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超,丰权章
(北京中交华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101)
桥梁是交通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河、跨线的关键节点设施。随着桥梁建设数量的增加以及单体建设规模的扩大,相应的运维、管理难度增加,探寻科学可行的健康监测方法具有必要性。为此,应结合行业发展现状,建立智能化桥梁健康监测及养护平台,为日常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以便高效进行管理,保证桥梁的安全运营。
滨海大桥属特大型桥梁,位于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西关村与滨海新区于庄子村之间。桥梁为双向4车道公路桥,设计荷载为汽-超20、验算荷载为挂-120,于2003年11月建成通车。
(1)设计阶段
CAD 图纸、构件尺寸、软件设计模型、强度及刚度等关键指标的验算结果均是重要数据。桥梁的图形化表达,也能给后续的验收实测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桥梁运行维护阶段来看,设计期间的数据能作为桥梁健康评估的参考,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桥梁的实际使用状况。
(2)施工阶段
施工是建设桥梁结构实体的重要阶段,但施工期间地质、水文、气候等因素错综复杂,可能导致成桥情况与预期不符。可见,加强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具有必要性。施工期间的技术指标实测结果、现场试验数据、地质测量数据等均是施工阶段的重要数据。
(3)运营阶段
在运营阶段以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较为关键,其可用于反映桥梁的整体状况[1]。静态数据包括人工巡检数据、健康状况评定信息等;动态数据主要由传感器获得,包含挠度、应变、梁体转角、路基含水量、路面开裂情况等,集多项数据于一体,反映桥梁在结构完整性、力学稳定性等方面的情况。
2.2.1 监测指标的设定
立足桥梁结构现状,结合桥结构体系的特点,针对性地建立监测指标体系。明确对桥梁结构安全状况造成影响的各类因素,作为监测工作的基础。桥梁结构的安全性指桥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承受能力,以及在遇到某些突发事件后仍能保持的承载能力。结构受到的影响发生于外部因素作用的条件下,在围绕结构的状态进行客观评估时,必须考虑结构自身情况及外部影响因素,确保指标体系的完备性。结合监测需要,确定环境类、位移类、变形类、振动类4大类监测指标。
2.2.2 面向事件的监测
桥梁使用中遇到突发事件后,需及时监测实际状况,基于掌握的信息提前预警。挠度传感器属于关键的监测设备,可监测桥梁受力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最大变形量。综合考虑该项监测结果与温度等辅助数据,经系统分析后可判断是否有超载车辆于桥梁上通行。
2.2.3 运维保养
(1)潜在隐患的判断
随着桥梁使用时间的增加,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日常监测数据,可基于数据判断被测部位的发展趋势。桥梁挠度与应变有对应关系,根据此特点,监测所得的数据可用于相互校核,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不同交通量条件下,桥梁挠度、应变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征。以某桥梁为例,监测结果显示其在14:00—16:00时段内挠度、应变有较大幅度变化,通行车辆中以重载车辆居多,挠度呈规律性增加的变化特征。晚高峰时通行车辆以私家车、客运车辆为主,自重较小,桥梁挠度有减小的趋势。纵观全天的监测数据,发现数据具有波动性,但总体上无显著变化,若监测结果显示某时段数据异常波动,需高度重视,必要时采取应对措施。主梁挠度监测的测点布设如图1所示。
图1 主梁挠度测点布设图
(2)潜在性能变化的判断
桥梁健康监测中广泛采用传感器装置,其能高效采集数据,但覆盖范围有限,可能出现局部无法得到有效监测的情况,因此需充分关注结构的潜在性能变化,如混凝土内部的裂缝、钢筋锈蚀等问题。在潜在性能变化的分析中,需考虑结构的自振频率和损伤的内在关系,预测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予以有效的防控。
以传感器为基础装置,用于采集桥体状况、桥梁环境等信息,实现对结构裂缝、变形、受损等的及时监测,同时基于日常运行状况生成报警信息,由专员及时针对实际情况做出响应;引入大数据技术,作用在于客观评估桥梁健康状况,给桥梁维护管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持[2]。按照自底向上的顺序,平台架构集4 个层次于一体,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用户层。
(1)感知层:传感器采集数据并向网络层传输,感知层具有信息的协同处理能力。此外,根据应用层的配置指令,实现对接入传感设备的访问控制。
(2)网络层:获取源自感知层的数据,传递至应用层,以便进行后续处理与分析。
(3)应用层:根据底层采集的数据,由服务支撑子层形成满足业务所需的数据资源库,需用到公共中间件、大数据分析平台及云计算平台,构成的资源数据库具有动态更新的特征。
(1)基础管理系统
集多类子系统于一体,如:①权限管理子系统,面向各用户设置特定的访问权限,予以有效的管理;②配置管理子系统,设定传感设备以及各类关键设施的属性和参数,在平台端搭建虚拟桥梁,在物理世界和虚拟网络间建立起映射关系。
(2)安全监控系统
集多类子系统于一体,如:①桥梁结构安全子系统,传感设备为关键的硬件设施,可用于监控桥梁主体结构、构件等的实际情况,判断是否满足安全要求;②运维条件监控子系统,监控是其主要功能,重点监控对象包含桥上车辆通行、桥下船舶通航情况,监控的数据能作为判断桥梁使用情况的关键依据,联合应用到自动监控、人工监控的方式,以保证监控的全面性和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3)应急保通系统
桥梁使用期间可能会遇到突发事件,严重威胁到桥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此建立应急保通机制,提供安全保障。在技术实现层面,研究与应急保通工作相关的数据收集与录入方法,涉及对象包含工程资料、环境要素、机械调配等;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调动各岗位员工协同作业;探寻清晰明确的规章制度,确保在遇到突发异常状况后可及时响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4)工程定损与检修系统
专业桥梁检测为此系统的重要功能,即在发生风险事件后,客观评估桥梁结构的损伤情况,给维修提供重要的参考。在桥梁使用阶段,按特定的周期定期开展结构安全检测工作,判断结构是否有安全隐患。
(5)中心信息管理系统
Shylock and Jia Ren,two negative characters,have their contemptible defects.But the readers will feel pity for one while laughing,for the other,the readers will feel absolute disgust.
全面协调与桥梁安全运维有关的各项工作,进行合理的指挥、调度,也可针对系统信息进行深度处理。
以满足桥梁运维管理要求为基本前提,搭建桥梁健康监测及养护平台,采用Java 语言编码,应用Struts2+Spring 框架,在MyEclipse 下开发,数据分析及并行处理由Hadoop 数据实现。建成的平台具有稳定可靠的性能优势和扩展性较好的功能优势。
根据桥梁监测要求适配传感设备,用于采集反映被测结构实际状态的数据。以监测项目为准,适配合适的传感器,控制测点数量,按特定的频率定期采样,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传感器监测布点信息
为采集传感器数据,现场需设采集工作机柜。传感器信号有常规模拟信号、光纤光栅信号、485 信号等。系统提供如下两种采集模式:
(1)常规传感器采集模式:由PXI采集计算机进行采集,采集对象有风速风向传感器、应变计、加速度计等的指标。
(2)专用传感器采集模式:采集内容包含动态称重仪、光纤传感器、路面状况传感器及GPS信号,诸如此类信号均由配套的专用采集器完成。
以1 台监测中心交换机和2 台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为核心,共同构成数据传输系统。现场数据采集机柜上传的数据由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接收,进而向监测中心交换机传输,由服务器集群执行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操作,见图2。
图2 数据传输结构框图
通信光缆起于监控中心,由该处引出,沿引桥铺设至主桥,最终连接至工作机柜。数据接收服务器读取到采集的原始数据,整个数据的读取过程便捷高效,可避免因过多连接而导致数据传输安全性不足、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平台管理采取云端管理模式,涉及的具体模块如下:
(1)监测模块:实时监控数据,也可根据工作人员的需求提供历史查询功能。依托图形化的界面呈现数据,具有直观性;各传感器的时间序列数据具有同步性,可同时呈现设备状态信息、告警信息,供工作人员查阅、分析。
(2)告警管理模块:以数据分析结果为准,建立告警模型,实现对设备和结构的告警,并基于监测数据发出桥梁管养建议[3]。
(3)数据分析模块:建立数据关联,进行结构性能分析和载荷分析,从数据中提取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为运维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4)报表管理模块:具备数据导入、查询统计、评估报告打印等多种功能,在多功能的联动下,工作人员能便捷提取满足自身工作所需的信息。
(5)配置管理模块:建立桥梁在云端的虚拟模型,形成实体与虚拟一一对应的关系,便捷性较好,页面及功能开发工作量减少,经简单的开发后即可达到桥梁快速接入的目标。
(6)权限管理模块:以各用户的日常使用习惯为准,设定相应的角色,在此基础上赋予各自特定的权限,如数据权限、功能权限,使用户在特定的权限内操作,一方面满足用户的日常工作要求,另一方面避免越权作业问题。
(7)巡检模块:核心内容为日常巡检和点检,以日常巡检为例,生成适用于桥梁监测及养护要求的巡检计划,组建专业的巡检队伍,由专员依据计划开展工作,用手持终端采集特定部位的信息,并完整汇总巡检数据,予以记录。
本文以桥梁监测及养护为背景,探寻工作平台的设计要点,提出桥梁健康监测及养护平台架构,并围绕桥梁损伤预测等相关数据应用进行研究,经过技术的选取与应用后,有效发挥出平台在监测及养护方面的推动作用,促进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桥梁的安全使用提供了保障。在后续的桥梁工程中,建议技术人员持续加强探索,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设计具有适应性的桥梁健康监测及养护平台,促进桥梁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