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华 艾淑华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衡阳,42100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是胃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肺部或者口腔的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反酸、反食、烧心、胸骨后疼痛等[1-2]。GERD的发病原因可能与患者一过性食管松弛、食管廓清功能障碍、食管的抗反流屏障遭到破坏等有关,还可能与其心理精神因素相关[3-4],同时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失眠。目前治疗GERD伴失眠症通常采用抑酸药物配合安眠药物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然而单纯药物治疗可能会造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降低,且无法改善精神症状,从而在反复出现反流症状情况下加重失眠的进程。腹式深呼吸训练是通过增加膈肌上下移动的速度而加强抗胃食管反流屏障的一种治疗方法,联合针对性心理干预,可促进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5-6]。因此,本研究选取13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临床对照试验的方法,评估呼吸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对GERD伴失眠患者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GERD合并失眠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腹式深呼吸训练联合心理干预。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例(%)]
1.2 纳入标准 1)参照“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及《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对失眠诊断标准,确诊为GERD合并失眠症的患者[1,7];2)年龄18~70岁的患者;3)临床资料完整、配合完成调查问卷及评分量表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1)妊娠妇女;2)患有心、肾、肝等功能不全以及严重心理疾病的患者;3)合并其他胃肠道疾病的患者;4)合并严重的免疫、血液、内分泌等系统疾病的患者;5)3个月内参加过其他研究试验,从而影响本研究结果的患者。
1.4 干预方法
2组患者均建立随访档案,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饮食、运动、症状以及服药情况等(观察组包括腹式深呼吸训练情况)。患者随访方式有医院复诊时进行随访、微信或者电话随访等,每周随访3次,督促患者按医嘱用药、呼吸训练以及坚持合理的生活方式等。
1.4.1 对照组 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广东一力罗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2311)治疗,20~40 mg/次,1次/d;佐匹克隆片(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163)药物治疗,7.5 mg/次,每晚1次,连续治疗12周。叮嘱患者准医嘱服药同时,对其进行GERD和失眠相关知识教育,予以一定的心理辅导并指导其制定饮食、运动等自我管理计划。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及心理干预。
1.4.2.1 腹式深呼吸训练 训练准备及要求:课题组成员在予以患者干预前接受腹式深呼吸训练的系统培训,以具备指导患者的能力。编写腹式深呼吸训练手册,以便进行家庭训练。进行一对一培训,至患者可自行完成15 min的深呼吸训练且培训者满意为止,然后指导患者参照训练手册在家进行自行训练,研究成员定时随访患者训练情况。腹式深呼吸训练的具体方法:1)姿势准备。a.仰卧位:患者平躺于软垫上,枕垫于头部,双臂放松,双腿弯曲,避免腰椎过度弯曲。b.坐位:后背挺直,胸部挺起并后收,双肩放松,上半身保持直立,骨盆中立位使身体的重量分布在坐骨结节左右,双腿以髋部宽度分开,膝关节和髋关节保持90°,脚底平放于地面,双手放在大腿上。c.站立位:双脚以肩宽分开站立,双肩放松保持上半身直立,昂首挺胸,身体重量均分在双脚上。2)呼吸训练。左手贴于胸骨,右手贴于肚脐处同时对腹部进行轻压。通过鼻腔吸气,同时保持腹肌紧张,右手感觉腹部隆起,持续3~10 s;通过嘴呼气,全身与腹肌同时放松,右手感受腹部瘪进去。每10次呼吸为1组,2组呼吸练习间隔2~3次正常呼吸。其中进行腹部深呼吸训练时,胸部完全放松,左手感受胸部无起伏。若呼吸训练期间感到不适则停止练习,不适缓解后再继续练习。每日训练2次,1次15~20 min,训练时间选择在餐后2 h或者空腹时进行,连续干预12周。
1.4.2.2 心理干预 1)支持性心理干预:相关医护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认真倾听其问题,科学解答其所提出的问题,对其予以鼓励。2)健康教育:GERD伴失眠大多反复发作且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导致夜间反酸影响睡眠状态,进而导致不良情绪,形成了恶性循环。同时还会出现自信心不足、过度担心自身病情等问题。因此为GERD伴失眠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为了让其了解导致其病情反复的主要原因以及发病机制,其自身所具有的相关临床表现以及症状特点。分析发病机制与患者对疾病认知、自我认知等之间的联系,由此帮助其矫正不良认知,树立新的、良好的思维模式并使其掌握相应的应对方法。3)设置生活任务:针对患者实际情况为其设置有利于病情的生活任务以转移其焦虑等不良情绪,如书写训练等项目。在给患者设置生活任务的同时,医护人员还需与其家属建立合作,其家属在日常生活中监督其遵医嘱服药,并在进行呼吸训练的同时予以其关心与鼓励。建议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与体育活动,分散其注意力,增加其身体疲劳感,使其晚间更易进入睡眠,连续干预12周。
1.5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干预前与干预12周后的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RDQ)评分、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以及2组的治疗有效率。1)RDQ评分:根据患者对过去4周中自身反酸、反食、烧心、胸骨后疼痛的回忆进行评分[8]。按症状出现频率计分,无症状计0分,症状出现频率1周少于1 d计1分,1周内症状出现频率1 d为2分,2~3 d为3分、4~5 d为4分,6~7 d为5分;症状程度计分无症状为0分,症状不明显需医生提醒才能发现为1分,症状明显但不影响日常生活的为3分,症状严重且影响正常生活的为5分,介于1~3分之间的症状计为2分,介于3~5分之间的症状计为4分;RDQ评分即为症状出现频率计分和程度计分的综合,总分最高40分。2)SAS、SDS评分:分别评分,各20题计算总分,主要根据症状出现频率计分,没有或者很少为1分,小部分时间为2分,相当多的时间为3分,绝大部分时间为4分;SAS标准分<50分为无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SDS标准分<53分为物抑郁,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为重度抑郁[9]。3)PSQI评分:评价2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采用PSQI量表对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PSQI量表总分0~21分,得分越低说明其睡眠质量越好。4)治疗有效率:疗效标准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痊愈为症状消失,显效为症状明显改善,改善率≥80%;有效为症状有所改善,改善率50%~80%;无效为症状<50%[1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11]。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RDQ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反酸、反食、烧心、胸骨后疼痛等反流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反酸、反食、烧心、胸骨后疼痛的反流症状评分均降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RDQ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PSQI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SAS、SDS和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SAS、SDS和PSQI评分均降低,观察组患者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PSQI评分比较分)
2.3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8.55%,对照组总有效率88.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GERD是指因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导致反酸、烧心等症状,其对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都可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12-13]。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压力增加等,导致该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因此采用合理的护理干预方案十分重要。GERD伴失眠大多因为疾病反复发作且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进而导致不良情绪,形成了恶性循环。目前,GERD伴失眠患者通常采用抑酸药物联合安眠药物等治疗,长期服用药物容易使其产生药物依赖。腹式深呼吸训练是通过呼吸训练,增加患者膈肌上下移动的幅度,增强骨骼肌力,强化内脏摩擦力,促进胃排空从而防止食管反流。心理干预可使患者正确认知疾病,提高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引导其积极配合,改善不良习惯及治疗依从性,从而改善其的不良心理,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14-15]。因此本研究采用腹式深呼吸训练联合心理干预治疗GERD伴失眠,探讨其对GERD伴失眠症状及心理症状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的一般资料及2组患者的RDQ评分、SAS评分、SDS评分、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治疗,采用腹式深呼吸训练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RDQ评分、SAS评分、SDS评分、PSQI评分改善效果以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腹式深呼吸训练联合心理干预方法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可更好地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症状和睡眠质量。有研究认为,膈肌和下食管括约肌组成了GERD患者抗胃酸反流的第一道防线[16]。同时研究也说明了膈肌在抗胃酸反流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3]。GERD患者的膈脚厚度明显比健康人群低,其膈脚肌功能和变化均不足[17]。而腹式呼吸训练课通过规律的腹式呼吸,可增加患者膈肌和下食管括约肌的力度,从而控制反流,缓解甚至治愈GERD[18-19]。GERD患者可同时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20],其不定时烧心、反酸等症状的干扰,长期的不适感可造成其焦虑、抑郁,这些精神异常通常会放大其对症状的感知。GERD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不佳,影响其日常生活,降低其生命质量[21]。因此,GERD与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互为因果关系。本研究通过对观察组呼吸训练,同时采取心理干预,改变患者不良观念和生活习惯,在治疗GERD的同时改善负面情绪,能很大程度上缓解甚至治愈胃食管反流,同时可调节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生命质量。
综上所述,腹式呼吸训练联合心理干预配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缓其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高睡眠质量,且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