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静 丁东辉 曹昌霞
1.青海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0;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类胃肠疾病,其患病率约为5.1%,临床分型中以腹泻型(IBS-D)最常见[1],目前临床治疗短期疗效佳,但无法彻底治愈,此病易复发,长期会引起贫血、营养不良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由于中医安全性高,可以结合个体情况对症治疗,人们在治疗方式上对中医的认可度越来越高[3]。从古到今,历代医家对本病研究各有不同见解,但目前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构建数据库研究仍有所欠缺。因此,本研究通过对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录的国内关于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文献的搜索,收集相关方剂及药物,建立数据库,总结分析该病的用药规律和处方特点。
1.1 文献来源 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以“中医”或“中药”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文献3007篇,因文献及所用方剂数量巨大,时间跨度长,故检索时间设置为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其他选项设置为默认。检索到相关文献490篇。
1.2 文献筛选标准 收录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的关于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包括名医经验类文献。排除文献综述、理论、外治法和动物实验;处方不全或剂量不明的文献;重复文献或高度相似的文献。最终经过审核后所得文献共332篇,其中含有方剂共337首。
1.3 数据库的建立 通过初步检索所得文献490篇,剔除不符标准的文献158篇,最终录入数据库有332篇,其中方剂337首,中药178味,将提取到的数据整理到Excel表中,建立数据库。
1.4 中药名称规范化 中药的名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为主要参照,《中华本草》为辅助参照。
1.5 数据库的规范 中药的不同部位根据药典是不是一种药而定;同一种药物的不同炮制品,功效差异过大时,按两种药记录。中药性味归经等归类,参考《本草纲目》进行归类统计。
1.6 数据分析 经过上述规范化处理的数据,使Microsoft Office Excel对药物频次,高频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使用IBM SPSS Modeler制作网络图和Apriori算法的关联分析及SPSS startion聚类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1.1 频数分析 按上述要求筛选出治疗IBS-D组方共计337首方,涉及药物178味,中药累计频次达3693次,按出现频次,由多到少,前30位中药依次排列,并计算每味中药在337首处方中出现的频率,使用频率较多的药物有白术、甘草、白芍、茯苓、陈皮、党参均达到了半数以上。见表1。
表1 高频药物频次及频率
2.1.2 高频中药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结果 对高频中药进行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四气中微温、微寒,分别归为温、寒,此处参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五性分类法,将平性纳入。统计后发现IBS-D用药偏温;五味方面,偏于辛味,甘(淡)味;归经偏于脾、胃经。见表2。
表2 高频药物性味及归经
2.1.3 高频中药功效分析结果 对出现频次前30位的中药功效进行归纳分析,发现前4类药依次为补虚药、理气药、温里药和收涩药。详见表3。
表3 高频药物药物分类
2.2 关联分析 网络图将178味药生成药物关联网状图, 仅显示true值,强链接较粗,可以发现白术、白芍、茯苓、甘草与其他药物联系较为紧密,如图1;Aprior算法最低条件支持度45.0%,最小规则置信度80.0%,最大前项数2,仅包含标志变量的ture值,得到药物组合23条,增益(lift)均大于1,均为有效规则,置信度反映规则的可靠程度。从表4可以看出,最小、最大支持度分别为 45.7%、71.8%,最小、最大置信度分别为80.0%、96.4%,白术、白芍、茯苓、陈皮、甘草是最常用的药物。
表4 关联规则
图1 药物关联网状图
2.3 聚类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并参考中医理论将药物聚为6类(如图2所示),作为治疗IBS-D中医辨治的核心处方:①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大枣、炮姜;②附子、干姜、乌梅、当归;③半夏、黄芪、苍术;④黄芩、黄连、木香;⑤白扁豆、山药、薏苡仁、砂仁、党参;⑥防风、陈皮、白芍、白术、茯苓、枳壳、柴胡、香附、甘草。
图2 聚类分析图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的一类功能性胃肠疾病,中医归属于“腹痛”“泄泻”“痢疾”范畴。《诸病源候论》中指出:“脾胃虚弱,则土气衰微,使水谷不消化,则成下利。”《医宗必读》言:“无湿则不泄。”认为其病因多为禀赋不足或久病脏腑虚弱,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等,基本病机变化为脾虚与湿盛,病位在肠,若小肠泌别功能失司,则清浊不分,水谷并走大肠而发为泄[4];但主病之脏为脾,主病之因为脾虚;脾虚运化失司是导致脾虚证的主要原因,而脾虚失化会降低分解吸收精微物质的能力及化湿能力,从而导致腹痛、腹泻症状的出现[5]。“湿盛则濡泻”,因此,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机本质在湿邪。结合上述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中医治疗IBS-D,主要从健脾温中等方面入手。
3.1 药物频数及功效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337首治疗IBS-D处方的临床研究,对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发现临床治疗IBS-D常用高频药物中以黄芪、当归、大枣、白术、党参、茯苓、山药、白扁豆、薏苡仁、甘草补虚健脾渗湿止泻;附子、干姜、乌梅、炮姜、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温阳涩肠止泻;半夏、苍术、砂仁、黄连、黄芩燥湿止泻;香附、木香、陈皮、枳壳、柴胡理气疏肝;防风、白芍疏散肝郁,胜湿止泻。其主要使用药物为温中健脾、利水渗湿、收敛固涩、理气燥湿之药。
3.2 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常用药物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辛、甘(淡)为主,归脾、胃经为主。一般认为IBS-D病机以脾虚湿胜为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湿盛则濡泻。”又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诸病源候论》中指出:“脾胃虚弱,则土气衰微,使水谷不消化,则成下利。”《医宗必读》认为“无湿则不泄”。因此泄泻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脾虚湿盛,脾失健运,肾阳虚衰,温煦失司。《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甘淡之。”故在治疗时常选用平性及温性药物以起到燥湿健脾之效。味辛能散、能行、能燥,有芳香化湿之效,主要应用其疏肝行气、芳香化湿的功效来治疗肝郁脾虚之泄泻;味甘(淡)能补、能渗、能利,具有补益虚损、和中、渗湿利水之效;主要治疗久泻久痢之泄泻[6]。诸多医家多用辛、甘(淡)之味以燥湿止泻及淡渗利湿止泻,与本病的病机相符。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主运化水湿。《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在治疗中多以健脾利湿为主;脾属土,肝属木,肝郁则乘脾,脾虚则湿盛,故在治疗中佐以酸甘之药;脾胃为水湿运化之枢纽,水湿运化不利则发为泄泻,因此在治疗药物中多入脾胃经,健脾益胃,脾胃健则水湿得化。《医学集成》曰:“治泄之法,初宜分利,后宜实脾土,益元气,脾胃强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
3.3 药物关联规则及现代药理研究 通过关联规则发现治疗IBS-D过程中常用的中药组合以白术、甘草、白芍、茯苓、陈皮、党参、山药、白扁豆等药物相互组合形成具有健脾、燥湿、疏肝等功效的药对。通过复杂网络分析获得治疗IBS-D 所使用的核心方药组成为白术、党参、陈皮、山药、茯苓。这些药物以健脾渗湿为主,可见 IBS-D 多以脾虚湿盛为其主要病机。本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燥湿渗湿;现代药理研究[6]证实党参具有免疫调节、增强胃肠功能的作用,其中党参多糖能提高乳酸菌数量和盲肠乙酸含量。马方励等[7]对服用党参多糖 20 d 的大鼠进行胃肠部位组织切片研究,发现大鼠胃粘膜与胃壁厚度均有增加,十二指肠及空肠的肠绒毛平均面积增大;白术具有调节胃肠运动、改善肠道菌群的作用,研究结果[8]表明其中含有的多糖及内酯类成分能有效改善脾虚湿困之泄泻;陈皮具有抑制胃肠平滑肌、促进消化液分泌等作用,有研究[9]表明陈皮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山药具有调节脾胃、调节免疫之功,实验[10]表明山药多糖可增强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促进机体抗体的生成,增强小鼠碳廓清能力。茯苓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近年来研究[11]表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很可能是口服多糖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重要靶点,通过黏膜接触发挥其生物效应,并且通过其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结肠黏膜炎损伤情况,改善肠道传输功能失调。
3.4 药物聚类分析 对药物聚类分析后发现,IBS-D 治疗用药主要分为六类。第一类药物主要功效为温阳止泻,包括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大枣、炮姜,为四神丸的主要组成,主要功效为温肾散寒、涩肠止泻,治疗肾阳虚导致的“五更泻”。其中补骨脂补命门之火;肉豆蔻及五味子涩肠止泻,肉豆蔻还能温先后天之本;吴茱萸温中散寒;大枣补益脾胃;在使用中,大多使用炮姜代替生姜,更增加其温阳之功效。其方主要治疗脾肾阳虚之IBS-D。第二类药物主要功效为补虚止泻,包括乌梅、附子、干姜、当归,为乌梅丸的主要组成部分,乌梅丸具有“温脏安蛔,涩肠止泻”的功效,主治久泻久痢及蛔厥。其中乌梅具有涩肠止泻之效;附子、干姜温阳祛寒止泻;当归养气血。诸药配伍,治疗脾胃阳虚之久泻久痢IBS-D。第三类主要功效为燥湿止泻,IBS-D 的主要病机为“湿邪”,因此治疗以燥湿为主。其中半夏、苍术均为燥湿之要药,可明显缓解因“湿盛”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黄芪具有益气健脾利水之效,一方面“脾虚则湿盛”,健脾以化湿,另一方面使湿邪从小便出。第四类药物主要功效为清热燥湿止泻,其中黄芩、黄连、木香为芍药汤主要组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止泻止痢;木香理气、行气,有“调气则后重自除”之效;诸药合用,共起清热止痢,调气止泻之效。第五类药中主要为健脾渗湿止泻,其中白扁豆、山药、薏苡仁、砂仁、党参为参苓白术散的主要组成,党参、白扁豆、山药、薏苡仁健脾益气,祛湿止泻;砂仁芳香化湿,行气和胃,不仅可以治疗湿邪困脾,而且能和胃以健脾。此类对脾虚湿盛泄泻具有很好疗效。第六类药物功效为调和肝脾,其中防风、陈皮、白芍、白术为痛泻要方的组成,《医方考》曰:“泻责之脾,痛责于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指出了肝郁乘脾之泄泻的原因,因此治疗中使用白术健脾止泻,白芍柔肝止痛,防风胜湿止泻,陈皮理气燥湿,共起“抑木扶土”之效;茯苓、枳壳、柴胡、白芍、香附、甘草为四逆散加减组成,其中柴胡疏肝解郁,通达气机;白芍柔肝止痛;枳实改用枳壳,并增加香附,更增其理气之效;茯苓渗湿止泻;甘草缓急止痛。疏散药中加入收涩降泄之药,主治中焦气机不利,肝脾不和之泄利下重之证。
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BS-D 的研究,并对组方用药频次、中药属性、常用药对和核心处方等进行总结分析。中医药治疗IBS-D 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有白术、白芍、党参、陈皮等;药物以补虚药、理气药及温里药为主;药性多温,味以辛、甘为主;药物归经较多的为脾经、胃经和肺经;常用药对为白术、白芍,核心组合为“白术-白芍-茯苓-甘草”;核心药物聚类分析出6个新处方,以健脾利水渗湿、温中止泻、疏肝行气、调和肝脾、清热止痢等为主要治法。这一结论与中医理论相符,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但是研究也存在不足:一方面由于条件的限制,未对药物的剂量进行分析及未结合组方中的君、臣、佐、使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基于文献的回顾性分析,存在数据的时效性、不完整性、个人经验性及多态性等特点。目前本研究可以为中成药的研发提供一定思路,但研究水平较浅,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