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丽,罗雪婷
(1.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2.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德国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贸易伙伴之一,在很多领域都与我国开展了合作,并且越来越多德国企业进入中国,对能懂德语、会说德语的人才需求大量增加。此外,德国因其高含金量的文凭、高等教育免收学费的制度及低廉的生活成本吸引了很多中国留学生。所以,德语成为当前十分热门的语言,不仅英专学生,很多理工科专业学生都选择将德语作为第二外语。然而,目前高校二外德语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学生德语水平远达不到能够交流的程度。因此,如何改变当前二外德语教学的局面,提升学生德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成为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中选择德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零基础,因此,要先学习德语语音,然后才能开始学习德语词汇、语法等知识。以笔者所教授的英语专业二外德语课程为例,该课程共4学期,前两学期每学期48学时,后两学期每学期32学时,在语音教学阶段就要花费8―12课时,但是这对学生来说也仅仅是初步掌握德语的发音规则,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系统、反复的练习,学生的语音知识不扎实,一段时间以后就会遗忘很多发音规则,即使教师不断地纠正发音,学生发育仍然非常不标准。
语音教学结束后,学生开始正式学习语法。然而,德语语法要比英语语法复杂很多,若按照《新编大学德语》教材推荐的每单元6学时,则每单元都浅尝辄止并且缺少练习时间,基础知识难以消化、理解和吸收;若每单元8学时,则有部分语法知识学不完。因此,对于二外德语教师来说,在这么少的时间里完成全部教学内容是非常困难的。
对于英专学生来说,第二外语是必修课程,大部分学生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学习德语,仅仅为了获得这门课程的学分,完成学业。其他专业的学生选择德语作为第二外语,通常是出于兴趣或者对职业规划的需要,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最初的学习热情消退之后,面对比英语更为复杂且难度较高的德语语法,学生的态度逐渐变得消极。并且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精力有限,大家都着眼于专业课的学习和成绩而忽视德语学习。另外,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差,没有意识到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对自己的学业缺少重视,对非专业课的二外德语更是听之任之。即使任课教师多次督促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复习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加深记忆,效果还是微乎其微,学生对于以往所学知识很快又会遗忘。
目前二外德语课堂普遍存在选课人数较多的问题。教师课上难以顾及每位同学,有些错误的学习方法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的话,就会贯穿整个德语学习过程,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降低学习效率,使学生逐渐失去德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在这样的选课班级中,每个学生来学德语的目的和需求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为了考研,有的是为了出国留学,有的是想为就业增加优势,还有的仅仅是为了拿到学分。当前的二外德语课程基本都是传授语言知识,课堂大半时间都在讲词汇、语法和句子翻译等,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首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教学任务,教师大多会选择效率最高的课堂讲授方式进行教学。讲授法确实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向学生呈现更多的知识内容,节省了与学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消耗的时间。但是这样“填鸭式”的教学忽略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缺少自主思考时间,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机会少,学到的知识不扎实,容易遗忘。
其次,目前高校二外德语教学基本都是以教材为中心确定教学内容,重在传授语法知识,学生通过做题、翻译课文等方式进行消化,而较少涉及德国风俗、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教材上有些内容已经有些陈旧,使得任务繁重的课堂更加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德语的兴趣和热情。另外,教学中缺少听说训练,学生掌握的德语语言知识始终停留在书面上,缺乏实际运用机会,学生听力和会话能力薄弱,无法满足社会对德语人才的需求。
课时问题是二外德语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对德语学习来说,学生没有足够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很难获得好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学习德语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高校可以考虑针对不同需求分别开课:为考研和出国学生或者想要通过大学德语等级考试的学生开设快速班,侧重词汇、语法、阅读等方面学习,速度较快,在教学中加入考试专题培训、写作技巧训练以及适量听力和口语训练,并为这类课程适当增加学时;对于想要就业的学生开设能力训练班,着重训练学生用德语进行会话的能力;对于仅出于兴趣,想要获得学分的学生开设普通班,完成基本的德语学习,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这样可以针对不同的课程进一步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抓住教学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班级规模,教师的授课方向也更加明确,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材是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指导。教师要合理地使用教材上的习题和课文等内容,学会取舍和补充,保留教材中的精华部分,适当加入更能体现德国文化、更符合时代精神、更令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教学内容的选择尽量涵盖德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比如德国饮食、德国节日、德国电影等趣味性主题或者紧跟时事热点的新闻、评议等,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样,一方面,增加学生对德国的了解,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德语学习保持长久的热情和动力;另一方面,可以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之外,教师还需要做好课后教学内容的扩充和延伸。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寻找课程资源作为对课堂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推荐德语书籍,与德语和德国相关的公众号、视频等,提供更多、更前沿的学习内容供学生课后学习;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跟专业相关的实用性内容和资料,满足学生对德语知识的学习需要。
首先,教师教学除了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自主学习。大部分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意识主要是源于对学习的不重视,而导致这种不重视的根本原因是缺少对学习、对今后就业和人生方向的正确认识。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其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业,提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度。教师可以通过往届学生或身边学生的成功案例,让学生明白学习可以改变人生,学习的困难是可以克服和解决的,以此让学生意识到勤奋学习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外语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比如通过“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一步步引导学生探寻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即使在课堂外仍然可以把握学习规律,独立思考,自主总结,有效地掌握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营造严谨且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免学生因紧张或害怕而畏惧参与课堂活动;帮助学生确立阶段性和长远的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通过不同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寻找德语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愉悦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监督者”,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都是期末闭卷考试,教师可以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增加不同的考核形式,比如阶段性的口语测试、课前PPT汇报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学生平时学习的压力和动力,促使学生在课堂外持续自主地学习德语。另外,教师要在学生获得阶段性成果或取得优异成绩时,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肯定其学习成果,从而增强学生继续学习德语的信心。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学生课上的专注力、对知识的理解及接受程度。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效率最大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并且增加不同的教学模式。
英德双语对比教学。在讲解语法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英语语法进行对比教学,比较其与德语语法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深对语法知识的记忆。比如德语中不定式“zu”的用法学生很难理解,笔者在英语专业二外德语课上,结合英语中的“to”进行对比教学,经过实践,这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明白其用法。目前,高校学生普遍都有英语基础,因此采用英德对比教学对于学生理解德语语法有较大的帮助。
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进行教学。学习语言不能仅仅停留在书面上,除了学习词汇、语法等知识外,还要学习如何利用这门语言去表达。教师要利用网络上的原版德语音、视频资料,如电影、歌曲、短视频、电视节目等资源,并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供学生模仿、分析、学习,增添学习的乐趣,同时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升学生的听力,加强学生对德语的感知。
丰富教学形式。传统二外德语课堂教学主要围绕课件、教材等教学材料,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进行授课,这样的方式可以将知识尽可能多地、直接地传授给学生,节约时间成本,仍是今后二外德语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达到更佳的听课效果,教师要加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带来更好的课堂体验。教师还可加入适量交际教学和情景教学,创造用德语进行交际的机会和环境,让学生通过实践巩固所学德语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德语会话能力。
高校二外德语教学改革刻不容缓,也是德语工作者一直在进行的课题。当前二外德语教学面临的问题,教师必须多角度地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并结合以往经验采取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课堂质量,培养出真正具有德语应用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然而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教师的共同配合和努力,每一位高校德语教师也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实现教学改革目标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