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的选穴与穴位干预方式规律探究

2022-08-16 04:52李梦菡张岱康王晓燕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天枢腧穴大肠

李梦菡,张岱康,王晓燕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慢性功能性腹泻(Chronic functional diarrhea),是以长期糊样便或水样便为临床表现的功能性肠病,可伴有或不伴有腹痛、腹胀。慢性功能性腹泻属于祖国医学“泄泻”范畴。然泄泻表现多样,有必要将泄泻分不同亚型分别论治[1]。慢性功能性腹泻更偏向“泄泻”中的“濡泄”范畴[2],主要原因是胃肠功能紊乱,病程多在2个月以上,腹泻经久不愈,会造成患者消瘦、营养不良等全身症状[3]。慢性功能性腹泻西药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对于慢性功能性腹泻的治疗有其独特优势,穴位干预也是其中常用且有效的方法。笔者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收集近20 a(2001年1月~2021年6月)穴位干预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的文献,对其选穴规律及干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旨在寻找其腧穴使用的可能性和配伍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借鉴与科学依据。

1 文献资料

1.1 检索方法

检索2001年1月~2021年6月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ETA)、维普(VIP)数据库公开发表的穴位干预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的文献,检索关键词:腹泻、慢性功能性腹泻、泄泻、濡泄、针灸、艾灸、温针灸、隔物灸、温和灸、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贴敷、拔罐等。

1.2 纳入标准

①临床总结≥30例,设有随机对照实验研究者≥20例的临床观察类文献;②2001年~2021年观察对象为慢性功能性腹泻患者的文献;③有明确诊断标准;④使用穴位干预的治疗方法:单纯使用常规针刺、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穴位贴敷、温针灸、隔物灸、拔罐等,或以上疗法联合使用。

1.3 排除标准

①动物实验类、文献综述类、个案类文献;②病例数量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③使用推拿疗法或其他特殊针法,如耳针、腹针等微针疗法的文献。

1.4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纳入的文献中提取以下信息:样本量、实验设计方法、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治疗组穴、治疗方法等,采用Microsoft Excel、IBM SPSS Modeler、IBM SPSS Statistic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情况及选穴规律和干预方法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ETA)、维普(VIP)三大数据库近20 a的相关文献搜索,本次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有61篇,选择腧穴共42个。通过分析入选文献,在穴位干预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前五位为天枢(80.33 %)、足三里(50.82 %)、关元(37.70 %)、中脘(37.70 %)、上巨虚(36.07 %)。特定穴使用最多,有34个,占比80.95 %。其他腧穴归经、使用频次及频率见表1,相关经脉的选穴个数及频率见图1。

图1 涉及经脉选穴个数及频率分布图

表1 腧穴的使用频次与频率

纳入文献中,穴位干预方法的使用种类较多,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三种方法为针刺加电针、常规针刺和温针灸,分别有12篇、11篇和10篇,分别占比19.67 %、18.03 %和16.39 %。其他穴位干预方法还有隔物灸6篇,占比9.84 %;穴位贴敷5篇,占比8.20 %;拔罐4篇,占比6.56 %;雷火灸、温和灸和穴位埋线各3篇,各占比4.92 %;艾灸盒灸、电子灸、火针、热敷、穴位注射、长蛇灸和直接灸各1篇,各占比1.61 %。纳入文献的干预方法及其所占比例见图2。

图2 纳入文献涉及干预方法分布图 图3 腧穴配伍关联规则网状图

2.2 配伍规律与系统聚类

在腧穴配伍方面,多使用大肠之特定穴与胃之特定穴进行配伍。在使用双穴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时,使用天枢和足三里配伍的概率最高,支持度为50.82 %;使用三穴配伍治疗时,使用频率最高的则为天枢、足三里和中脘,支持度为29.51 %。支持度20 %以上的组穴配伍关联数据分布见表2,腧穴配伍的关联规则见图3。

表2 穴位配伍关联数据分布

对使用频率居前10位的腧穴进行系统聚类,可见腧穴配伍组方多为大肠之特定穴与胃之特定穴并配伍具有固本益气功效的腧穴。如大肠之募穴天枢,胃之下合穴足三里,胃之募穴、腑会中脘配伍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交会穴关元、气海,以健脾和胃益气。系统聚类见图4。

图4 系统聚类树状图

3 讨 论

通过分析近20 a来针灸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的文献,可以发现使用频率较高的腧穴,其选穴方法与思路以及腧穴间的配伍及干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律。

3.1 选穴配伍规律

3.1.1 具有健脾益气、调肠和胃功效腧穴的使用

选取大肠之特定穴与胃之特定穴,且近部选穴与远端选穴相结合。慢性功能性腹泻因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引起,故在治疗时常常脏腑同调。《灵枢·本输》有言:“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根据针灸治疗腑病“从阴引阳”,以及《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合治内府”的治疗原则,多取胃之募穴、下合穴进行配伍,如胃之募穴、腑会中脘,胃之下合穴足三里,大肠之募穴天枢,下合穴上巨虚。王斌等[4]采用电针大肠之背俞穴、募穴、合穴、下合穴治疗功能性腹泻,患者大便性状明显改善,较口服“盐酸洛哌丁胺胶囊”更好,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根据脏病“从阳引阴”的治疗原则,多取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如脾俞、肾俞等,温肾散寒以健脾助运,益火补土使脾肾功能正常,水湿之邪得消,从而治病求本。张静等[5]使用火针点刺法治疗脾虚泄泻,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的改善程度高于口服蒙脱石散组,且复发率更低(P<0.05)。研究表明[6],电针天枢、大肠俞可能通过降低功能性腹泻大鼠空肠黏膜AQP 3蛋白和AQP3 mRNA表达,增加空肠对水的吸收量,改善空肠黏膜超微结构,抑制肠动力,从而改善腹泻症状。

3.1.2 具有利水渗湿功效腧穴的使用

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的腧穴也常用于慢性功能性腹泻的治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湿盛则濡泄”。泄泻之病机,湿盛为标[7]。《金匮要略》言:“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在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时,可适当使用利水渗湿功效的腧穴,如阴陵泉、水分、三焦俞、膀胱俞等。汪泽栋等[8]电针天枢、水分、气海、足三里、止泻穴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4周后患者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总有效率较口服西药组更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李梅琴等[9]温针灸石门配三焦俞等穴治疗老年性慢性腹泻4周后总有效率为93.18 %。然利水之法不可滥用,久泻者以脾虚为主,适当佐以利水之法可使内湿得去,然不适用于阴液耗伤者,以免气阴两虚,重伤阴液,故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随证治之。如余绍源[10]主张使用健脾渗湿之法治疗功能性腹泻,而适当佐以利小便法。

3.2 干预方法规律

3.2.1 针刺使用最多

针灸的核心在于选穴和刺灸方法。除腧穴的选择和配伍在治疗疾病时发挥重要作用外,刺法灸法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在纳入文献的干预方法中,涉及多种治疗方法,但仍以针刺为主,且针刺手法使用多样。针刺疗效可靠,操作简便,临床使用率最高。如狄金涛等[11]采用针刺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并对足三里穴施以苍龟探穴手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功能性腹泻,总有效率为88.24 %。杨大荣[12]使用子午流注电针治疗功能性腹泻,患者症状积分降低优于口服西药组(P<0.05),并可降低血清5-羟色胺、血浆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指数,减缓肠道蠕动,改善腹泻症状。

3.2.2 灸法选择多样

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时,灸法的选择多样,其中以温针灸应用最多,隔物灸次之。艾叶辛、苦,温,归肝、脾、肾经,可散寒止痛。温针灸可使艾绒燃烧的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发挥针与灸的双重作用,以激发经气,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紊乱[13]。卢纪红[14]使用温针灸法治疗功能性腹泻,总有效率为96.32 %。艾灸温阳散寒,温通经络,隔物灸可发挥艾灸、穴位与药物的三重作用[15]。加用盐、生姜、附子饼等介质,可增强灸法温中之效[16]。盐入肾,可温补下元;生姜归肺、脾经,可温中止呕;附子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隔盐灸、隔姜灸与隔附子饼灸是临床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最常用的隔物灸法。唐舒婷等[17]用长蛇灸治疗功能性腹泻,总有效率为73.33 %,高于对照组口服四神丸联合附子理中丸(P<0.05),且本法可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慢性功能型腹泻选穴配伍多使用调肠和胃功效的腧穴,配伍健脾益气功效的腧穴,并适当佐以利水渗湿功效的腧穴;干预方法以针刺为主,灸法使用多样。针灸的优势体现在能明显改善腹泻症状,减少患者排便次数,降低复发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单纯使用止泻药物相比,针灸治疗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并能取得良好的长期疗效。

猜你喜欢
天枢腧穴大肠
大肠憩室是什么病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旅途止泻按脾腧
尊敬
尊 敬
长寿名穴保健康
蒋天枢:无偿完成老师的托付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