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芝 _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要“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学习,学习的特征行为有哪些。学习是在对话过程中对于原有知识的再认识,是原有知识重新意义化的过程。课堂上客观表现出来的“学习”的行为是可以被观察的,也是可以被教师主动引导而发生的。
为了促进学习真实发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五种学习特征行为。
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途径。读的内容可以有以下几类。
“读”学习目标。课堂的学习目标往往会通过PPT或白板课件,以及板书或学案等方式来直观呈现。有时教师会主动组织学生“读”目标,有时学生会在学案上被动地“读”到目标。不管是哪种方式,只要有“读”学习目标的过程,学生就会对学习有预期、有期待,对接下来的课堂活动有心理准备,降低了活动的接入难度。
“读”活动要素。教师在活动前给出相关要素点,学生要在活动前逐一明确活动要素和教师的要求。学生“读”清楚后才能在活动中符合要求,向真实学习迈进。
除此之外,读还包括共情与理解,读懂同学、教师的需求和眼神,相互帮助,协同学习。
“说”指小组成员间的意见、看法或情感的表达,这个表达是相互的,双方在表达的过程中交换意见,实现学习成果的最大化。
“说”能够将内心思考的过程或内容表达出来,是对自己的思考的一种确认,也会把自己的“解构”与“重构”过程再次明晰,加深学习理解。这样“说”不管是对同学还是对自己都有促进作用。教师要主动引领学生间的“说”,让学生从不同层面进行“说”。可以用“四何”问题引领,即说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操作”“还可以怎样”。
“写”就是用笔记录下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或者学习体会。主要有以下功用。
辅助记忆。比如,英语、语文、历史等学科有较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边看边(默)读边写,这些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来设计和安排;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有较多程序性知识,需要在课堂安排典型习题的练习,通过写让学生不断理解和熟悉解答步骤。
强化落实。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写”,写课堂的练习、阶段总结、文章、实验报告等,让学生在“写”中有实在的学习收获。
调节节奏。组织学生及时书写学案或记好笔记也是一种学习节奏的调节,可以保持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推进的一致化。
“做”也可叫操作或操练或表演。主要有以下几类。
操作。比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类操作,既是对本学科知识的一次深入理解,也是一项必要的学科技能。学生参与演示实验也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
操练。技能类的课程需要反复操练,如体育学科中的长跑呼吸法、三步上篮法等,教师给出示范后要让学生反复练习,在实际练习中体会动作要领,并建议小组同学间相互旁观,给出建议,做好操练。
表演。有时为了让文本内的人物或场景更直观生动,或者为了让文本中的意境描述更直观,可以借助表演的方式呈现。比如,语文学科根据文本进行即兴表演,促进学生对文本或文本中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做”的过程中调用了很多学习的手段,还有很多动作、表情的辅助,对于深度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思”是指思考后整理的观点表达或总结陈述等。“思”一般都是在小组内充分酝酿后进行的,所以形式或媒介值得关注。
多样化的形式。汇报的形式可以是分布式逐级汇报,也可以是辩论式汇报,或者教师提问。有时文本资料比较多,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两三个小组分析一个相同文本,全班可以覆盖所有文本。班级汇报时从相同文本的小组中选出一个重点发言,再由其他小组补充,最后由教师串联统合。有时可以全班都针对同一个话题进行分析,再由某个小组开始发言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质疑提问,如此辩论推进,教师适时进行点拨,让辩论不断深入。
直观展现的方式。汇报时,单纯用语言表达有时会不够全面,可以引领学生在小组活动时把汇报的内容通过“做”(绘制图表或海报或模型)把结果直观呈现出来。常规的课堂教学往往使用思维导图和教学海报比较多,技术类课堂可以绘制模型图或者制作简易装置等。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要为学生的学习行为而设计,可以从以上五个方面做好准备,让学生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