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榕 吴仲心
(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福州,350008)
双相情感障碍是临床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该疾病存在2种不同表现形式的情感障碍,一种是以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抑郁症状,另外一种是以心境高涨为主要表现的躁狂发作为主要症状[1-2]。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精神类药物的不断研发,以及对于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的提高,双相情感障碍在临床的治疗获得了较为不错的成效,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病情恢复期因认知水平较低、治疗意识松懈、药物不良反应、监督力度不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出现服药依从性下降乃至错服、漏服等事件,从而致使疾病复发,进一步加重其悲观、厌世等负性情绪,使患者对进一步的治疗失去信心。单纯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很难发挥明显的护理效果,因此进行更具针对性、个体化与人性化的护理干预模式尤为重要[3-4]。针对性护理干预是专门针对某一疾病类型而制定的一系列专业化、规范化、细节化与人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此来促使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并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5]。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复发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复发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睡眠质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复发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6.98±5.42)岁,平均病程(12.52±4.05)个月。观察组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47.12±5.38)岁,平均病程(12.69±4.11)个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2 纳入标准 1)符合双相情感障碍相关诊断标准,且在系统治疗后病情恢复期复发的病例;2)临床资料完备且详知本研究内容的病例。
1.3 排除标准 1)排除合并患有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痴呆等其他精神障碍的病例;2)排除合并存在沟通障碍、阅读障碍的病例;3)排除不能完成随访中途脱落病例。
1.4 护理方法
1.4.1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进行健康宣教,强调或者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向患者明确遵照医嘱用药对于病情控制的重要意义;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叮嘱以及监测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生活、饮食、安全等方面的护理服务。
1.4.2 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 1)分析原因。在患者入院时与患者充分沟通,掌握患者的疾病心理,了解患者更多信息及心理状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用药信息,分析疾病复发的原因。2)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计划。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方案,并向家属讲解方案,使患者充分了解方案内容,并获得家属的支持与协助。3)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计划。a.查缺补漏。应用自制的调查表对患者及其家属当前的疾病认知程度进行有效评估,结合评估结果及患者文化水平、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情况对其薄弱知识点进行加强教育,重点讲解用药方法、服用剂量、服药时间与注意事项等,并将上述重点服药知识写成卡片,提醒患者正确服药,与此同时耐心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长期、规律服药对于病情康复的重要意义。b.心理疏导。本身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在疾病复发后更是容易反复发作,从而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因此,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友好交流,在评估患者精神与心理健康程度的同时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坚持治疗,积极面对疾病,并指导其借助相关心理学技巧舒缓负性情绪,稳定患者心境。c.加强监督。在用药方面,护理人员应适当增加巡床次数,及时提醒患者服药,并在适宜的服药时间内抵达患者身边进行用药监督,期间可随时回复患者相关用药疑问并观察其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便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并报告主治医师对症处理。在睡眠方面,护理人员可依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针对性的作息表并监管患者按作息表活动与休息,为患者营造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嘱咐患者早睡早起,规律睡眠,并在睡前1 h限制其进行容易引起兴奋的神经活动,可根据患者需求在睡前0.5 h提供舒缓音乐,或者进行按摩、泡脚等服务,以帮助患者舒缓情绪,放松身心。考虑到患者治疗期间容易出现较大情绪波动且难以自控,因此,需要由家属或派专门看护人员时刻看护患者的人身安全,以免发生意外;护理人员日常也应加强巡房力度,并做好相关安全保护措施。为避免患者发生错服、漏服等服药差错事件,护理人员可将相关服药信息制成指导卡片给予患者及其家属日常查看。除嘱咐患者定时回院复诊外,还应加强院外随访力度,除每月1次电话或上门随访外,还可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微信群,及时了解患者的服药、睡眠等情况并给出合理建议。
1.5 观察指标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及抑郁状态改善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变化,并比较2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6-7]。
2.1 2组患者干预前后SAS评分、SDS评分、PSQI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SAS评分、SDS评分、PSQI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例(%)]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初始临床表现多以抑郁、闷闷不乐、兴趣丧失、精力与食欲减退、自觉思考能力下降、睡眠障碍、自我评价过低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形式,在首次或多次抑郁发作后合并或出现躁狂发作的症状,临床多以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睡眠量减少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形式[8-9]。无论是抑郁发作还是躁狂发作,最终会引发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性症状,甚至可使患者出现自伤、自杀等行为,从而给患者自身、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明显的不良影响[10-11]。
当前临床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致病因素尚未完全明确,但基本认为其发生与遗传、神经生化、心理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也正是因为该病的发病机制过于复杂,临床治疗仅能在积极应用抗精神药物的同时结合相关认知、心理层面的护理干预为主要治疗手段,以此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使之回归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一般来讲,经过系统规范的临床药物、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治疗后,绝大多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能得到有效改善,但距离病情完全治愈尚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恢复过程,治疗期间需要患者持续性地服用抗精神类药物。然而,受到患者精神状态、服药意识、用药不良反应、认知水平、社会接纳与关爱程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患者很容易出现漏服、错服药物的差错事件,从而影响其最终治疗效果,导致疾病复发。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说明对双相情感障碍复发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对双相情感障碍复发患者实施的护理干预难度要远高于初次患病时实施的护理干预难度,此时患者对于临床护理效果的信任程度有所下降,加之疾病复发后其精神病症会愈加明显严重,单纯应用以“病症”为主要护理核心的常规护理干预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护理效果。相较而言,针对性护理干预所实施的护理措施更具针对性、目的性、预见性,护理人员先对患者疾病复发相关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制定了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认知、心理、服药、睡眠、安全等层面进行针对性突破,确保患者在每个层面都能获取最佳的护理体验;最后,通过持续有效的随访可确保患者的整体遵医服药效果,有效改善其预后[12-13]。
综上所述,在双相情感障碍复发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服药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