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2022-08-16 12:28胡建磊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颈性颈部针刺

胡建磊

(山东省广饶县大码头中心卫生院 中医科,山东 东营 257337)

颈性眩晕是神经内科一种临床综合征,是指肌肉、血管、神经等出现器质性、功能性改变,致使椎动脉血流发生障碍,一旦大脑供血不足,则引起眩晕发生。颈性眩晕患者以发作性眩晕为典型表现,部分患者伴有头痛、肢体麻木、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1]。目前,颈性眩晕的发病原因尚未确定,与头部创伤、血流障碍、颈部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重,颈性眩晕发生率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对患者健康、生活均造成严重影响。以往临床多应用西药治疗,但实践发现长期应用易诱发嗜睡、抑郁等多种不良反应,整体效果欠佳。中医学历史悠久,温针灸作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改善血流循环,扩张血管,对改善颈性眩晕症状起到重要的作用[2]。推拿法具有疏经通络、行气活血等功效,利于改善患者椎动脉血流。笔者应用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龄27岁~67岁,平均(46.37±5.19)岁;病程3个月~7 a,平均(4.96±2.02)a。研究组47例,其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25岁~71岁,平均(46.41±5.22)岁;病程5个月~6 a,平均(5.01±2.04)a。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性眩晕病诊断标准[2];②临床表现为眩晕、痉挛痛等症状,体征为耳鸣、脉涩;③CT、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颈椎存在生理曲度变化(变直、反弓)。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20岁;②符合颈性眩晕临床表现;③患者知情同意;④近期未接受其他治疗。

1.4 排除标准

①排除伴有精神障碍性疾病、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患者;②恶性肿瘤患者、特殊时期(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③眼源性、耳源性眩晕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温针灸治疗。①取穴:风府穴、双侧风池穴、百会穴、印堂穴、颈夹脊穴、双侧完骨穴等。②操作方法:协助患者取俯卧位,对患者颈部肌肉予以放松,选取毫针(型号:28号;尺寸:1.5寸)进行针刺,在针刺前,常规消毒选取的穴位,针刺方法包括提、插、捻、转等,针刺得气后留针,时间30 min左右。在此时间内,可在针柄上插入一艾条,点燃艾条,时间15 min~20 min左右,艾条燃尽后,起针。

2.2 研究组

给予温针灸+推拿治疗,即以对照组为基础,同时对患者开展推拿治疗。具体措施如下:指导患者体位取坐位,采取“点”“按”“揉”“ ”“压”“推”等多种手法,对患者颈、肩部、背部进行推拿,力度由轻至重,以患者耐受为宜。推拿过程中逐渐探索患者结节性肌痉挛压缩点,在对该点按揉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推拿力度。各部位推拿10 min~15 min,可以针对选取的穴位进行按揉,方法为“点”“按”法,每个穴位时间约2 min~3 min,以患者稍有疼痛感为理想状态。所有穴位结束后,最后对颈椎进行复位处理,方法为旋转扳法。每天1次,6次为1疗程,需停1 d 或2 d后再继续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ESOV评分、VAS评分。①颈性眩晕症状及颈部功能评分[4]:应用ESOV量表评估,该量表总分30分,分数越高,说明症状越轻。②疼痛评分:应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该量表总分10分,0分无痛、10分剧烈疼痛,分数高,疼痛严重。

3.2 疗效标准[3]

根据患者症状、脑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症状改善效果用症状改善指数判定。症状改善指数=(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前症状评分)/治疗后症状评分×100 %。显效:症状改善指数≥75 %,脑动脉血流速度经颅彩超多普勒(TCD)检测,基本恢复正常;好转:30 %≤症状改善指数<75 %,脑动脉血流速度有显著改善,接近正常范围;无效:与上述描述标准不符。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4周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3.62 %,高于对照组的74.47 %(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ESOV评分、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ESOV评分、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ESOV评分均升高、VA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各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组ESOV评分比较

表3 两组VAS评分比较分)

4 讨 论

颈性眩晕作为颈椎退行性病变,其眩晕与患者颈部位置的改变存在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若患者头颈部发生前后、左右等移动,则会诱发眩晕,该症状持续时间多数不长,当颈椎位置还原后,患者眩晕症状可自行缓解[5]。颈性眩晕易反复发作,若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脑血管疾病,对人们健康产生极大危害。颈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疼”范畴,本病病机为“以虚为本”,与一般眩晕对比,颈性眩晕与其区别在于该疾病是因颈部筋骨、肌肉病变,导致气血上行困难,不能滋养清窍[6]。中医学认为,肝、肾、脾分别主筋、骨、肌肉,一旦遭受外伤、劳损,则会损害脏器功能,影响其生理功能。基于此,颈性眩晕的治疗,中医以疏通经络、滋养脑髓、行气化瘀等为主要治疗原则[7]。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根据患者的病情,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如风池穴为阳维脉、少阳经两者的交会穴位,应用毫针对该穴位进行针刺,可以起到舒经通络、祛风、熄风的功效;百会穴为手足三阳经、督脉的交会穴位,对该穴位进行针刺,具有安神、清窍、醒脑、升阳、平肝等功效,是治疗眩晕的重要穴位;颈夹脊穴处于枕下部位,可至枢锥椎体,而枢锥是头部旋转的重要枢纽,更是颈部肌肉的起止点[8~9]。针刺颈夹脊穴,可以改善患者耳鸣、眩晕等症状。印堂穴位于面部,对该穴位予以针刺,可以达到清明、清窍、通鼻等功效。颈性眩晕患者应用温针灸治疗,可以通过针刺与艾灸相结合刺激穴位,温针灸具有温热作用,可加快椎动脉舒张血流速度,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促进非炎症吸收,缓解肌肉以及关节韧带的紧张,从而改善眩晕症状[10]。还可以缓解病理产物对颈部神经的刺激作用,从而达到调节阴阳、舒经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推拿是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患病的解剖结构、具体诊断等,通过特定的手法作用于体表,从而达到理疗目的。“按”“压”“揉”等均为常用的推拿方法,通过不同手法作用于选定的穴位,可以改善肌肉痉挛。由专业医师对颈性眩晕患者进行推拿治疗,可以充分放松其肩、颈、背部肌肉,改善其肌肉血液循环,能缓解其痉挛症状,可平衡肌群颈椎动力,对患者椎底动脉供血循环改善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进而减轻患者耳鸣、眩晕等临床症状[11]。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ESOV评分、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颈性眩晕治疗中,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改善其颈部症状,恢复颈部功能。但是在对颈性眩晕患者开展针灸、推拿治疗期间,针灸时要防止患者烫伤,做好患者皮肤保护,在推拿时,力度要适宜,以患者耐受为宜,防止力度过大,对患者造成意外损伤。

猜你喜欢
颈性颈部针刺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什么是颈性眩晕
造出一个天鹅颈
应对秋季眩晕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