教化作用。可见,从历史的维度来审视当时的文化语境,朱载旸的“舞学”思想放之艺术行列之中已极具时代先进性。

二、朱载堉乐舞教育的先进功能

启于明代强烈的专政统治特权,朱载旸从多种层面引发了对舞蹈理论、舞蹈教育、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的思考,他的“舞学”便着重强调舞蹈作为一门从“乐”中划分出来的“新兴”艺术所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身”“心”兼备

舞蹈是一门身体行为艺术,由人外在的“形”(肢体语言)来表现内在的“情”(心灵和情感)。朱载旸在《乐律全书》的“舞学”思想中就体现着“身心观念”的指导原则。他认为传统的古乐舞可以“以之治己”又可“以之事人”,舞蹈可以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来修身养性,人们通过习舞“修身”“修心”,从而达到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目的,帮助人们提高完善道德修养,实现舞蹈对人的教化作用,这也就说明了舞蹈对于人体本身的发展和身心健康的培养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作用。不仅如此,朱载旸还将古代乐舞分为文舞和武舞两大类,分别对应不同的季节变化来学习,以便顺应自然之规律。他在舞学中强调,身体的律动应该在人体接受最大范围内遵循自然的运动规律,舒而缓,保持适度的身体状态,才能“身”“心”兼并。现代学者对此也有相同观点:“舞蹈作为一种高级的运动状态,虽以身体形态为表达方式,但它的前提、过程、效果、境界恰恰是由人内部而来的并高度性的被心理控制和制约。”朱载旸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将舞蹈置于宇宙的宏观审视下,强调舞蹈在自然万物中和谐发展的运动规律,体现了一种生命力的传承和延续,它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规律,且具有永恒的艺术特性。

(二)“德”“育”双行

古代的礼乐体制中,以“舞”来强化“育”是十分显著的。“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是舞蹈育人的最终目标。古代社会极为重视乐舞的教育,起于儒家思想的陶染,朱载旸的乐舞理论中同样强调乐舞对培养人类优良品质的美育作用。礼乐之教在使一个人达到德行标准的基础上,施以美的教育,有助于其审美内涵的提高。“多才艺者,德能躬行者”,良好的文化素养是体现一个人“德”育的最有力的支撑。舞蹈不仅要求形体美还要求内在美,人们通过习舞,可以逐渐完善一个人的道德品格,可以从中学习儒雅、随和、谦逊,以礼待人的处世态度,只有内心的不断丰盈,才能协调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朱载堉舞蹈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体现

自人类文明诞生起,舞蹈就成了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形式之一,她穿越了万古千秋,仍然以一种生生不息的姿态生长,发展至今。在当代,舞蹈作为一个民族文化象征的符号已经成为大众用来消遣娱乐的艺术形式之一,她丰富的形式内容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她可以无限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人们的艺术情趣,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这种综合的发展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其位置已无可取代。

回溯古今,舞蹈教育从萌芽形成到成熟发展再到完善制度,其体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从娱人、娱己到育人、育己的发展流变,时代赋予了她生命可以不断延续的先进的思想性和功能性,使其具备了理论与实践双标的作用条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倡导“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提倡教育不分贫富贵贱。到了明朝,朱载旸也指出:“古人自天子至于庶人,无有不能舞者”。作为贵族身份的他提出这样的思想理念,其意识思维是极为敏锐的,人人都有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这是不为贫富、阶级权利所束缚的,此观点不具有偏颇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思想家们所表露的“以礼救世”的态度,正是趋于对自身的价值观念有着正确的定位。朱载旸的教育观中还提出习舞者需品行端正、身心兼备,与志同道合的人集体而舞不受外界干扰,强调学习舞蹈应该专心致志。他编制的拟古舞谱具备完整的舞蹈队形场记、舞姿动作变化等,内容丰富翔实、清晰明了,甚至于今,我们仍可以依照“舞图”来编排,其准确性及精密度令人咋舌。朱载旸所形成的舞蹈教育理论体系放于几百年后的今天,仍与我们现代素质教育的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些结论也不谋而合,尽管在当时特殊的时代下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他对于乐舞的认识和体悟已经是超越时代的了。

在中国古代阶级社会中,舞蹈教育作为社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育人、育才的积极作用,古人的教育思想、实践内容、行为方式等也都紧跟时代的更迭,完成蜕变使之越来越完善。而在现代教育中,舞蹈教育的价值和理念也逐渐成为舞蹈学科建设的风向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她的前进方向。舞蹈教育在我国尤未普及。近年来,舞蹈教育备受社会关注,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舞蹈教学的培养原则、舞蹈教育的受教育平等度以及舞蹈教育的完善标准等都是社会对舞蹈教育多元化的需求体现。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在培养我们对于美的认知、体验、感知的过程的同时应该兼具以文化育人的目标,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舞蹈人才。对中国舞蹈的发展而言,理论的修正既是批判的也是继承的,使其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具有时代的审美风尚则是舞蹈艺术在社会文化中不断前进的活力源泉。

四、结语

明代朱载旸创建的“舞学”教育思想体系所蕴含的人文观、家国观、世界观、宇宙观等一系列的形而上的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内的价值观念,对今天舞蹈学者研究史学、美学等基本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他对舞蹈教育理论的全面认识、细致整理及不断考据,为中国古代乃至今后的舞蹈学术体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和深层的理论价值,其中,所蕴含的多层哲理仍需我们后辈不断地挖掘和探索。

猜你喜欢
乐舞舞蹈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龟兹乐舞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冰上舞蹈搭档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