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敬红 _ 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党委书记
如何为基层德育工作者服务,如何推进大中小幼德育工作纵向衔接、家校社横向协同,是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以下简称“学校德育研究会”)自成立以来探索一体化建设的两个主要目标。经过近四年的研究与实践,学校德育研究会取得了众多卓有成效的成果,其中,“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以下简称“讲述育人故事活动”)就是成果之一。该活动至今已经开展了四届,共有73位大中小幼教师分享自己的育人故事。四届活动的举办经验,让我们相信讲述育人故事活动是新时代分享教师育人经验的平台,是展示首都教师育人成果的平台,也是引导和提升广大教师育人能力的平台。四届活动所取得的成果,证实了讲述育人故事活动更是回应教育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讲述育人故事活动萌芽于征求意见会。2019年2月,关国珍会长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提出关于创办“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的想法,关会长以征求意见的方式询问在座的几位副会长,能否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实现学校德育研究会纵向衔接、横向协同两个维度提升育人能力的目标。副会长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情怀;讲故事的形式容易走脑入心、人人参与。而且,很多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都有讲述育人故事的良好基础。于是,一个属于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的品牌活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讲述育人故事活动坚定在一线调研中。为组织好第一届讲述育人故事活动,学校德育研究会深入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实地倾听校长(园长)和教师的育人故事,在调研中感受到两个育人主体的力量:一是学校(幼儿园)作为育人主体具有一以贯之的持续和绵长力量,二是教师应该是在国家和学校的框架下开展育人实践的广泛个体,教师作为育人主体具有无时无刻的亲近和陪伴力量。二者都要有且都有精彩的育人故事,于是,“我的育人故事”活动丰富成为“我(我们)的育人故事”活动。
讲述育人故事活动成长在品牌活动建设中。在四年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精心选择鲜活生动的育人故事案例;坚持“多维丰富”,让品牌活动立体丰富起来;坚持具有“可欣赏性”,让教育之美呈现在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第一届讲述育人故事活动,设计并评选产生“育人故事”的品牌徽标;第二届讲述育人故事活动,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尹芳老师和中国音乐学院胡廷江老师共同创作完成活动的主题歌——《我们的故事》;第三届讲述育人故事活动专门设计了荣誉杯,以永久性留住教师们的荣誉;第四届讲述育人故事活动继续探索育人故事背后的教育规律,力争让育人故事感染人,让育人故事中蕴含的教育规律影响更多人。
如果说故事本身是讲述育人故事品牌活动的内核,那么品牌徽章、主题歌、荣誉杯这些元素则共同构成育人故事品牌活动的外延,内核的坚守和外延的丰富也见证着这个品牌活动的一步步成长。
立德树人是讲述育人故事活动的精髓。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为人之本,人为才之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育人是学校和教师肩负的使命与责任。选择教育故事最核心的标准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故事,是从日常活动中塑造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是从社会丰富的情境中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故事。
与时代共振是确定活动主题的依据。2019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第一届讲述育人故事活动的主题确定为“甘当引路人 为国育英才”;2020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教育的实效更加凸显学校、家庭与社会携手的力量,因此,第二届讲述育人故事活动的主题确定为“家校社携手育英才”;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于是,第三届讲述育人故事活动的主题确定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育时代新人;2022年,为迎接党的二十大,第四届讲述育人故事活动的主题确定为“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可以看出,四届讲述育人故事活动的主题都一直与时代同频共振。
鲜活生动是讲述育人故事活动的属性。育人故事天天发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故事进行分享与交流?除了立德树人的核心标准之外,鲜活生动又是另外一个属性。我们在界定育人故事品牌活动的作用时,除了搭建分享平台之外,也看重育人也是育己,希望通过育人故事的传播引领和影响更多的教师,把这个活动定位为教师彼此滋养的“营养库”。因此,讲述育人故事活动就应该有现实性、可借鉴性,育人故事的讲述就应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
同台展示是讲述育人故事活动的亮点。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有101个基地校(园),其中,幼儿园15所,小学30所,中学37所,职业高中和中专6所,大学13所。这种涵盖各学段的教育学会本身就是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建设实施的天然优势组织,在学校德育研究会的平台上,围绕同一个主题开展的讲述育人故事活动就是让各学段的教师彼此了解、熟悉,以实现贯通。
讲述育人故事活动是聚焦育人目标的过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育人实践中,首先就要明确并把牢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讲述育人故事活动就是重温教育初心的过程,也是聚焦育人目标的过程。
讲述育人故事活动是凝练育人经验的过程。育人是各学段各类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学校的生活多姿多彩,育人故事也是历久弥新。每所学校都有经年累月并行之有效的育人实践经验,在每个课堂都有日日不断的鲜活育人故事发生,甚至在每个活动中都闪耀着精彩纷呈的育人智慧。小到每一个班集体,大到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充分利用讲述育人故事活动的契机,凝练育人经验,丰富育人成果,甚至形成育人特色。
讲述育人故事活动是展示育人成果的过程。育人工作是平凡且伟大的,平凡在于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件件小事,在于每天学生可见的一点点进步;同时,育人工作又是伟大的,伟大在于育人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在于育人成果关乎学生成长、家庭幸福和国家未来。每一个小的育人行为就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夯实阶梯。从事育人工作的教师也是平凡和伟大的,讲述育人故事活动就是给这些无私奉献的教师搭建展示自我、展示育人智慧和育人成果的平台。
讲述育人故事活动是锤炼育人能力的过程。各行各业都有基本能力的要求,说、写、演、问等能力经常被总结为教师的基本能力。清晰、准确且富有激情的“讲述”,丰富、概括且富有感染力的“征文”都是有效锤炼教师基本能力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有许许多多的学校已经在开展讲述教师育人故事的活动,讲述的形式具有广泛性。有研究表明,讲述教师育人故事能实现教师间彼此的滋养和互促。
四年来,教师们分享的育人故事仍然历久弥新。其中,有毕生为育人倾力付出的老先生们,有发挥首都教育辐射作用的教师们,也有为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的教师们。
守望杏坛六十春的育人故事。黄会林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88岁高龄的她也成为育人故事展示活动中最年长的先生。她分享了从教64年来,俯身躬行,不改初衷的育人生涯。抗美援朝的战斗经历奠定了她“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育人基础,北师大的厚重传承锻造了她“严是爱,松是害”的育人理念,国家的重大需求激励了她“勇于探索,敢于争先”的育人实践。从上世纪80年代倡导“中国影视民族化”到新世纪“第三极文化”理论,从上世纪80年代创建“北国剧社”、90年代创办“大学生电影节”到新世纪创立“看中国”项目,黄会林先生始终坚持知行合一、践行学术的大艺术教育理念,以彰显中国文化自信为目标,将教书育人融入血液,体现了对学生,对民族、国家、时代的担当精神。
为教育均衡发展作贡献的育人故事。刘欣是顺义区东兴幼儿园教师,也是第四届讲述育人故事活动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教师。她讲的育人故事发生在援藏工作期间。2021年,刘欣老师主动申请到西藏拉萨尼木县支教。支教期间,她发现,由于天气寒冷,学生出早操的时候小手都插在口袋里,询问后得知,学生们没有手套。于是,她跑了好几个商场、超市,为每一个学生购买了御寒的手套。一副副手套是刘欣老师为每一个学生送的礼物,而一节节观摩课、一次次培训课就是刘欣老师为尼木县幼儿园教师送去的礼物。这份故事为当下均衡发展与优质资源共享的教育贡献出多样教育主体共谋发展的正义之道。
服务国家重大事件中的育人故事。林存真教授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也是冬奥形象景观艺术总监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设计者。林存真老师讲述的是设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的故事。她以展示最完美的国家形象为己任,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创作,激励团队突破瓶颈解决难题。在八个月的时间里,反复调整设计修改近万次,经受住了考验并最终获得成功。她把奥运设计与教学、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开设冬奥设计相关的硕士和博士研究方向,通过本硕专业课、思政课、党课等多种形式,通过实施重大课题和项目培养学生,让人才在实际项目中成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端艺术人才!
向世界展示“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如何讲好中国的教育故事,讲好中国的育人故事,是我们在这四年实践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回顾实践我们感受到,育人故事真正发生在大中小幼学校(幼儿园)的时时刻刻,它有广袤的沃土、广泛的基础,有丰富的实践生态和样式;育人故事能触动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心灵,激励更多教师育人的激情。
今年,在北京市教工委和北京市教委的指导下,第四届主题为“‘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顺利结束。余音袅袅,事业待续!就让我们用《礼赞教师》向为首都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各位教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