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冰
(福建省泉州市光前医院七病区<原外二科>,泉州,36232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不断升高,胃癌的患病率也不断升高,且患病人群呈现出年轻化、低龄化的发展趋势。当前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有较好的效果,但胃部手术对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并且患者由于术后需长时间禁食,因此会导致机体营养缺乏,免疫功能降低,进而影响其术后身体的康复进程[1]。因此,对胃癌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是其术后早期主要营养供给方法,可以维持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胃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临床对照试验的方法,进一步评价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手术患者术后身体状态以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泉州市光前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中男21例,占58.33%,女15例,占41.67%,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4.16±3.14)岁。观察组中男20例,占55.56%,女16例,占44.44%,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54.08±3.07)岁。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标准 1)经手术病理学确诊为胃癌的患者;2)具备明确的手术治疗指征,且基础资料完整,手术依从性良好的患者;3)手术成功,且术后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4)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2]。
1.3 排除标准 1)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患者;2)合并严重的心、脑、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3)有慢性感染性疾病或影响机体代谢功能疾病的患者;4)近期使用过免疫抑制剂的患者;5)合并神经或精神疾病的患者;6)各种原因中途退出的患者[3]。
1.4 干预方法
1.4.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予以肠外营养支持。在胃癌患者手术后的24 h为其进行肠外营养支持,静脉滴注的营养液是由脂肪乳、葡萄糖、复方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配置而成的,热量供给要求是每日125 kJ/kg,肠蠕动恢复后解除胃肠减压,并于术后7 d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
1.4.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予以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术中在患者空肠上段留置肠内营养管,术后12 h将病床抬高30°,经肠内营养管输注500 mL等渗水,对输注速度和输注时间进行控制。术后8~12 h经鼻胃管滴注200 mL温生理盐水,滴注速度是35~40滴/min,而后缓慢滴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术后第1天如果患者无明显的不适反应则尝试匀速滴注500 mL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滴注速度是40滴/min。术后第2天患者的耐受性提高,则将滴注剂量增加至每日1 000 mL,滴注速度可适当调整为80~90滴/min。术后第3天将滴注量增加至每日1 500 mL,滴注速度控制在120滴/min以内。
1.5 观察指标 1)观察护理后2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并进行组间比较。2)观察护理后2组患者的机体营养状态。主要包括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并进行组间比较。3)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恢复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将2组的各项时间指标进行组间比较。4)观察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使用的评估工具是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4],该量表的评分总分是0~21分,评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反之亦然。
2.1 2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IgA、IgG和Ig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2.2 2组患者机体营养状态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机体营养相关指标比较
2.3 2组患者术后身体康复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术后身体康复相关指标比较
2.4 2组患者护理前后PSQI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患者PSQI评分均下降,观察组患者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护理前后PSQI评分比较分)
胃癌根治术是治疗胃癌的首选方法,通过胃癌根治术治疗可以切除病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值得一提的是,胃癌根治术对胃癌患者身体造成的创伤性较大,加之患者受情绪状态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其术后病情恢复时间延长。并且,胃癌手术患者术后需要长时间禁食,长期无法正常进食或无法按照科学量进食则会导致机体的能量消耗增加,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力,进而加重了患者病情恶化的进程[5]。当胃癌手术患者的肠道具备消化功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对胃癌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早期肠内营养支持采取了递增式喂养和滋养型喂养相结合的喂养方式,能够改善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情况,较大提高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更有利于改善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其免疫功能指标有显著性改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胃癌手术患者的IgA、IgG、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此外,观察组患者在机体营养状态方面也有别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更有利于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并且,经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胃癌手术患者其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更短,说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更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身体的快速康复。除此之外,经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胃癌手术患者其睡眠质量评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可见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分析原因是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为机体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维护细胞的新陈代谢功能,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相较于肠外营养,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能够避免肠道菌群失调、导管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及早锻炼患者的胃肠道功能,从而加快胃肠道功能的康复进程[6]。
综上所述,对胃癌手术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既有利于改善术后其身体状态,又有利于改善其睡眠质量,故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