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玲 张彦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石家庄,050051)
睡眠质量及肢体功能锻炼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为积累经验并与同行交流分享,选取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查体的人员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以及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查体的人员1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71例,女79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57.3±2.7)岁。对照组中男73例,女77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6.9±2.9)岁。2组受试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经临床诊断,观察组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1];2)参与人员或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过去有脑卒中发病历史的患者;2)有严重肝脏、肾脏、心脏等疾病的患者;3)恶性肿瘤患者;4)有严重意识障碍、神志不清的患者。
1.4 研究方法 根据WHO提供的国际体力活动量表(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由本院组成的调查小组汇编成卷,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参与人员的睡眠质量情况、体力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主要内容涉及到如下方面:一般基础性信息、既往病史、睡眠质量情况评定、肢体功能锻炼情况。
1.5 指标分类 肢体功能锻炼共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家务型、休闲型、职业型;睡眠质量根据睡眠时间分为<6 h,6~7 h,7~8 h,>9 h等不同等级[2]。
2.1 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统计 喝酒、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家务型锻炼、睡眠时间等指标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统计(例)
2.2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 家务型肢体功能锻炼、睡眠时间在6~7 h、7~8 h、8~9 h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性因素,睡眠时间小于6 h或大于9 h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4]。相关研究证实,睡眠质量的高低、适度的体力活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5],但是对于睡眠质量、肢体功能锻炼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性的研究资料并不多见。有关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的水平与睡眠时间密切相关,小于6 h或大于9 h的睡眠与较高的C-反应蛋白水平关联[6]。
适度的睡眠能够保证人体生物周期节律、激素分泌、代谢水平的正常运作[7],睡眠时间过长或者睡眠时间不足能够增加罹患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危险[8],上述因素又是促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失眠导致的睡眠不足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通病,它不仅能够对个体的生命质量产生影响,而且能够增加死亡率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尤其持续性失眠,增加脑卒中的发生最为显著。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大脑内部的研究发现,所有脑卒中患者里,右侧大脑半球病变比左侧病变更容易发生失眠。
睡眠时间延长是另外一种常见的睡眠质量问题,据统计,成年人中约有20%的个体会发生睡眠时间延长,脑卒中患者中此比例高达27%。俗话讲过犹不及,睡眠时间过长能够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根据相关统计,睡眠时间超过8 h,脑卒中风险增加1.46倍。睡眠时间延长增加脑卒中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清晰,可能与睡眠时间延长,相应的血液供应、神经系统、血液系统会处于时间较长的非工作状态从而使上述系统的运行机制产生微妙的变化相关,加上运动量的减少,从而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这类患者日常活动也相对较少。反之,脑卒中患者也可能出现睡眠过多症状。
相关研究发现,人在夜间的睡眠,可以分成5~6个重复往复的周期,每个周期持续的时间大约在60~90 min左右[9]。通过对睡眠者的脑电波、肌电波及眼球活动的监测发现,睡眠周期包含着快速眼动期、非快速眼动期[10]。非快速眼动期可以划分为浅睡期、轻睡期、中睡期、深睡期共4个周期,在上述4个周期结束后睡眠进入快速眼动期,至此可以说完成了1个睡眠周期。在整个睡眠的时间中,约55%是浅睡期和轻睡期,深度睡眠的时间只占约25%。研究结果证实,浅睡期、轻睡期对缓解人体疲劳的作用甚微,对解除人体疲劳起到重要作用的是深睡眠期,也就是中睡期、深睡期及快速眼动睡眠期[11]。当人体处于深度睡眠状态下,大脑皮质细胞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通过人体肌肉组织的休息,能够消除疲劳、保证精力的恢复,提高免疫力。
与人体处于非睡眠状态相比较,睡眠时与周围的接触停止,自觉意识消失,自己在睡眠期间的行为、意识处于非受控状态,身体肌肉放松,神经反射变得弱小,内脏器官运行缓慢,体温下降,心率、血压均呈现出下降的状态,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降低[12]。但是大脑细胞仍然发出较强的电脉冲,少量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能力仍得到保留。例如婴儿的哭声能够惊醒熟睡中的母亲,老鼠的行动能够惊醒沉睡的猫。
正常睡眠的时相,有2个交替出现的慢波相、异相睡眠所组成[13]。慢波相睡眠期即是睡眠由浅入深的过程,随着睡眠由浅入深,意识逐步丧失,血压略降,心率、呼吸减慢,瞳孔缩小,体温和代谢率均下降,尿量减少,胃液增多,唾液分泌减少,发汗功能增强。异相睡眠是一种激动状态,脑电图呈现出快频低压电波[14],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呈现活跃,心率、呼吸加快,血压上升,脑血流及耗氧量均出现增多趋势,男性会出现阴茎勃起,不断出现翻身,面部和脚趾等的肌肉时常会发生抽搐。
对于一个生命个体来讲,出生以后,每天大约需要16 h的睡眠,随着生长发育,婴儿的睡眠时间逐渐缩短,到2周岁时只需要9~12 h的睡眠时间即可。成年后每天需要6~9 h的睡眠时间,老年人每天需要6 h左右的睡眠时间。根据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脑电图分析,新生儿的异相睡眠时间约占到睡眠总时间的50%,而且能够很快达到异相睡眠期;成年人的异相睡眠期约占到总睡眠时间的20%,老年人的睡眠时间则不到总睡眠时间的20%。对成年人来讲,异相睡眠时间低于15%或高于25%的会被认为不正常。
当从睡眠状态转变为清醒状态后,自我感觉非常好,头脑清晰,全身充满了力量,精力充沛,效率得到了提升,也就是说取得了深度睡眠的结果[15]。如果虽然睡眠时间较长,在处于清醒状态时,仍然感到比较困,头脑处于混沌状态,效率难以达到预期,可以说睡眠是低质量的。相关生理学实验证实,长期睡眠质量不高的人,不仅能够加速自我的衰老进程,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免疫力水平的降低。具体来讲,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对大脑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在长期睡眠不足的状态下,由于大脑中的神经组织、神经元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分析,对大脑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使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处理事物的能力严重降低。2)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细胞的更新换代。尤其对于青少年,身体的生长发育除了受到饮食、遗传、营养的影响外,还与睡眠质量密切相关,当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大脑中的下丘脑会分泌出一种激素,对于促进骨骼、肌肉、脏器的生长发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该生长激素的分泌量与睡眠状态是正向相关的关系,所以青少年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3)当人体睡眠不足时,皮肤的毛细血管会发生瘀滞,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人体的皮肤细胞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影响了人体皮肤的新陈代谢,从而加重了皮肤的老化,眼圈发黑。4)经常性的睡眠不足,会使人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心情焦虑、不安、易怒,免疫力也随之下降。还会引起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升高,增加了罹患心脏病的风险,影响人体正常细胞的分裂与更替。5)相关研究证实,当人体长期睡眠不足时,能够导致人体内的消脂蛋白水平的降低,该物质具有抑制食欲的作用,当睡眠不足时,给大脑发出进食更多食物的指令从而引发肥胖[16]。
造成睡眠质量差的原因,通常有如下几种:1)身体素质、功能差。尤其是神经系统,会经常发生失眠。2)心理压力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工作压力的加大,加上个体心理承受能力的差异、心理紧张等,非常容易导致睡眠质量的降低,甚至发生失眠。例如考试,如果考前期望值很高,往往会出现大脑兴奋、难以入眠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避免结果至上、过于追求目标的情形或者心理暗示。3)焦虑带来的睡眠质量差。无缘由地对所涉及到的事情过于担心,设想无数可能,在最终结果出来前处于担心、多虑的状态,自然良好的睡眠也无从谈起。4)外界轻微的走动、噪声对个体睡眠的影响。噪声的确会对人的睡眠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让人难以达到深度睡眠的程度,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分析出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后,首先要做到从自我心理疏导做起,努力纠正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可能的情况下也需要减轻外界不利因素的干扰,为睡眠创造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为防止脑卒中的发生,需要保持适度的睡眠时间,经常做家务型肢体功能锻炼,通过对引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的规避,能够减少脑卒中发生的概率,提高日常生命质量。