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壮彬 陈瑞燕 黄俊成
(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 汕尾 516400)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延长终末期肾病患者生存时间的重要手段,但这一过程中会出现相关并发症,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并可能危及生命,这其中高尿酸血症越来越受到关注,有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疾病的发展互为因果,慢性肾脏疾病由于肾功能下降,可以导致高尿酸血症,而高尿酸血症又会加重慢性肾脏疾病[1]。但是有部分研究显示高尿酸血症是血透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2],这一结论可能与高尿酸血症营养状态较好有关,营养状态较好的血透患者预后较好,而不是高尿酸血症血透患者预后较好。所以,有必要通过临床研究验证高尿酸血症对血透患者预后的影响,特别是对严重并发症血管钙化发生的影响,以提高临床防治的意识。因此本研究拟探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血管钙化相关性及非布司他干预作用,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20年9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17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8例,女74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1.8±12.4)岁;开始血透时血透年限0年~2年,平均血透年限(0.9±0.5)年。将172例纳入研究者分为3组,A组52例为血透开始时血尿酸症正常者,其中男29例,女23例,初始血透年龄平均年龄(50.9±11.8)岁,平均血透年限(0.8±0.3)年;B组56例为血透开始时即为高血尿酸症,且在行血管钙化复查前的1年中未采用非布司他干预者,其中男31例,女25例,初始血透年龄平均年龄(52.2±11.9)岁,平均血透年限(0.9±0.4)年;C组64例为血透开始时即为高血尿酸症,且在行血管钙化复查前的1年中采用非布司他干预者,其中男38例,女26例,初始血透年龄平均年龄(52.2±12.7)岁,平均血透年限(1.0±0.6)年。3组性别、初始血透年龄、初始血透年限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年龄>18岁,<70岁;(2)在我院行规律血液透析1年以上;(3)血透开始前进行血尿酸水平检测和血管钙化评估,血透1年后进行血管钙化复查。
排除标准:(1)同时进行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患者;(2)采用非布司他以外药物干预高尿酸血症的患者;(3)开始血透时血尿酸正常,透析过程中发展为高血尿酸症,并采用非布司他干预者;(4)开始血透时已出现血管钙化者。
高血尿酸血症标准参考《中国肾脏疾病高尿酸血症诊治的实践指南(2017版)》[3]:男性血尿酸≥420μmol/L,女性血尿酸≥360/μmol/L。
血液透析的方式:常规血液透析,每周2~3次,每次4h,透析膜为聚砜膜,透析液为碳酸氢盐透析液。高尿酸血症非布司他(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58)干预方案:开始剂量40mg,每日1次,如果2周后血尿酸水平仍不低于360μmol/L,建议剂量增至80mg,每日1次。
记录入组患者性别以及开始血透时年龄、血透年限、血尿酸水平、血管钙化情况,以及1年后血管钙化复查情况。血管钙化包括冠状动脉钙化、腹主动脉钙化和心脏瓣膜钙化。采用侧位腹部X光片检测冠状动脉钙化和腹主动脉钙化,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瓣膜钙化,部分患者会同时发生2~3种血管钙化。
比较A组和B组血透1年后血管钙化情况,以探究血尿酸水平与血管钙化的相关性。比较B组和C组1年后血管钙化情况,以探究非布司他对于伴高血尿酸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钙钙化的干预作用,血管钙化情况包括冠状动脉钙化、腹主动脉钙化、心脏瓣膜钙化。采用CT对B、C两组患者血透前和血透1年后冠状动脉钙化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当冠状动脉钙化评分达到100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增加,达到400分时,则风险会急剧升高。
A组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1年后血管钙化发生率为42.3%,低于B组的6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A、B两组维持性血液透析1年后血管钙化复查情况比较[n(%)]
C组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1年后血管钙化发生率为43.8%,低于B组的6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B、C两组维持性血液透析1年后血管钙化复查情况比较 [n(%)]
B、C两组血透前冠状动脉钙化评分相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1年后冠状动脉钙化评分与血透前相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1年后冠状动脉钙化评分高于透析前冠状动脉钙化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1年后冠状动脉钙化评分低于B组维持性血液透析1年后冠状动脉钙化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B、C两组血透前后冠状动脉钙化评分比较(分,
高尿酸血症和血管钙化都是维持性透析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中36.6%~50.0%存在高尿酸血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发生率会更高[4-5]。宋哲等[6]在大鼠实验中证实了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的高尿酸血症可以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向成骨/成软骨样细胞转分化,进而加剧血管钙化的发生。YAN B等[7]也通过大鼠实验证明高尿酸血症可以通过对成骨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影响,促进血管钙化,并发现采用别嘌呤醇干预高尿酸血症可以减少大鼠血管钙化的发生。尿酸微结晶析出后在血管壁发生沉积是高尿酸血症特征之一,这一过程会刺激血管壁产生大量氧化自由基,引起血管壁局部炎症,而慢性炎症是导致血管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8]。所以减低血尿酸水平有利于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的发生。
非布司他是近几年新上市的新一代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同时抑制氧化型和还原型的黄嘌呤氧化酶,可以通过与黄嘌呤氧化酶非竞争性结合,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减少尿酸生成,从而降低血尿酸水平,已被广泛用于肾病患者的高尿酸血症控制[9]。另外,非布司他也被作为一种肾保护剂用于慢性肾脏病患者,研究发现,非布司他可以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不增加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10]。目前还缺乏关于非布司他干预慢性肾脏病患者高尿酸血症对血管钙化影响的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维持性血液透析开始时为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在不进行降尿酸干预的情况下1年后血管钙化的发生率较初始为血尿酸血正常的患者高,表明高尿酸血症加剧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的发生,这与杨军等[11]、姚丹丹等[12]的研究结论一致。而维持性血液透析开始为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在采用非布司他进行降尿酸干预的情况下,1年后血管钙化的发生率较未进行干预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低,且冠状动脉钙化评分得到稳定,1年后冠状动脉钙化评分较同组血透前未进展,且低于未干预组1年后冠状动脉钙化评分。表明对伴高尿酸血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非布司他降尿酸干预,可以减少血管钙化的发生。血尿酸的减低不仅可以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痛风的发生,还可以预防血管钙化的发生,减少血管钙化引起的一系列心血管不良事件或死亡。
综上所述,高尿酸血症加剧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的发生,采用非布司他降尿酸干预,可以减少血管钙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