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南阳 473000)
急性脑出血是脑部血管常见急性病变,指患者因高血压或其他情况诱发脑出血,此病症发病较急、较快且出血量大,容易形成血肿,患者往往在发病前夕突然出现肢体麻木、眩晕等情况,使患者出现中线健侧移位、颅内压升高等,亦可致神经功能恶化甚至脑疝,致残致死率高,手术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常用方法[1-2]。去骨瓣减压术疗效较好,其可以改善患者脑部压力,且清除血肿效果也较好,能够改善患者颅内血肿情况且改善患者症状[3-4]。颅内监测技术可以直接反应患者颅内压力等情况,对其术中和术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是一种新型手术方法,其具有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创口小等特点[5-6],但目前临床经验尤其是基层医院经验有限,为了探讨更好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方法,现回顾性分析颅内压监测应用于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具体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和研究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60.22±3.59)岁;发病至入院4~12 h,平均发病至入院(9.22±0.52)h;出血部位:壳核23例,丘脑14例,颞枕叶9例。研究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60.41±3.49)岁;发病至入院6~12h,平均发病至入院(9.31±0.53)h;出血部位:壳核25例,丘脑14例,颞枕叶11例。两组上述各项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条件:(1)年龄50~70岁;(2)首次发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符合急性脑出血诊断标准[7];(3)患者及家属在充分知情手术可能带来的获益与风险后签署知情同意书;(4)患者无精神类疾病;(5)均为急性脑出血,且由急诊科收治。排除条件:(1)发病至就医时间超过12h;(2)凝血功能障碍或合并消化道出血;(3)合并恶性肿瘤、认知功能障碍;(4)临床诊治资料欠缺。
两组入院后予以呼吸及血压维持、营养支持、吸氧、静脉输液等对症治疗,术前根据CT扫描结果确定血肿的位置,并且进行全身麻醉。
对照组使用去骨瓣减压术,切口始于发际线中线旁2cm左右,皮瓣翻向下,制造一个10cm左右的骨窗,之后取出骨瓣,切开硬膜使用穿刺定位并且抽取血肿,血肿清除后,进行止血,之后进行导管引流和缝合。
研究组使用颅内压监测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具体如下。根据血肿的位置与大小确定手术入路,制造一个5~7cm左右大小的骨窗,并且切开硬脑膜,之后将骨窗内防止基本型传感器(型号:82-6631)于硬膜下,链接颅内内压监护仪(美国强生公司,型号82-6635),持续监测颅内压力,之后在内镜下降血肿清除干净,清除后使用电凝技术进行止血,取出传感器,将腔内放置引流管,确认无出血后,关闭创口并且进行缝合。
两组患者术后均转入ICU 2~3d,并且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情况。
(1)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2周采用卒中量表[8](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估,NIHSS涉及意识、躯体运动、面部功能等方面,总分45分,分值越高示神经损残缺越严重。(2)记录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具体判定方法如下[9]:显效:脑部血肿全部消失,且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NIHSS评分降低50%以上);有效:脑部血肿基本消失,神经功能恢复较好(NIHSS评分降低20%~49%);无效:术后脑部血肿消失面积不大,且神经功能依旧没有较大改善(NIHSS评分降低不足20%)。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3)记录两组手术指标,包括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窗大小和手术时间等。(4)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61%,研究组为96.00%,研究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研究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窗大小和手术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2周研究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04%,研究组为6.00%,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比较[n(%)]
急性脑出血好发中老年人群,发病较急、较快,致残率高达50%以上,且大多数患者会留下神经功能障碍等后遗症,是神经科最常见急重症[10]。颅内压监测是通过传感器将颅内压的波形传至工作站,从而完整了解颅内压的变化情况[11]。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相较于常规手术其优点在于术后患者恢复快、创口小,且由于其是通过神经内镜治疗,手术视野较大,颅脑情况更加清晰,可以更好清除血肿,其与颅内压监测联合使用,效果更佳。本研究显示,研究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61%,研究组为96.00%,研究组疗效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窗大小和手术时间均小于对照组,表明将颅内压监测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应用于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中其疗效较好,且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有助于术后恢复,与胡君等[12]研究结果类似。其原因在于颅内压监测可以完整了解颅内压力变化情况,可以有效探测脑内出血等,配合神经内镜下仅需小骨窗即可满足手术操作,且神经内镜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好的光源增大其手术视野,操作更精准,清除血肿更快,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同时神经内镜清除术在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牵拉的同时可以有效改颅脑受压情况,提高疗效[13-14]。本研究还发现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2周研究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颅内压监测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神经功能患者影响较小,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颅内压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脑部血肿情况,有助于术中更快清除血肿,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症状。此外,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颅内压监测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可以降低急性脑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其原因在于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属于微创性手术,其对患者造成的创口较小,出血量少,因此可以有效避免患者术后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15]。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为回顾性研究,随访期短,观察指标有限(未对相关生化指标进行监测),相关结论及颅内压监测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有待进一步论证。
综上所述,将颅内压监测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应用于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疗效确切,对患者的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对神经功能影响较小,且并发症发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