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药联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偏瘫25例

2022-08-16 12:27何晓飞梁之孔王裕茹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肌张力针法偏瘫

孙 浩,何晓飞,曾 明,梁之孔,于 青,王裕茹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江苏省总队医院 康复医学与理疗科,江苏 扬州 225003)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脑血管系统常见病,幸存者中约3/4的人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熏药联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偏瘫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9例;年龄35岁~74岁,平均(60.1±7.2)岁。治疗组中,男16例,女9例;年龄37岁~75岁,平均(60.3±8.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关于脑出血和脑梗死诊断标准[1],经头颅CT或MRI影像学检查确诊。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中风偏瘫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2]: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或感觉减退或消失;气短乏力,面色白,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发病2周~6个月恢复期的患者;③年龄35岁~75岁;④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智力障碍。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内科常规治疗、肢体康复训练。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药联合张力平衡针法。①中药熏药:补阳还五汤方:生黄芪50 g,当归尾12 g,赤芍10 g,川芎10 g,地龙10 g红花6 g,桃仁10 g。1剂/d,药物用纱布袋放入翔宇医疗熏蒸治疗机熏蒸患者患肢,每次30 min。②张力平衡针法:先取第1组穴: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下肢伸肌侧梁丘、血海、照海。予0.25 mm×40 mm 毫针快速直刺,得气后每穴行柔和均匀捻转手法1 min,无肌肉抽动为度,留针30 min,缓慢出针。后取第2组穴:上肢伸肌侧阳池、肩髃、天井;下肢屈肌侧髀关、解溪、申脉、曲泉。予毫针快速进针,行较强提插捻转手法1 min,有较强针感为度,留针30 min,出针较快。每天1次。疗程为4周。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用简化Fugl-meyer运动障碍评定表(FMA)评测患者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MBI)评测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

3.2 疗效标准

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3]。显效:Brunnstrom分期提高至Ⅳ阶段或Ⅳ阶段以上,生活基本自理;有效:Brunnstrom分期提高2级,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Brunnstrom分期仍为Ⅰ阶段。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0 %,优于对照组的7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3。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分)

4 讨 论

中风偏瘫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属于“中风”范畴,居“风”“痨”“臌”“膈”四大难症之首。《黄帝内经》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中风偏瘫的发病机制复杂,多为机体阴阳失衡、气血逆乱,瘀阻脑络,或血不循经,血溢于脑,均可致脑失所养而半身体不遂,肢体瘫痪。中风偏瘫常表现为患肢无力或麻木、关节活动受限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景岳全书》载“凡非风卒倒等症,无非气脱而然”,指出气虚是导致中风的重要因素。《医林改错》指出气虚可致血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中风偏瘫恢复期以气虚血瘀为主,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流动,血行不畅,则形成瘀血,筋脉肌肉失养,肢体失用,半身不遂,故应补气活血、通经活络。代表方是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黄芪为君,甘温,大补元气,气旺则血行。《名医别录》云黄芪“逐五脏间恶血”,《日华子本草》云黄芪“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故黄芪补中有行而不壅滞。当归尾为臣药,活血补血,祛瘀而不耗伤正气。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化瘀;加地龙通经活络,走窜周行全身。全方配伍,益气活血通络,达到气血调和的目的。“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方中大剂补气药与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祛瘀不伤正。临床上中风偏瘫若肢体阳气不足,水湿痰瘀阻滞肢体经络,可用桂枝、制川乌温阳散寒,化湿通经;神志欠清可加石菖蒲、郁金、远志化痰开窍。

中药熏药疗法是选配一定的中药组成熏蒸方剂,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熏蒸机体的一种无创性中医外治方法。我国中药熏药治病历史悠久,《黄帝内经》云“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邪可随汗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有熏蒸洗浴八方。中药熏蒸治疗中风后的肢体功能障碍,可以通过温热效应使药物有效成分直接透过皮肤快速进入经络组织,避免内服药物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药力与热力联合发挥作用,使患处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药物也更易渗入病所,从而发挥益气活血、通经活络功效[5~6]。有研究认为,中药熏药可抑制γ纤维活动性,促进肢体的分离运动,改善肢体功能[7]。

中风偏瘫早期主要是肌力和肌张力的减退,而恢复期出现部分肌肉张力升高,张力的出现意味着肌力恢复的开始。临床上以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张力升高为主,四肢屈伸肌张力不平衡,协调性差。早期针刺主要是促进肌力和肌张力的产生。恢复期重点平衡屈伸肌张力。“拘急为实,弛缓为虚”,“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灵枢·热病篇》记载:“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张力平衡针法弱刺激上肢屈肌侧和下肢伸肌侧穴位,强刺激上肢伸肌侧穴位和下肢屈肌侧穴位,从而协调屈伸肌张力,有效地缓解肌肉痉挛,降低肌张力,使之达到生物力学平衡[8]。《灵枢·根结篇第五》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偏瘫具有调整阴阳、补虚泻实的作用,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肌力。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熏药联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能明显提高其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可靠,治愈率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肌张力针法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