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力新对伴随抑郁焦虑症状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睡眠质量影响

2022-08-11 11:03杨春红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2年6期

杨春红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100026)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最常见的疾病,其发生与遗传因素、个体化心理行为、生理因素等有关,特别是个体心理行为,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出现心血管疾病后,患者的病情往往较为严重,且易反复发作,根治效果较差,此时患者需长期服药治疗,以此来控制病情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工作与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大部分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障碍,影响治疗与预后。因此,一旦发生心血管疾病,患者会出现不良情绪,如焦虑与抑郁,不仅会加重原发病,还会降低服药依从性,使得病情迁延难愈,引发其他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增加死亡的风险[1]。因此,在临床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中,不仅需要对心血管疾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配合相应的抗抑郁与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以此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随着临床对心血管疾病伴随抑郁焦虑症状患者的深入研究,发现在此类患者中采取黛力新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2-3]。黛力新是一种神经阻滞剂,能有效提高多巴胺水平,对机体的中枢神经起到调节作用,可有效改善焦虑抑郁症状,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因此,我们选取124例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分析黛力新对伴随抑郁焦虑症状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睡眠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收治的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其中,高血压患者67例,冠心病患者57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32例,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58.84±7.46)岁,病程1~14年,平均病程(7.56±1.97)年;疾病类型: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分别为20例、25例、15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31例,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59.28±7.34)岁,病程1~16年,平均病程(8.06±2.17)年,疾病类型: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分别为20例、24例、16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标准 1)年龄30~82岁的患者;2)符合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相关诊断标准的患者;3)符合精神疾病分类标准中关于焦虑与抑郁诊断标准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超过17分的患者;4)状态稳定,意识清楚,认识良好的患者;5)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1)合并肿瘤性、原发性精神疾病、外伤等疾病的患者;2)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3)研究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不能继续参与研究的患者;4)未按医嘱按时服药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其心血管疾病情况给予针对性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凝、硝酸酯类、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健康指导和心理支持。观察组患者则在应用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常规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加用黛力新(H.Lundneck A/S,批号:H20171104)治疗,2次/d,5 mg/次,早、中餐餐后口服。疗程6个月。

1.5 观察指标 1)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及HAMD评分减分率为疗效评定标准[4]。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各测定1次。HAMA及HAMD减分率疗效标准: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著进步,≥25%为进步,<25%为无效。2)观察2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采用康复治疗依从性评分进行评估[5]。完全依从:患者情绪乐观,在治疗过程中能够积极配合主治医师完成日常康复计划,不间断治疗;部分依从:患者情绪稳定,仅在家人或治疗医师的监督下进行康复训练,或只能部分完成(>50%)每日的康复计划,并坚持疗程≥80%;不依从:患者情绪低落,主观拒绝康复训练,被动完成每日康复计划<50%,维持治疗计划<80%。3)观察2组患者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该量表包括主观睡眠、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间功能7个项目,每个项目评分范围0~3分,总分>7分表明睡眠质量差,评分越低表示睡眠质量越好[6]。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评分、HAMA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HAMD和HA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HAMD评分和HAMA评分均降低,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和HAMA评分均比对照组低,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和HAMA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率为91.94%,对照组为77.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比较[例(%)]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SQI评分均下降,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比对照组下降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长期饮食不当和饮食中脂肪过多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酗酒和缺乏锻炼导致脂质代谢障碍,脂质在体内积累,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分泌抗氧化酶的能力降低,升高的自由基水平使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并定居在血管壁,长此以往,毛细血管变得阻塞。此外,脂类和乙醇容易与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结合形成血凝块。血栓形成增加导致血管直径减小,进而致使供血量减少,而心脏需要升高血压来获得足够的氧气,由此导致高血压,并最终引起血管破裂,出现出血性心脑血管病。除饮食因素外,疲劳因素、季节因素、生活因素、身体健康状况、心理状况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多因素协同作用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将成倍增加[6]。相关调查表明,9%~45%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因发病突然或是病情的影响,易出现消极心理,如抑郁、焦虑等,而被临床确诊的患者只占22%,且多数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效果欠佳。出现此现象的原因较多,主要与心脑血管病的诱发有一定的关系,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相关负面情绪中,愤怒、焦虑、抑郁等属于3种最典型的情绪,而这些情绪的出现又会影响正常治疗的顺利开展,从而加重病情,增加死亡率。因此,在临床治疗合并抑郁焦虑症状的心血管疾病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配合抗抑郁与抗焦虑等药物治疗,以此来保证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相关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患者,特别是冠心病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心理因素已经被发现对睡眠有很大的影响,住院患者睡眠障碍和心理冲突如果长期存在,失眠就会发展为慢性失眠。因此,对存在睡眠障碍的冠心病患者应该尽早进行干预,帮助他们尽快摆脱睡眠障碍。

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有关。有关研究证实,焦虑和抑郁可能会触发或加重难以入睡和维持睡眠。据报道,有情绪障碍的患者在睡眠过程中脑电图记录显示,由于焦虑和抑郁导致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REM)增加,在REM期睡眠潜伏期减少,NREM睡眠时间延长(NREM),从而降低夜间睡眠质量。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持久性的压力会增加儿茶酚胺在体内的分泌,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和呼气吸收加速,代谢增强,增加血浆游离脂肪酸和三酰甘油水平以及血小板黏附,从而使病情加重,并最终影响疾病的结果。所以加强睡眠护理,改善消极情绪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AMD和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由此说明,黛力新的应用,在伴随抑郁焦虑症状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中,可以发挥显著的作用。

黛力新属于低剂量的神经阻滞剂与抗抑郁药盐酸美利曲辛组成的药物,以上2种成分可以提高神经中的多巴胺、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含量,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的功能平衡性,恢复患者的意识障碍,达到治疗抑郁、焦虑的目的[7]。同时此药物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改善患者的心脏不适感,对促使患者心脏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此外,黛力新还能改善伴随抑郁焦虑症状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能够提高患者的药物依从性和睡眠质量,主要是因为黛力新药物成分可以同时作用在相关神经递质中,能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帮助患者稳定情绪,促使其恢复自主功能,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服从用药安排,能在明确自保的同时提高用药依从性[8]。

综上所述,黛力新能够提高伴随抑郁焦虑症状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