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韧,祝鹏辉,杨忠华,邝枣园*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传统医疗宝库。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9年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给中医药发展全方位的支持,使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事业和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其中,“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医药现代化”以及中医药的“融合现代科技成果”等都亟须中医药与生物技术理论、方法和实践进行充分融合。建设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既精通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又经过中医药系统培训和文化熏陶的新时代人才、对造就未来中医药科学研究中的领军人才,推动中医药持续蓬勃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生物技术是按照应用要求、预先设计改造和利用生物体(微生物、动植物)的科学技术,生物技术是现代生命科学和工程技术融合的产物。现代医学生物技术的核心涵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工程、发酵工程,其技术的理论支撑包括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免疫学,并融合了计算机、化学等学科。近年来,还发展出与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的融合。这些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中医学的证既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又是临证的重要依据。中医的理、法、方、药都是围绕证来展开的,法随证立,方从法出。关于中医证本质的创新研究,是丰富中医理论内涵、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方向。目前,中医证本质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类为对证内涵中病性、病位的研究,其中包括证的生物学网络、判别证的标志物及证的效应器研究。阐述证的本质,无论是以病机为核心,注重分析疾病主要矛盾,从整体上把握疾病全过程的“辩证论治”研究,还是侧重于在细节上把握当前证候特点,通过“方证”间的对应关系,完成方药优选过程的“方证对应”研究,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与方法,对于证科学内涵研究的突破都极具实用价值。
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以整体、动态和辩证的观点去了解、分析和把握人体健康与疾病、创新性地发展中医药现代化。而生物技术中新发展的代谢组学和药物代谢组学方法与以整体观念为核心的中医学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以中医证的本质研究、中药整体效应评价为重点,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及机制为研究脉络,应用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方法,从整体到细节,从细节又回归整体,必定是打开中医药疗效本质研究的一把钥匙。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工作方针,也是我国长期施行的基本国策。西医学的研究,注重从局部出发,针对人体结构,采取单方面的拮抗性治疗;中医学的研究,则着眼于整体,强调天地人一体,针对人体功能,采取多方面的调节性治疗。中西医结合,取二者之长,以共同应对疾病和健康风险,是医学实践的客观需求和发展必然。而诞生于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基础上的系统生物学,其动态、全面、系统的思维方法有望成为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21世纪初,生物技术的发展仅处于萌芽期,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远远落后于人们对21世纪生物技术的期待,加上几次上榜红黄牌专业给生物技术专业蒙上了阴影。尽管近年来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生物技术专业的形势大为改观,但是社会上对生物技术专业的认知惯性依旧影响颇大。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多为报考其他专业被调剂而来,专业思想本来就不够牢固,再加上中医药特色,学生经常对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感到迷茫。牢固生物技术学生专业思想,一定要紧密围绕“三全育人”宗旨,实现上下联动,给学生全方位展示中医药的优势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态势和广阔前景。
生物技术属于西医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属于中医理论体系,两种理论体系同时学习会引起两种思维的碰撞,社会也有两种体系争论的杂音。生物技术专业融合中医药,要摒弃这些争论,坚持以疗效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升中医药元素,同时采取沉浸式、全覆盖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生物技术知识体系、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与中医药的深度融合。
为培养中医药需要的生物技术人才,广州中医药大学建设生物技术专业,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不仅向更高人才培养标准努力,而且立体、全方位地融入中医药元素、突出中医药特色(见图1)。
图1 生物技术专业中突出中医药特色的策略
3.1.1 知识培训
生物技术专业教师,部分毕业于中医学相关专业,更多毕业于西医或生物相关专业。对非中医专业教师进行中医药知识培训,开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等课程,有助于提高其中医思维、巩固其专业思想。
3.1.2 中西交流
午餐会、校内学术报告、课题合作等方式,有助于促进中医和非中医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交流,增强其感情、知识交流,促成各类合作。
3.1.3 科研促进
设置专项启动基金,鼓励非中医教师从事中医药科研;设置教师发展专项基金,鼓励非中医教师参加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建设中西医结合中心实验平台,完善中医药研究的仪器、设备、技术和人员,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优化广州中医药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严格遵守《生物科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生物技术专业)》,修订生物技术专业培养计划,加强中医药有关核心课程建设。中医药课程的设计主要考虑三个层次:第一,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第二,给学生提供中医药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的学习机会;第三,让学生学习中医药与生物技术融合理论,或者以后研究中医药时会涉及的一些学科。具体设置的课程如下。
国学概论:主要讲述经、史、子、集的相关内容,促进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医药学概论: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使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中药生物技术:使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掌握中药鉴定、有效成分合成、中药栽培方面的生物技术;
中药化学:讲授中药化学成分的生源、研究方法以及修饰和改造;夯实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与中药有关的化学基础;
中药药理学:使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掌握中药药效、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
中医养生学:讲授中医养生的观念、原则和方法,进一步促进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熟悉了解中医体系和中医应用;
中医药现代研究:通过讲授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方法、文章课题撰写方法。
3.3.1 中医药课题设计作业
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中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团队设计科研课题,课题要求和课程内容相关并有中医药元素。如在细胞生物学课程中,设计的课题要求有细胞有关的内容和中医药相关内容。教师应腾出课时,全班其他同学和任课教师作为评委,组队的同学进行课题介绍和答辩。
3.3.2 中医药文献阅读课
选取和课程内容相关、难度合适的中医药研究类英文科研文章,在课程的前几周布置给学生阅读。在学期快结束时,用1―2个学时讲解这篇英文文章,讲解时随时点名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文献的理解,并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在平时成绩中加分。
3.3.3 中医药与课程以及课程思政融合
在非中医药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中,挖掘并融入中医药元素。如在微生物学的“霍乱弧菌”一节讲霍乱弧菌名字来源的时候,讲此名出自《黄帝内径 灵枢》五乱篇,因其“挥霍之间,便致缭乱”,故名霍乱;讲“狂犬病病毒”一节时,讲狂犬病最早在我国中医著作《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记载;在“呼吸道病毒”一节讲连花清瘟胶囊等中药在治疗此类病毒的作用。以此融入中医药元素,润物无声地教育学生懂得中医药凝结了古人的智慧,历史悠久、疗效显著,从而使学生产生对中医药的浓厚兴趣。
为了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我们改造实验室,并建立了24小时对本科生开放的、兼具教学和科研实践为一体的专业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中,倡导教师探索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学生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能力,我们旨在建设中医药研究氛围,让学生在氛围中学习;激励与选优并举,营造沉浸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3.4.1 开放中医药实验室
联系中医药科研团队,对生物技术学生开放科研团队内部的组会、课题汇报、文献阅读等活动。广州中医药大学开展本科生进实验室活动,建立了本科生进实验室网上系统,每年开放系统给低年级本科生网上填报申请,科研实验室线下面试、线上录取、线下开展实验。建立拔尖人才计划,在大学第二个学期,选拔5―10名优秀本科生,指定导师按照研究生培养体系进行中医药研究;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和退出标准。生物技术的本科生通过这种途径已经进入多个开展中医药相关研究的科研实验室。
3.4.2 中医药相关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专业实习,四年级开始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学校应向中医药科研团队介绍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的和培养过程,吸引科研团队积极接收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汇总中医药科研团队的简介、联系方式,供学生选择;以此打通科研团队和学生之间的联系。给毕业论文指导导师为西医出身的同学,同时配备中医导师,导师之间相互交流,中西医融合培养。
3.4.3 中医药实践活动
构建研究生—本科生联动机制,研究生给本科生开设讲座,介绍中医药相关研究进展或技术;建立研究生对本科生的传帮带机制,研究生对本科生的实验操作、论文设计等提供帮助。组织开展中医药研究的专业教师指导本科生用中医药研究课题参加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挑战杯、攀登计划、基础医学课题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竞争类项目。
人才培养专业目标的标准应有四个来源:道德品质、学科知识、个人发展、行业需求,处理好这些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道德品质在所有专业人才培养中都处于第一位,立德树人也是所有专业的共同要求。新时代大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爱国”为力量之源、“敬业”为成功之基、“诚信”为立身之本、“友善”为交往之道。在这些共性品德教育的基础上,各专业还需有自己特定的德育需求。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尊重自然规律,尤其是尊重中医药的作用规律,同时还需培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促进国家科技跨越式发展的使命感。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沉浸式育人的“三全育人”方案是培育学生树立良好品德的有效途径。专业教师发挥思想引领、行为示范和共同发展是一种品德教育的良好方式,也是促使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树立扎根中医药思想的重要方法。
生物技术专业在人口、健康、环境、粮食、资源、能源都有广泛应用,不同学校的生物技术专业都有自己的基本定位以及特色,从而专注于应用生物技术的某些细分领域,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培养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建设本科专业特色要考虑该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即特色为他人没有,或者该特色本校更优;建设特色还需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行业需要和学科创新,促进专业的内涵式发展,建设本科专业特色更要考虑本校的文化、学术、技术的积累和沉淀。
中医药需要生物技术。中医药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涉及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连接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桥梁。广州中医药大学是我国首批四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之一,在中医药临床治疗、中医药研究和中医药应用开发中都有着悠久历史和雄厚沉淀。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生物技术专业以中医药为特色。建设有中医药特色的生物类专业,满足中医药行业需要和个人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中医药高校生物类专业毕业的学生留在中医药领域的比例还较低,这与中医药本身的人才需求规模远低于社会其他行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和就业导向需要加强有关,也说明在专业建设中还需贴近中医药行业的需要。要满足中医药本身的人才需求,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第一要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本身就具有学科融合的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具体内涵,实践在于练手,创新在于练脑。营造沉浸式、开放式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是创新的基础;而培养学生对科研和创新的兴趣,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主要动力。培养学生在中医药领域的创新,首先得让学生了解中医药、对中医药感兴趣。为此,教师可在大一开始就给学生启蒙中医药的创新方法,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医药领域创新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