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成
(山东省费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 273400)
由于肉鸡饲养规模逐渐扩大,饲养密度相对增加,肉鸡生活在密集环境中,给外界致病菌的侵扰创造条件,尤其是肉鸡感染沙门氏菌病非常普遍,沙门氏菌不仅可以通过污染的养殖环境、饲料和饮水进行水平传播,还可通过种鸡垂直传播给后代雏鸡。尤其是肉鸡生活环境较差、卫生消毒不严或受到应激等情况下,肉鸡发病率会大大提高。一旦在鸡群中发生沙门氏菌病,很难彻底根除,极易在肉鸡群体中流行和扩散,给肉鸡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
肉鸡沙门氏菌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在气候变化异常、舍内温度差异大、湿度较高的情况下,给沙门氏菌的繁殖和扩散提供良好机会,能引起大面积爆发或流行。因此,肉鸡在寒冷的冬季发病率较高。且雏期肉鸡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如果供暖设施较差,肉鸡易受到冷应激,从而继发感染沙门氏菌病[1]。
不同日龄肉鸡都能感染沙门氏菌病,尤其是3 周龄肉鸡发病率较高,因为这个阶段肉鸡由早期育雏的高温逐步脱温,虽然肉鸡体温调节能力相对完善,但如果降温速度过快,肉鸡极易受凉感冒,致使体质和抵抗力下降,给环境中存活的沙门氏菌提供机会,致使肉鸡感染沙门氏菌病,并且成为今后传播本病的主要传染源[2]。
发病肉鸡和带菌肉鸡是沙门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健康鸡群与病鸡饲养在一个鸡舍内,可通过接触感染本病。病鸡或带菌鸡可通过粪便向环境中排放沙门氏菌,对环境中的空气、用具和饲喂器具产生污染后,可对健康鸡群造成威胁。尤其是养殖环境卫生消毒不严格,肉鸡场内非常容易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给鸡群带来隐患[3]。
首先,沙门氏菌病能经过鸡只直接接触进行水平传播,沙门氏菌对环境空气、饲料或饮水造成污染后,健康肉鸡可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摄入病菌而发病。其次,种鸡感染沙门氏菌病后,种蛋会受到沙门氏菌污染,然后垂直传播给后代商品肉鸡,因此,种鸡感染本病会世代相传,危害后代鸡群。另外,如果注射器受沙门氏菌污染后,可通过免疫接种或注射给药将沙门氏菌传播给健康肉鸡。无论通过哪种感染途径,最终都会对肉鸡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4]。
随着养鸡业规模化发展,肉鸡饲养大多采取笼养方式,鸡群生活在高度密集环境中,鸡只通过呼吸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粪便向环境中排放大量氨气,导致舍内有害气体浓度极易超标,对肉鸡呼吸道黏膜产生严重的刺激,给外界沙门氏菌的侵入创造良好机会,致使肉鸡发生沙门氏菌病。
有的肉鸡舍采取垫料平养,鸡群将粪便直接排放到垫料上,肉鸡长期与粪便接触,再加上肉鸡舍内卫生消毒不严,环境中的沙门氏菌蓄积数量较多,也会增加肉鸡爆发沙门氏菌病的机会。同时,沙门氏菌可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传播,肉鸡生活环境比较密集,一旦有病鸡出现,会致使病情快速地在全群传播[4]。
肉鸡生长速度很快,在短时间内就可将饲料转化为肌肉,对饲料营养要求较高,尤其在对饲料的蛋白质比较敏感,如果饲料中缺乏氨基酸或含量不平衡,会明显影响肉鸡生长速度和体质,长期下来抗病能力下降,会诱发沙门氏菌病。如果受到其他应激会加重病情,或者促使病情进一步传播和蔓延。
肉鸡新陈代谢旺盛,机体生长肌肉的能力相对较强,而骨骼和内脏器官的发育相对迟缓,与肌肉生长存在严重不匹配状态,致使肉鸡在生长过程中极易发生腿部疾病、猝死或腹水症,这种情形下都会影响肉鸡体质和健康程度,给外界沙门氏菌的感染营造良好机会,这样肉鸡也容易继发感染沙门氏菌病[5]。
病鸡通常出现精神萎靡、紧闭眼睛、食欲下降、采食量骤减、羽毛松乱、机体脱水、腿脚部分明显干燥,发生腹泻,粪便呈黄绿色稀便。随着病情发展,病鸡机体消瘦、粪便呈水样稀薄、病鸡泄殖腔周围沾满污秽粪便,最后病鸡贫血、衰竭死亡。
解剖病死鸡只可以看到肝脏肿大、颜色变浅、呈现菜花样坏死灶,有的肝脏质地变脆、皮质下有出血斑或条状出血,肝脏容易破裂,致使腹腔内蓄积大量血水或血凝块。心肌有点状出血,表面有白色结节。脾大、出血,肌胃有白色结节,有的腺胃乳头出血,肠道黏膜出血、脱落、肠壁变薄,肠腔内蓄积大量内容物。
根据肉鸡饲养情况和疾病流行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初步诊断鸡群感染沙门氏菌病。如果需要确定应该经过实验室检查,临床方面经常采取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两种方法。
在无菌条件下采集发病肉鸡的肝脏或脾脏等器官,在实验室经过研磨、涂片、革兰氏染色,然后经过镜检可看到阴性小杆菌,菌体没有荚膜和芽孢,两端呈钝圆状。
在无菌条件下采集发病肉鸡肝脏、脾脏等病料,接种于普通琼脂和血液琼脂培养基上,在恒温情况下培养24h,在上述两种不同的培养基上均可看到半透明、表面光滑和边缘整齐的无色菌落。然后将菌体接种到亚硫酸铋、SS 琼脂、麦康凯琼脂和伊红亚甲蓝等培养基上,在恒温条件下培养24h,在亚硫酸铋培养基上可以看到金属光泽的黑色菌落,在SS 琼脂培养基上可以看到半透明无色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和伊红亚甲蓝培养基上没有任何菌落出现,即可确诊肉鸡群感染沙门氏菌病。
通常情况下,肉鸡感染沙门氏菌病往往与环境条件比较恶劣、饲养营养不良和发生应激等有直接关系,因此,在肉鸡日常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饲养管理,根据外界环境及时调节舍内通风和供暖设施,保证鸡舍内温度和空气质量良好,且保证饲料营养充足,为肉鸡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卫生消毒工作,避免鸡群饲料或饮水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减少鸡只摄入病原菌的风险。另外,加强厂区隔离工作,避免将外界沙门氏菌携带入场而感染健康鸡群[6]。一旦肉鸡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防止鸡群内部感染沙门氏菌病。
一旦发现肉鸡感染沙门氏菌病,需立即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病菌发生扩散或传播,并且有利于改善鸡群生活环境和饲料营养,保证肉鸡生活在相对温度、干燥、空气新鲜的环境中,饲料营养丰富且平衡,促使病鸡逐渐恢复健康体质,对治疗沙门氏菌病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如果肉鸡发病普遍且病情较轻时,可使用庆大霉素进行饮水,每只肉鸡每次2000IU,每天饮用2 次,连续添加3d,可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如果肉鸡病情较重,可以使用阿米卡星进行肌肉注射,按照每千克体重0.1mg 的剂量,每天肌肉注射1 次,连续注射3d,病鸡可好转[7]。
用药治疗注意事项,临床方面经常使用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粘杆菌素、新霉素、多西环素和环丙沙星等药物来治疗沙门氏菌病。肉鸡发病沙门氏菌病后,需根据病情和鸡群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药物,最好经过药敏试验来选择敏感药物,避免病菌产生耐药性,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避免药物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或影响肉鸡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实践证明,使用沙门氏菌疫苗能大大降低鸡群感染肠炎沙门氏菌的概率,因此,应重视免疫接种对防治沙门氏菌病的重要性。如果肉鸡群经常受到沙门氏菌的困扰,建议给鸡群接种沙门氏菌疫苗,这样可以促使自身机体产生的免疫力,增强对外界沙门氏菌的侵扰能力[8]。
目前生产中常用的沙门氏菌苗由弱毒活苗和菌体灭活苗组成,也相继研制出亚单位苗和重组疫苗。在临床使用疫苗接种前后,切忌给肉鸡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防治沙门氏菌的药物,否则会降低疫苗效价和免疫接种效果。给鸡群接种疫苗后也不会一劳永逸,必须结合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才能确保疫苗免疫效果比较理想。如果肉鸡养殖环境卫生条件较差,或者管理措施失误,免疫接种沙门氏菌疫苗后的肉鸡照样能爆发本病。
根据肉鸡不同生长阶段配置营养全价的饲料,肉鸡在育雏期生长速度很快,需要大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才能满足机体生长发育需要,一般要求饲料中的能量达到2800kcal,蛋白质含量达到19%,才能满足机体生长肌肉的需要。在育雏期结束后可将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降低到17%~18%,能量水平提高2850kcal,促使机体沉积适当的脂肪,尽快达到出栏体重,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肉鸡体质和抗病能力,还可生产出更多优质的鸡肉产品。
在饲养肉鸡生产中需要制定科学的卫生消毒程序,首先,定期进行带鸡消毒和厂区环境的喷洒消毒,减少环境中存活的沙门氏菌。尤其在疾病流行季节应增加消毒次数,对外来车辆和人员应严格消毒,防止从外界携带沙门氏菌入场。肉鸡使用的料槽和饮水系统应保持干净,定期对饮水系统进行冲洗和消毒,尽量不要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或药物,避免对饮水造成污染而给沙门氏菌的繁殖提供培养基。
随着肉鸡业不断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饲养肉鸡数量越来越多,建议采取科学的全进全出饲养模式,在肉鸡出栏后可以进行彻底清理、冲洗和消毒,同时将鸡舍空置1 个月的时间,彻底消灭环境中存活的沙门氏菌,为下个批次引入肉鸡营造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避免受到沙门氏菌的侵扰。另外,在引种前需要对种鸡场进行充分调查,避免种鸡将沙门氏菌传染给后代。
在肉鸡生长到3 周左右,或者外界环境条件变化较大、鸡群免疫接种等情况下,可以在肉鸡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广谱抗生素,能预防鸡群感染发病。还可在肉鸡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乳酸杆菌、芽孢杆菌、枯草杆菌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这样可以促使肉鸡肠道内的优势菌群更好地进行繁殖,对致病性沙门氏菌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有利于维持机体处于健康状况。
在肉鸡饲养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沙门氏菌病的困扰,侵入机体内的沙门氏菌不仅具有顽强的抵抗力,还极易产生耐药性,在无形中增加治疗沙门氏菌病的难度,一旦鸡群发生本病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致使肉鸡生长速度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甚至继发感染其他病菌,造成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需要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提高鸡群饲养管理水平,保证饲养密度合理、调控鸡舍环境良好、保证鸡舍干净卫生、减少各种应激因素,有利于提高肉鸡体质和免疫力,维持肉鸡处于健康状况。一旦肉鸡发生异常情况,在临床观察和病理剖检的前提下,必须进行严格的实验室检查,才能确定肉鸡是否感染沙门氏菌病,最好结合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结合改善肉鸡生活环境和饲料营养,帮助肉鸡尽快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