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俊挺 浙江大学 硕士研究生
王 卡 浙江大学 副教授 博 士
徐 雷 浙江大学 教 授 博 士(通讯作者)
中国建筑教育史研究作为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 世纪80 年代[1]发端以来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历程。关于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路径,学界目前存在两种概括:第一种概括为“个案研究-总论研究-个案研究”,即“2005 年前集中在近代建筑教育早期的建筑系范围内,中途有学者进行了总体的研究,后期又对建筑教育学家进行发掘式的整理研究”[2];第二种概括为“总论研究-个案研究”,即“2000 年前总论性质的文献居多,进入新世纪后个案研究集中涌现”[3]。文章在借鉴史学史的研究方法、研读中国建筑教育史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两个概括进行重新研判,形成了如下的成果。
史学史研究通常将史学研究成果分为总论研究①、专题研究和个案研究三种类型[4-6]。其中,总论研究是进行宏观考察的综合研究,专题研究是专注于某一方面、某一具体理论问题的研究,个案研究是对特定对象的研究[7]。笔者认为,中国建筑教育史研究成果也同样可分为这三种类型。有学者具体指出在中国建筑教育史的研究中,总论研究是针对一个历史时期展开的研究,专题研究是针对一个专门的问题展开的研究,个案研究是针对某个建筑系、某位建筑师等展开的研究[8](表1)。笔者认为,这一诠释符合中国建筑教育史研究成果的类型。
表1 中国建筑教育史研究成果的类型(表格来源:作者基于参考文献[4][5][6][7][8]绘制)
笔者认为,中国建筑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中文论文为代表的文献中。因此,笔者首先以“建筑教育”“建筑教学”两个关键词与“历史”“沿革”“发展”三个关键词的两两组合在中国知网(CNKI)的官方网站中进行论文检索,在剔除检索结果中“教育建筑”“建筑史教育”等无关论文后获得91 篇中国建筑教育史研究论文。笔者通过排查这些论文的参考文献又获得28 篇中国建筑教育史文献②。这119 篇文献中有期刊论文76 篇,学位论文29 篇,其余为图书、文摘和会议论文③。这些文献是本文后续研究的基础。
笔者按表1 的分类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类型归纳,获得了三类文献数量和占比的历年数据(图1、图2)。统计结果显示:在数量上,总论研究始于1985年前后,个案研究始于1993年前后,专题研究始于2004年前后;在占比上,总论研究的原始占比较高,但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快速下降,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的原始占比较低,但整体处于较快的增长中。由此可见,学界现有的第一种“个案研究-总论研究-个案研究”的概括没有准确反映中国建筑教育史研究领域的发展路径,而第二种“总论研究-个案研究”的概括没有反映中国建筑教育史发展路径中“专题研究”的变化。
图1 三类文献数量的历年变化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三类文献占比的历年变化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笔者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中国建筑教育史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呈现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以总论研究为主要成果类型,个案研究开始出现;第二阶段,个案研究快速增长,取代总论研究成为主要的成果类型,专题研究开始出现;第三阶段,总论研究的增长速度大大放缓,个案研究持续增长,专题研究较快增长,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类型。据此,笔者认为“总论研究-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专题研究”的概括更符合中国建筑教育史研究领域的发展路径,其中“个案研究+专题研究”是当前中国建筑教育史的研究格局。
笔者将进一步在下文对当前格局下两类主要研究成果的特点进行分析,对当前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的新作用进行解读。
当前格局下,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是主要的研究类型和手段。而开展这两类研究首先需要了解这两类研究中已有成果的特点及其动向。
笔者研读的119 篇论文中,有个案研究论文77 篇。个案研究的主体是研究对象,笔者对77 篇个案研究论文进行分析后发现个案研究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两类:
(1)院系类研究。此类个案研究主要针对某一建筑院系的办学历程、教学体系、办学场所等展开。
(2)人物类研究。此类个案研究主要围绕建筑教育家的个人生平、建筑教育思想等展开。
在文献数量上,前一类研究占比74.0%,后一类研究占比26.0%。笔者还发现,个案研究中并不存在“2005 年前集中在近代建筑教育早期的建筑系范围内……后期又对建筑教育学家进行发掘式的整理研究”的现象,而是呈现两者齐头并进的趋势。
对院系类个案研究的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后,笔者发现此类研究主要涉及“老八校”(图3),其占比达到了85.9%,在2007 年后学界开始逐渐增加对国内其他建筑院系的关注(图4)。
图3 院系类个案研究所涉及的院系统计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4 院系类个案研究所涉及的院系数量占比变化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对人物类个案研究的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后,笔者发现此类研究中有95%针对的是某位建筑教育家,但近年来开始有关注建筑教育家的群体研究出现[9]。
笔者研读的119 篇论文中,有专题研究论文23 篇。专题研究通常围绕某一主题展开。顾大庆教授的《中国建筑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基本特点》一文提出了中国建筑教育史研究要予以关注的三个主题:建筑教育的模式和内容、留学生运动与中国建筑教育的密切关系、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并进一步归纳了这三个主题下相应的研究议题。笔者沿用顾大庆教授的这一分类方法,对23 篇专题研究论文的研究主题做了梳理,发现这些论文除基本符合上面三个主题外,另有若干篇论文涉及建筑教育空间。因此,笔者认为目前专题研究的主题有四类,分别是:(1)建筑教育的模式和内容;(2)留学生运动与中国建筑教育的密切关系;(3)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4)建筑教育空间的发展。
笔者将23 篇专题研究论文按上述四个主题、相应的研究议题和论文主要研究的问题做了归纳,归纳的结果见表2。根据以上的归纳,笔者发现四个主题下的研究议题中,“国家建筑教育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变革”议题尚无相应的专题研究(表2)。在进一步统计各研究主题下论文的历史变化后,笔者发现四个主题中“建筑教育的模式和内容”这一主题下专题研究的数量最多、增长最快(图5)。
表2 专题研究论文的议题分类(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图5 专题研究论文议题的历年变化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目前,中国建筑教育史的总论研究进入一个相对缓慢的增长阶段,而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持续增长,这凸显了“个案研究+专题研究”在今天的主导性。笔者在阅读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论文的过程中发现,两类研究在当前格局下有着新的作用。
要理解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的新作用,须先从总论研究的作用谈起。总论研究的作用是将散乱的历史信息编织成有一定关联度的网络(图6-1)。此时,个案的细节常常被忽视,其研究重点是如何编织成网络的整体形态。
图6 总论研究、专题研究和个案研究的作用示意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在总论研究编织起的网络之中,当前的个案研究表现出两个作用:一是延续其基本作用,即较总论研究中的个案信息而言,更细腻地还原个案的历史面貌;二是新作用,即发掘被总论研究忽略的个案及其细节,让历史个案的信息更加丰富、饱满(图6-2)。后者这一新作用的代表性成果有张著灵的《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重庆分室研究(1959—1965)》[10]、杨兆凯的《北京大学与近代中国建筑教育》[11]、陈颖的《南满洲工业专门学校建筑教育研究》[1]等。这些研究挖掘出了被主流研究所忽视的研究机构和教育主体,不断打破我们对中国建筑教育史的既有认知。
在总论研究和个案研究形成的格局上,当前的专题研究表现出两个作用:一是继续深化总论研究所梳理出的线索,更清晰地呈现线索的内在逻辑;二是进一步寻找被总论研究忽略的线索,让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多元、全面(图6-3)。后者这一新作用的代表性成果有韩如意、顾大庆的《美院与工学院·差异与趋同——从东南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的比较研究看中国建筑教育的沿革》[12]、张骐跃的《误判下的融合共生——中国近代艺术类院校建筑教育发展研究》[13]等。其中,韩如意、顾大庆的论文从师资、教学、实践、研究四方面比较了建筑教育“美院模式”和“工学院模式”的两所代表院校——东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建筑教育从差异走向趋同的历程,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当前,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类型,但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强,成果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专题研究有赖于高精度的史料,个案研究恰恰是获得高精度史料的重要途径。个案研究的第一步是如何捕捉研究的对象,专题研究往往对史料存在要求,其中就蕴含着有待个案研究去发掘的研究对象。这种内在联系可以从顾大庆的《中国的“鲍扎”建筑教育之历史沿革——移植、本土化和抵抗》《“布扎——摩登”中国建筑教育现代转型之基本特征》《美院与工学院·差异与趋同——从东南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的比较研究看中国建筑教育的沿革》等论文和陈颖的《日据时期东北地区学校建筑教育述要》《南满洲工业专门学校建筑教育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早期建筑教育述略》等论文中观察到。
因为有了专题研究这一类型的介入,中国建筑教育史研究的史料发掘面大大拓展,史料的丰富性和丰满度大大增加,特别是经由专题研究,蕴含在总论研究和个案研究所揭示的历史信息之中的思想性成果开始不断出现。这才是史学研究最值得期待的地方,也期待未来中国建筑教育史研究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注释:
①部分史学史研究中也将总论类研究称作通史型研究、贯通研究等。
②笔者在阅读中国建筑教育史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些重要文献未被知网收录,如赖德霖的博士论文分篇《学科的外来移植——中国近代建筑人才的出现和建筑教育的发展》、章明的硕士论文《高等建筑教育论析》。为提升文献的完整度,笔者参照《基于文献计量的高校图书馆科研能力研究述评》一文从已检索到的论文的参考文献中补充文献。
③由学位论文出版而来的图书,其成果类型和出版时间统一以学位论文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