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丽花
(苏州市相城区春申中学 江苏苏州 215143)
从试卷的卷面布局来看,2018年,全卷试题形式有4大题32小题,满分50分,考试用时50分钟。题型包括选择题20题,计20分;判断题6题,计6分;填空题3题,计6分;材料解析题3题,计18分。2019—2022年,全卷试题形式有3大题30小题,满分50分,考试用时50分钟。题型包括选择题24题,计24分;填空题3题,计6分;材料解析题3题,计20分。在材料解析题的分值布局上,每题略有差异,总体上维持7分、6分、7分的分值布局。
分值布局的变化带来了问题设置的灵活性,突破了分值限制带来的命题设限,对学生的能力考查范围也更加广泛。
从题型分布情况看,五年来基本按照7∶2∶1的难度梯度设计,各年级内容占比基本维持在5∶9∶11,具体见下表:
年份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史2018第1~5题第6~10题第11~12题第13~20题2019第1~5题第6~11题第12~15题第16~24题2020第1~5题第6~11题第12~14题第15~24题2021第1~4题第5~9题第10~13题第14~24题2022第1~5题第6~12题第13~14题第15~24题
随着考纲的取消,所教即所考,特别是世界古代史也列入考查范围,这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试卷的版面来看,图文并茂、主题性强是一以贯之的特点,有文物图片、碑文拓片、统计表、条形图、人物图片、历史地图、漫画、 地图等。见下表:
年份图片(包括拓片)图表地图漫画2018第1、4、10、12、31题第18、24、30题第31题2019第2、28题第6、13、18、20题第11、16、28题第8、23题2020第9、12、13、19、28、30题第5、19题第2、29题2021第3、12、23题第8、13、16、19、21题第6题第10、22题2022第7、12、15、28题第2、21题第3、29题第17题
由上表可知,每年历史试卷中各类图片在9~11幅,占题目数的1/3左右。图片形式多样,以主干知识为要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综合来看,近五年的中考试题虽形式上略有调整,但总体平稳。在基础知识的考查上, 2018年的试卷中,选择题题设的指向性还是相对明确的,找出历史时间、关键词就基本可以排除其他选项。如第1题套用了《国家宝藏》的情境,问学生来到苏州博物馆可介绍的特色,提示是比较明确的:在现代园林中唱谈吴文华。但自2019年起,选择题就不是“一眼就能看出答案”了,有些甚至上来就是一个“下马威”。
2019年选择题第1题:
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A.天然活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2020年选择题第1题: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并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下列哪一文化遗址可能是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对象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2021年选择题第1题:
2019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考古证明其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国
A.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B.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C.五千年文明史获认可
D.旧石器时代生产水平高
2019年第1题的四个选项,应该说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并作出选择的,必须理解“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这个语义,尤其是“生产食物”,那也就意味着定居生活的开始,由此才能选出选项D。2020年的第1题也一样,要理解“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属于黄河流域,才能选出选项C。对于选择题来说,图片与文字说明的互证关系越来越强,“无效”题设基本上没有,且有效材料的知识点无一例外是需要理解透彻的,更深层次上来说,对学生“论从史出”“历史解释”的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
2019年选择题第23题漫画,图中文字为“相信我(美国),我不是针对你(俄罗斯)”,漫画题目是《颠倒黑白》。如果不仔细斟酌题设,四个选项都有可能踩雷:A.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B.冷战思维仍然影响着国际关系; C.美苏争霸,美国仍然处于上风;D.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其实,在题目的解释中蕴藏着小心机:俄罗斯这个称呼是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原来的联邦国家解散,俄国开始称为“俄罗斯”。也就是说这张漫画中所发生的事件时间是1991年后,如此,只有B和D两个选项的时间符合。再联系漫画的主要内容——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可知冷战中美苏两极对峙的惯性思维仍然影响到苏联解体后的美俄关系。
2020年的材料解析第29题,材料三:
正如侮辱国旗事件发生后,“中国人民都是护旗手”成为网传热帖,全国人民都是香港警队止暴治乱的坚强后盾。中央政府坚决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香港警方严正执法、司法机构依法惩治暴力犯罪分子、爱国爱港人士捍卫香港法治和社会秩序的行动。相信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区政府的带领下,香港同胞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爱国爱港是香港社会主流》
题设是“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怎样才能实现香港持续繁荣稳定的看法(2分)”。如果只站在中央政府的角度,答案显然是不完整的,大多数同学也会站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角度回答。答案显然是比较单一的,可以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角度、爱国爱港人士方面作答,还应该坚决反对境外势力干涉香港事务。
可见,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的问答,对于史料的解读,再也不能想当然的“自以为是”,必须结合多个思考点才能作答。而只有这样,“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描述历史,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才能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高阶思维,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人的思维过程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六个层级,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低阶思维是指较低层次的认知水平,如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主要用于学习事实性知识或完成简单任务;而高阶思维则超越简单的记忆和信息检索,主要用于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的综合性能力。
锤炼高阶思维,首先要充分掌握知识结构,这里的知识结构指的是历史知识系统的结构,而不是一盘散沙的零散知识。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印象,追求知识模块之间的联系,从中感受历史的演变过程,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发生和进行并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的联结或行为的改变,而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思维水平是基础,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经过加工、强化、同化、迁移、重组,从而提高认知水平。认知学派注重学习者积极主动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将知识点内化,最终形成自己的逻辑。在试题中这些要求也频频隐现,如2018年的选择题第8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题干中按照发展阶段设计了四个标题“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问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指民族工业的什么阶段。虽然只考查某一个阶段,但毫无疑问,学生必须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四个阶段了如指掌,才能准确地将四句诗句对号入座。
高阶思维的锻炼,还体现在主观题的设置上。纵观2018—2022年的材料解析题,从提问上就能感觉到明显的变化:
2018年,第30题:分析、谈认识
2019年,第28题:概括、谈认识;第30题:概括、简析、综合
2020年,第28题:概括;第29题:谈看法;第30题:归纳
2021年,第28题:概括;第29题:概括、列举、谈认识;第30题:归纳、提炼观点、阐释说明
2022年,第28题:谈启示;第29题:概括分析、比较分析、归纳分析;第30题:分析、列举、阐释并论述
自2018年以来,在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上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从概括、分析上升到归纳、阐释乃至论述,2021年更是高度综合,用列举和阐述观点的形式,逐步向高中试卷的题型历史小论文转化,初高中衔接的意图心照不宣。2022年延续了这一风格,且在形式上更加灵活,压轴题构建了书信的框架,综合时事并加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主观性试题非常强调对发展性能力的考核,要求学生“能够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字迹的看法;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尝试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当然最终还需落实到书面阐释。
卷面的典型例题包括地域色彩浓厚的地方文化类,也包括当年的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历史虽然讲述的是过去的事情,但我们常说知古观今、古今对照、以古鉴今。历史的发展也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史,历史给予我们无穷的经验和智慧,也一直影响到当今社会的发展。
2018年第1题选择考查了吴文化,配合苏州博物馆的图片,地方特色气息扑面而来;第11题套用了苏州雷允上诵芬堂药铺的题干,考查公私合营,可谓独具匠心。
2019年第15题采用了当年“感动中国”人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台湾老兵高秉涵的事迹,通过颁奖词考查了台湾与大陆之间“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民族亲情;第30题材料解析题则通过英国脱欧的热点问题,回顾了欧洲一体化过程中英国在不同时期的态度。
2020年第9题,通过苏州吴县沈维钧编辑的《做白话文秘诀》,联系了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第28题则从时下火热的数字化货币着眼,简要梳理了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2021年第30题则直接与年度重点问题抗疫相联系,关注后“疫情”时代美国霸权主义的再抬头,引导学生关注最新世界时事动态。
2022年第1题将唯亭草鞋山文化遗址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勾连,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对家乡历史悠久的认识。第23题以吴县的中共秘密情报员汪锦元为例,考查珍珠港事件,思维跨度较大,无形中滋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在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最终的旨归,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追求,落实到个人身上,就是高度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个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课堂的建构中,要通过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等,全面提升学生情感上的认同。
2018—2022年的历史中考试题中,关注中国、关注家乡、关注自身的主题始终不变,如:2018年第30题回顾了古代中国科技的领先地位,也对今天中国在科技方面的弱势提出了担忧与思考;第31题则以邓小平致力于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统一富强为线索,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政绩,与题首的导语互相映衬,润物细无声: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2019年第28题通过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完善,了解国家的治理和民族的统一;第29题则通过北洋军阀时期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试图通过文化变革和革命运动挽救民族危亡的事迹,启发青年学生继承发扬“五四精神”。2020年第28题联系现实中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回顾了中国货币的发展史;第29题通过香港的暴力犯罪事件,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明白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2021年第29题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认识;第30题则关注时事,结合当下疫情,介绍了最新的“零和”思维,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提炼观点并进行阐释说明。2022年第28题回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明确了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升华,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30题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阐释了中国积极发展中欧伙伴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思想提出来之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发生了转变,从强调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历史教育的社会本位,转向为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2022年的新课标也再次印证了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以服务于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相信这也是未来中考历史命题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