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美华 _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作业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双减”政策发布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基教研中心”)第一时间启动了“系统提高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水平的研究”,基于学校、教师在作业设计中的问题和难点,提供优化策略,以求更好地落实“双减”工作要求,助力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年9月,基教研中心面向中小学校长、教师、学生三类群体专门研制了调查问卷,并对全市18个区(含燕山区、经开区)共计581名校长、33821名教师、8229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
数据显示,作业设计的专家指导与优质作业资源的引领,成为学校、教师最为迫切的现实需要。一方面,“直接使用教材习题”是教师们“布置作业的主要来源”,远超位列第二的“学校教研组自主设计”。另一方面,除了校长们认为亟需解决跨学科、创新类、实践类作业以及学困生的作业设计指导外,分层作业的设计也是教师们公认的难点,应用度较低——多达33.29%的教师只是偶尔布置分层作业,还有5.07%的教师从不布置分层作业。
针对上述问题,基教研中心首先从树立并落实新的作业质量观、依据学科特点分层设计适宜类型的作业、建立并完善作业设计教师试做制度等维度,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优化作业的十条建议》,面向全市发布,希望借此明确改进方向与路径,实现理念上的正本清源。
随后,各学科教研室基于日常听课调研及作业访谈,梳理细化了各学科作业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并在对问题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与操作化建议,给出了作业设计的多个样例,将之汇编为文科类、理科类、语言类《中小学作业指导手册》和综合类《学习活动指导手册》,于2021年12月面向全市发布,供广大教师参考、学习。
此外,为了引导学校教师边实践边探索,2022年初,基教研中心开展了“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优秀作业案例及作业设计征集与展示活动”。全面覆盖小学语文、数学、英语3个学科及初中中考的9个学科,并通过征集程序的专门设计和市、区、校三级教研体系的充分联动,保证了所征集的作业设计与作业案例能够覆盖到以上各学科不同版本教材的全部章节内容。从中遴选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作业设计与案例,分学科集结成册,有力推动了优质作业资源的共建共享。
在基教研中心的引领与带动下,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在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作业内容、呈现方式、完成形式、评价要求等方面都有了可喜的变化。
首先,教师们开始能够立足单元学习视角,整体设计单元教学与作业。通过对学生单元学习历程的整体规划、设计与统筹分配,在单元整体框架设计的基础上纳入作业框架设计,有效建构起单元作业、课时作业之间的统整、关联、衔接、递进等多重关系。
其次,教师们在作业设计中逐渐能够重点关注学科关键能力的落实培养。作业成为学生实践运用关键能力的载体,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内化学习所得。以地理学科为例,不少教师能够在单元拓展的基础上,布置融合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及学习过程的个性化主题作业,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级的学科关键能力。
再次,作业的类型更加丰富,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学习体验和分层选择的空间。教师们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探索了长期与短期、显性与隐性、规定与弹性、基础与提升等多种作业形式,在知识巩固、概念理解、迁移应用、联系反思、实践体验类作业方面都呈现出不少鲜活案例,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更通过作业的多样化选择,实现了作业的隐性分层。
最后,教师们能够主动结合评价量规对典型作业展开评价,反哺教与学的双向成长。很多教师针对作业任务设计了分水平的评价量规,力求准确诊断学生学习水平。在不少作业案例中,教师的统计分析科学,对问题归因有效,并注重通过评价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